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08-08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历史教学的管理和应用与史料资源有重要的联系,同时历史教学的改革模式应用技巧是历史发展教学的一个主要方面。
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意识素养离不开教师对史料资源的有效挖掘与充分运用。笔者以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史料资源,初中历史,历史类论文
一、耦合图史资料,深化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历史意识素养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希冀于学生能以史料为载体,设身处地去了解历史事件,并能对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出合理解释。我们通过《鸦片战争的烽烟》课例中的“虎门销烟”片段来细细感受。本课旨在让学生回归历史现场,理清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并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为基点去感受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虎门销烟作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故教师可耦合图史资料来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全面把握虎门销烟的原因。
在教学时,笔者首先用教学助手在电子白板上展示插图。(详见图)其次,再辅以“鸦片输入与白银外流关系表”(详见史料1)和“林则徐上书道光皇帝的奏折片段”(两个史料内容。随后请学生结合所给图史资料思考虎门销烟的背景。学生借助上述史料进行自主探究。例如,有学生通过观察图中吸食鸦片百姓骨瘦如柴的惨状,推知鸦片会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再如,有学生以鸦片输入与白银外流关系表为切入点,特别是白银外流从1800-1809年的51339100银元激增到1830-1839年的243958005银元,认为大量白银外流是禁烟的理由;也有学生从史料2中“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等文字中发现鸦片泛滥会严重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更有学生结合图史资料给出更全面的理解。此时教师可适时归纳总结,正是这些原因合力促使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可见耦合图史资料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做出更全面的解释。一方面,历史图片带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并帮助其形成初步认识;另一方面,图史资料的细致耦合则给学生以更深层次的历史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其实要深化历史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图史资料,我国各地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别是历史名人纪念馆都是丰富的历史教学素材。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4]因此,教师还可以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去挖掘教学资源。
二、精选“矛盾”史料,感悟历史评判
历史评判是历史意识素养的又一要素。它是指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做出评价或判断。对此,清华大学历史学家杨奎松说的好:“对历史和历史中的人,最需要的,首先是理解,然后才是评价。”[5]换言之,当学生面对史料,特别是一些看似有“矛盾”的史料,如果能先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入手去理解,那么往往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判。笔者以评价李鸿章为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探究活动。
首先,给学生提供一组观点“矛盾”的史料(详见史料3、4),让学生结合史料找出材料中他人对李鸿章的评判并据此简述理由。其次,在他人评判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历史评判;最后尝试亮出自己的观点(假使回到晚清,我们将如何评价李鸿章)。史料3:1895年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史料4: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
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梁启超《李鸿章传》学生阅读史料开展小组探究,有小组从读书人入手,发现读书人贬低李鸿章,因为他们对洋务运动嗤之以鼻;有小组看到世俗功利之人崇拜李鸿章,因为他们可借助洋务运动获利;也有小组发现梁启超先生推崇、责备、惋惜李鸿章,因为梁启超把对李鸿章的评价放到了晚清的背景中去理解。随后学生自己去感悟史料对李鸿章的评判,最终学生结合史实作出判断。总之,精选“矛盾”史料能给学生呈现更多样的视角。囿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本身就是复杂的,而教师有效挖掘具有争议性的史料,既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突破固有定势,避免出现评价的标签化。
三、活用史料资源,提升历史认同
历史认同是历史意识素养的又一个维度。它是指从历史视角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政治等的认同和赞可。如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史之后,就要求学生能对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产生认同感,认识到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等等。要达成这些目标离不开教师对史料资源的充分挖掘。欣喜的是,近年来以《河西走廊》《大国崛起》《丝路》等为代表的优秀纪录片和时政新闻都是不错的教学素材。
因此,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活用素材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认同。举个例子,在学习《探寻丝绸之路》一课时,笔者就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丝绸之路开辟与哪位著名历史人物有关?与丝绸之路开辟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我国哪个著名城市?)去欣赏《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片段。附文字如下:“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6]在这段2分钟新闻的铺垫下,学生能迅速捕捉到“张骞”“张骞出使西域”和“西安”等关键线索,同时也为之后认同丝绸之路的作用埋下伏笔。
还比如在学习《探讨乾陵盛世的危机》时,为让学生对马戛尔尼使华时中国与同时期西方世界的差距有个大体认识,笔者鼓励学生带着思考(18世纪的中国正处于哪个盛世时期?此时的英国正在孕育人类历史上哪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去观看《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片段。借助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等提示信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英国当时已逐渐迈向工业文明,而中国则处在危机之中。经过横向对比,学生更能认同历史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四、结语
总之,培养历史意识素养既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聚沙成塔的过程。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有效挖掘史料资源,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