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06-19所属栏目:社科论文
改革开放以前, 农村贫困成因复杂,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导致的。为了发展工业, 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人民基本生活受到影响, 贫困问题突出。正式因为改革才上国家走上了富强的道路,论文对20世纪社会改革的历程和带来的启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社会科学类论文,社会改革历程
1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潮流的兴起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潮流,如果从1949年南斯拉夫的改革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大致说来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尝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到60年代初结束。1949年12月,南斯拉夫人民顶着国内外巨大的压力,被迫放弃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开始建立工人委员会的试点。1950年6月,南斯拉夫人民议会通过了《工人自治法令》,从而开始了以实行工人自治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尝试,解开了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序幕,开启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潮流。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要求社会主义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也逐渐从南斯拉夫一国扩展到多国。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即捅了篓子,也揭了盖子”,打破了神秘主义,冲破了个人崇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从20实际50年代中后期开始,欧亚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陆续开始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
2.社会主义改革的艰辛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到70年代中期结束。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弊端也进一步暴露,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与传统体制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从而推动了东欧各国再次开始改革的探索。
1965年前后,民主德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开始了改革的探索。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了改革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提出全面改革政治经济体制的口号,并随后开展了被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运动,全面触动了苏联模式的根本弊端,成为这次改革浪潮中的一个高峰。但由于后来苏联出兵横加干涉,使这场改革浪潮夭折。
3.社会主义改革的全面高涨阶段。这一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中后期结束。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世界政治局势趋向缓和,国际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兴起,很快影响到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并随之出现了一些政治社会矛盾。70年代末波兰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乱,给各国以很大的震动。
这诸多因素促使社会主义改革浪潮再次兴起。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波兰等国家陆续开始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的进行了政治方面的改革。南斯拉夫、匈牙利继续自己的改革探索,苏联也开始改变对别国改革的敌视态度,表示要研究各国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动向。特别是拥有10亿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结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主义改革的全面探索。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迅速扩展到城市,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便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改革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大国,走上改革之路,是社会主义改革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这一时期改革的特点是波澜壮阔,全面高涨。许多国家对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改革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大为增强。改革的内容也较前一时期更加深入和广泛。不仅逐步确立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还把改革扩展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改革作为一股潮流,已经展现出不可逆转之势。
4.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在实践中曲折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算起。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革潮流,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遇到了严重困难和巨大的挑战,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和剧变,出现了不同的改革取向。苏联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屈从了内外压力和困难,把改革变成了“改向”,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了演变,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抛弃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成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挫折。然而,“一些国家出现严重的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知难而进,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改革经验,创造了丰富的改革理论成果。
2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探索的几点启示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探索,无论成败得失,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上世纪社会主义改革的探索历程来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点启示:
1.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常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不仅仅是应对社会危机的非常手段。一个制度要维持其生命力并保持正常有效的运转,就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校正。这种持续不断的调整和校正,就是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常态,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历史反复表明,一个社会,如果没有经常的、正常的改革,矛盾就会积累,危机就会酝酿,动荡就会孕育,革命就会爆发。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向深广推进的过程,也是改革的理论与认识不断深化与升华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历史呈现出来的其实是一个不断向深广发展的过程,即从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的最初的经济政策调整逐渐发展成为波及到世界上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社会领域的全面改革。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认识、观念也都一步一步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例如在50- 70年代的改革浪潮中,在波兰、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模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这一探索在80年代的改革中进一步得到拓展和深化,到9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终于破茧而出。
3.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决策者只能在不断的比较、选择、实施和修正中寻找较为可行的路径,不断地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社会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社会改革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4.社会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需要其他领域的相应举措与之相配合,实践表明,单项独举、一枝独秀是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的。
5.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目的是既要强国,更要惠民,改革过程中一定要防止动机与效果背离,手段与目的脱节。也就是说,首先存在一个改革的代价由谁来承担,谁应该是改革的受益者的问题。
6.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是建设和改革的领导力量,它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史表明,与时俱进是永葆执政党活力和创造力的关键。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必须及时完成角色转换,适时地改变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切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使党内民主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特点及各所在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