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刍议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资源配置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09-30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进行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在这期间,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如闲置的校舍过多,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失,家长负担过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响,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发现产生以上原因是因为产权不明,缺乏布局规划导致闲置校舍过多,合并管理导致的教师转岗,合并学校导致寄宿费,生活费等额外的负担。最后,我们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发动群众,明确产权,进行布局规划,明确制度,吸引青年教师,并提高现有的教师水平,加大资助力度,让孩子能够上学,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来改进农村教育资源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教育资源;校舍闲置;教师资源流失;留守儿童

  农村城镇化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向非农居民点集聚的过程,因为普遍是以农村社区、乡镇企业为基础,通过强化非农要素和弱化农业要素,在分散的村落中形成聚居的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所以常被简称为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就是在保持农户经济、维护原有农村社区的基础上,通过加大农村基础建设,让县级以下的中心城镇相对集中地吸纳中小企业,使广大农民就近实现非农岗位的就业,享受与城市居民相似的公共服务。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若要实现身份和内心的统一城镇化就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而在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和村校合并的同时,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的变化使农村教育资源产生的许多问题。

  近年来,在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我国已有不少省份和地区调整了农村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的初步尝试,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农村学校数目、教师数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缩减。取得的成效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极大地精简了教学资源,精简了教师数量。如江苏省规定,一所农村完全小学施教服务人口为l万左右,一所农村初中施教服务人口为3—5万,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立一所初中,全省已撤并农村中小学4000所左右。对于中小学教师编制,规定小学教师与学生比为1:27,教学辅助人员为1:300;初中教师与学生比为1:20,教育辅助人员为1:150。据此,江苏省已清退编外教师3万余人。如此大规模的撤并中小学校和裁减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在一系列的农村教育资源调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的负面效应值得我们探讨。

  一、农村教育资源产生的问题

  (一)缺乏布局规划导致许多校舍、土地资源被浪费

  由于农村的校舍合并,导致原来的村小、完小以及许多的乡镇中学被闲置甚至被废弃,大量的校舍、土地等教育资源流失浪费严重,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39个区县共闲置中小学校4501所,闲置学校占地面积1962万平方米,现成的闲置校舍固定资产原值约451亿元,按现值估值约为5.16亿元。小学闲置4383所,校舍7094所,九年制学校闲置13所,校舍17栋,初中闲置79所,校舍265栋。而且由于建设年代普遍较早和产权所属关系比较复杂导致闲置校舍无人管理。

  (二)由于合并校区导致农村教师资源流失

  大量的合并校区导致原来学校的老师被转岗或脱离教育,造成了大量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失。一方面,闲置的教师转岗,导致许多有丰富农村经验的教师没有从事教师工作,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一大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合并的学校学生增多,导致学校教师负担过重,在小学学校中平均每一专任教师要负担22.02个学生,负担的学生过多导致学生的许多身心健康问题没有得到关注与相应的解决。而由于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福利待遇相差甚远,福利少、任务重从而导致农村青年教师流失,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渴望到大城市发展,所以一有机会就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发展,而青年教师不愿意往农村走,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三)资源整合导致家长负担过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村小的合并,搬去较远的镇上,这就导致学生在小小年纪就需要寄宿,需要在食堂吃饭,还有由于上学的路途过远,导致家长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学或者承担车费要孩子自己坐车,这本来不需要花费的费用现在不得不支付,对原本经济负担就很重的农民又加重了负担。许多困难的家庭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淡漠,同时,小孩子由于在学校和家长接触的机会较少,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由于低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寄宿,每天需要早起一两个钟头来赶去学校,不利于孩子一天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虽然政府和学校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如提供校车,但由于学校的经费不足,许多学校会雇佣“黑校车”,这对孩子的安全非常不利,一件件的校车事故报告牵引着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心,同时,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二、农村教育资源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校舍闲置问题的影响因素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校舍闲置?难道我们不能把它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行充分的利用?原因在于校舍的产权不明,撤掉的校舍大都是属于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由村上提供土地,村民集资,村上的农业税补给,国家仅给予一定的补助,所以很多校舍都没有办理房产登记手续和土地使用证明,所以校舍到底归谁,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另外,由于不知应该由谁来处置,所以造成了校舍的闲置。另一方面,闲置校舍的经济价值低,由于校舍的修建年代较久,维修的费用较高,这也是闲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闲置的校舍数量庞大,对于如何进行处置已经成为令政府“头疼”的问题,所以,就此闲置了下来。

  (二)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资源合并,导致一些教师无书可教,不得不转岗谋生,而合并后的学校教师由于学生增多,导致压力增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农村教师的在职培训困难,缺乏有经验的老师为他们指路,教师的教学大部分都是靠自己的摸索;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农村的升职往往比城市学校更难,使得年轻教师,高职称的教师不愿意往农村走;由于我国长期处于二元制的体制下,同时,以城市为中心的观念导致学校刚毕业的师范生想留在城市,所以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问题。

  (三)家长负担过大,孩子身心健康问题

  由于家长的负担过大,所以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的留守儿童多,绝大部分孩子都是由自己的爷爷奶奶带着,同时,由于农村教育资源跟不上来,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让孩子去城市上学,就长沙来说,现在流动人口已达198.52万人次。打工子女的营养和环境都跟不上城市的子女,所以又会导致差异化,家长一心挤破头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孩子却因为家长和教师的压力而苦不堪言。

  三、对策和建议

  中国农村教育资源状况问题最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问题,如何去根据有效的教育资源,选择适当的整合模式,优化教育结构,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现在来说非常的关键,由此,我们也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以此来促进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对平衡与良好利用。

  (一)明确产权,规划利用,因地制宜

  闲置校舍这个大的资源不应该就此搁置,首先,政府应该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发动群众,明确产权的归属问题。可以从建设的年限,建设的资金来源,土地归属,或者国家收购等一系列方法来明确产权,同时,应该积极制定政策来规划校舍的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将闲置的校舍租给工厂,然后用资金来更好的建设教育,也可以用于做乡镇的公共设施,如五保之家、商店等增强其用途。

  (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制定制度吸引青年教师

  现在,国家通过“特岗教师”这一制度已经吸引了不少的师范生进入农村教学,通过这一制度,许多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进入农村教学,为农村教育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政府应该放权给学校,将教师的资源分配权利给学校,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流动机制,保证农村和城市教师的结合,让高职称的教师也有机会到农村任教;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管理,政府应该出资进行培训,通过考核管理等一系列竞争的方法让农村教师充满活力,实现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另外,还应该有计划地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层次,让在职教师进修等方法改善教师的学历水平。最后,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让城市教师去农村学校支教,提高城市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农村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资助力度,放宽政策保障孩子入学

  规范学校的资金方向,让学校资金更多的放到对孩子的资助上,例如提供正规的校车,爱心午餐等,农村学校多多开展教学研讨,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质量的差异,同时,农民工的子女让其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学校读书,减少繁杂的程序来缩小城市农村的差异。

  四、总结

  本研究致力于提供具体的办法,通过对农村教育资源的一系列探讨,希望本研究能够提高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益,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增进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农村教育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文金,夏茂林.当前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J].教育研究,2006(1).

  [2]秦玉友,袁桂林.农村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建构的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12).

  [3]袁桂林.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点和实施途径[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4]袁桂林.新机制新希望新问题——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政策回顾与展望[J].人民教育,2006(10).

  [5]甘进忠,黄遂.试论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9).

  [6]袁宇.析农村教育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