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09-25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探讨了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及当下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对新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提出了相关策略,认为需以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为依托,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拓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帮助和支持作用;加强高等教育的深化和推动作用,从而凸显农村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使农村教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文化阵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转型时期,“三农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略进行了详细地规划和布署,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作为后盾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也促使农村教育做出相应的布局和调整,使农村教育事业在规模上、层次上和结构上都有了全新的变化。
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
基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实需求,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战略,以破解城乡二元经济和城乡发展差距的困境,从而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深层次性改革开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的突破口。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夯实民心的系统工程,它牵动着亿万农民的众多权益,它的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农民、解放农民和满足农民需要。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性需求和动力源泉来看,都需要大量的科技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要素支撑,都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时代农民补充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领域和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已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细胞,农民的素养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更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否能够践行。
当前,我国农民的素养水平与我们所追求的新农村建设需求相差甚远,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水平整体性不高,根据中国科协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的不完全统计,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只占总人数的13%左右,初中文化水平的占总人数的50%以上[1];另一方面,缺失职业技能,这就势必导致农村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广比较难,势必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难以革新,从而不利于农村发展进一步升华。基于农村劳动力现状,迫切需要农村教育加大布局调整的力度,以便于培育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时代农民。当然,为革新农村以往存在的旧结构而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国家和当地教育部门对农村教育也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倾斜。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全面推动农村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进行投入和扶持的过程,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应该全方位、多层次对农村教育进行布局调整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比重,鼓励多元化办学形式,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方式,注重教育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农村教育的空间和余地,提升教育办学的高度、宽度和力度,最终使农村教育发展走在新农村建设的前列,不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信息资源和高质的服务,从本质上来,这也是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最大价值所在。
二、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农村文化教育建设规划和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教育办学目标不明确。一些农村教育机构和办学单位,办学理念过于守旧固执,认为教育就是完善人的思想认识,补充人的知识结构,而忽略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归社会并服务于社会需求。这使得这些农村教育机构和办学单位未能够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路线,固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够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新需求布局调整农村教育,树立农村教育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意识,进而也不能够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发展互动和共赢。
其次,城乡教育文化资源不公平。由于城乡二元化经济发展模式和城乡发展差距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彻底改变和有效地缩短,这使得农村教育未获得同城里一样同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农村教育面临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面临着教育发展空间有限的困境,这直接制约了农村教育自身革新的力度和强度,进而导致教育层次不够宽泛和多元化,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低层次化,社会效力低迷化。
另外,对农村的思想文化活动建设缺乏引导和投入,使得新农村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存在着空白,农民未能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导,农民学习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氛围不强,新农村建设中潜在的新的农村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从而不利于社会转型期的新农村和谐发展和建设。
2.农村现代化、专业化和职业化教育符合新农村建设现实性需求的内容有待丰厚
国家所倡导的新农村建设意在从整体上推动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所谓的新农村就是经济发展、政治民主、乡风文明、生态和谐和生活富裕的农村新状态,所谓的新农民就是依靠技术、科学文化和科学经济管理模式而走一条现代化生活道路的农民。因此,客观上就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重构农村教育的教学宗旨和目标,基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而布局调整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结构,从而不断丰厚农村教育的内容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需求提供理论导向和智力服务。但从农村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等方面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过于集中农村技术性人才的培育和农村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上,而忽视了农村的优秀民风习俗的继承和发展,以及思想道德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和引领作用,这使得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消费比重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我们赖以依存的乡村文明却越来越远离,这就需要农村教育重新建构其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农村建设需求[2]。
3.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的模式有待重构
虽然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机构基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性需求,采取多种途径和模式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结合,如新农村合作社、科教下乡支农、扶农和帮农活动、农村新农场建设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有机的契合,使两者互为完善、互为共赢。但从整体上来看,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与新农村建设现实需求还处于探索和磨合阶段,两者在契合的模式上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例如高等院校科技下乡服务、科经农合作发展、农村发展实验园区等不能够拘于某一个地区、某一领域和某一阶段,不能够全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渗透和辐射,另外,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农村建设的辅助作用未展开,以至于未建立专属于农村建设发展的网络信息平台,比如电子系统服务跟踪系统、电子信息建档系统和电子信息服务平台,这便不利于于建立农村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发展契合机制,最终不利于促使两者互为影响互为发展[3]。
三、新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策略
1.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首先,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办学单位要转变教学理念和确立教学目标规划,并认真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法》[4],确保农村适龄儿童都能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特别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结构不完善的在读学生和留守学生进行教育资源倾斜,要按照相关性的教育补贴政策和方针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定的生活保障和补贴,确保这部分学生能够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
其次,完善地方性农村教育立法,根据当地现有的农村教育现状和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教育法律和法规,确保地方性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办学单位都能够建立长效性的教育发展规模和目标,从而使农村基础性教育在法律法规的轨道上和监督机制中有效地运作,最终建立完善的基础性农村教育体系。
最后,加大多途径地开展农村群众性社会主义文化创建活动,注重把国内最新的国家政策制度以及文化发展现象向广大农民开放和引导,狠抓从基层政府主动讲文化、建设文化和农民在村办文化广场、文化学习室、文化活动中心自觉学习两条主线推进对农民的思想观念教育和引导,以革除新时期农村建设中潜在的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对广大农民的侵蚀。
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农村新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农民运动会、农民文艺表演、农民才艺大比拼等活动,以丰富和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形式和内容,从而营造良好的新农村思想文化氛围,使得农村基础性教育教学改革得以深化,促使农民积极转变形象以现代新农民新面貌推进新农村建设。
2.拓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技术帮助和支持作用
首先,在职业教育方面,以政府为引导,社会需求为导向,社会多方为主体,开展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加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育机构和办学单位加强管理、社会团体给予辅助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技术需求提供大量可靠的技术要素和技术人力资源[5]。
其次,职业技术院校针对农村技术人员的培育打破原有的招收设置规定和办法,并扩大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规模,加强职业技术理论与农村实验性科学实验基地相结合,以探索职业技术教育更好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教育模式。
再次,创新职业教育走进农村教学模式,与农村当地村办企业、经营户加强技术经营合作,从而使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以农村产业发展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水平。
最后,职业教育学校要选拨出一批有文化、技术和经营的农民,采用长期、中期和短期相结合的职业技术培训模式,集中与个别、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便于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出一批科学技术种田和现代性经营管理的新时代农民主力军。
3.加强高等教育的深化和推动作用
首先,高等院校要在农村基础教育、农田水利、畜牧、养殖、机电、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扩大课程设置和招收规模,特别是课堂教学方面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把新农村建设的规划需求以及现实性状况与这些专业相结合,以扩宽这些专业的研究视域和内容,从而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性支持和科学信息扶持。
其次,高等院校注重科研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性意义和作用,组建一支思想修养高、专业理论素养和技能过硬的科教兴农服务队,使他们深耕于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深入农村、农业和农民之中,了解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切实需求,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农村科技信息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和直观性,开展科学种田、养殖、畜牧、园艺和农业防病虫等专业知识讲解、咨询和培训工作,以使科教兴农思想和理论深入人心,并潜在地培育一批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生一代劳动力。
最后,专业性的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专家和人员要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专业养殖户、种田户以及经营户结成一对一的互帮对子,根据农民的经营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给他们提供科学的建议和规划,注重对他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加强扶持,并建立互帮电子档案以便于对农民的问题进行及时跟踪、调研和解决,最终促使高等教育把新农村建设向新的高度和层面上推进。
农村教育是农村社会结构中最为基础性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为根本性的工程。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农村教育不但不能够忽视,反而要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建设领域。只有重视农村教育在社会转型期农村建设的先导作用并做出及时的布局调整,我们为之奋斗的新农村建设才有动力和生机。参考文献:
[1]徐兴朋.新农村建设教育问题刍议[J].学理论,2015,(31):134-135.
[2]卢炫烨.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5:6-7.
[3]张孝林“.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理应优先发展[J].科学咨询,2016,(04):9.
[4]池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5:11-12.
[5]黎红.新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电子世界,2013,(12):17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