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06-14所属栏目:医学论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 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近年来,医疗卫生领域广受关注,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很突出,这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民生”问题。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已经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面临的问题。引起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很多,包括客观因素,如: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结构的变化、疾病谱的变化等,也包括一些主观因素,如:医生的道德风险、患者的道德风险等。在我国,医生诱导需求是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疗服务业是一个特殊性的行业,它的专业性很强,尤其是医生,其专业性特别强,医生是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而消费者的主权在医疗领域基本上是缺乏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承担者双重角色,既是患者的人,又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生利用其优势,对患者诱导需求,主要表现在开大处方、过度检查、诱导住院、诱导手术等。
本文主要提出了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医生诱导需求的根源,并在借鉴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医生诱导需求是一个不良的社会现象,它损害了患者的利益,造成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地上涨,导致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及浪费,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遏制医生诱导需求的行为,从而促进医疗领域的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生;医生诱导需求;医疗费用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医疗费用上涨成了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2009 年,美国的医疗费用开支占 GDP 的 17%,而且逐年在增加。在我国,医疗费用上涨表现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成为了人们生活最重要的负担之一。根据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的统计数据显示,人均医疗费用
从 1995 年的 39.9 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128.7 元,其中,药费所占医疗费用的比例为 50.5%,检查治疗费所占比例为 31.0%;而根据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出院者人均医疗费用的数据显示,人均医疗费用从 1995 年的
1667.8 元上涨到 2006 年的 4668.9 元。人均卫生费用从 2006 年的 748.4 元上涨到 2012 年的 2056.57 元,上涨了 174.63%,这样的涨幅让人触目惊心。
我国卫生总费用自 2006 年到 2012 年增长了 182.90%,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以及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的绝对值都在不断的增加,人均卫生费用也在不断上涨。卫生总费用的不断上涨,给国家造成了更大的经济负担。
根据卫生部门的统计,总体医疗费用增长的同时,医疗费用的分配结构也在变化,即政府在总开支中的比例在下降,而个人开支比例在增加。这个结果表明,个人收入中花在医疗方面的支出增加了,对于收入不高的人来说,看病就医已成为生活中一个主要的负担之一。引起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很多,哈佛大学教授 Joseph Newhouse 在一项针对美国医疗费用上涨原因的研究中发现,美国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主要是由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的,医生诱导需求所起的作用几乎为零;但是,在我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我国的医生诱导需求非常严重,医生诱导需求是医疗费用上涨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频频报出,医患关系愈趋紧张,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而医生的道德风险就是原因之一。由于医生的道德风险,给病人开大处方以及拿回扣,但与此同时,医疗服务的质量并没有提高,使得患者个人负担加重,满意度低,因而与医生产生矛盾。
我国的医药费用在不断地上涨,2007 年-2011 年间,医药费用的变化显著,其中,药费基本上占了医药费用的一半,住院病人医药费用的上涨幅度比门诊病人的上涨幅度要大。2011 年的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比 2007 年上涨了 36.74%,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上涨了 41.29%。医药费用的上涨无疑给患者们造成了较大的负担。引起医药费用上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合理的客观因素,如: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疾病谱的变化等等,但也包括一些不合理的主观因素,如医生诱导需求。而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主要是由医疗服务供给方的诱导需求导致的。
医生诱导需求的表现形式很多,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开大处方、提供过度检查、诱导住院以及诱导手术等。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等给医生诱导需求创造了条件,另外,医院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以及激烈医生积极工作,也提出了如“开单提成”等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刺激了医生诱导需求的行为。与大处方和过度检查相对应的,则是沉重的药品费用以及检查费用。诱导住院主要表现在门诊转住院、本来不要住院的患者被安排住院或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等,而诱导手术主要是诱导剖腹产、阑尾炎等,医生诱导剖腹产已经成了医生诱导手术的主要方面,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手术的用药和检查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剖腹产率在小医院为 10%,大医院为 15%,然而我国远远高于这个比例,有调查表明,我国广州北京等地甚至超过了 50%。
医疗服务市场有着其他市场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医疗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医患双方的关系中,医生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对患者的病情具有绝对的主导权,患者在看病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对医生的治疗水平、医药的价格水平以及自身的病体情况知之甚少。而在非特殊情况下,医生与患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这就会导致医生的诱导需求。医生诱导需求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引起医患关系的不和谐,还有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加剧医疗费用的节节攀升,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因此,研究医生道德风险问题的意义重大,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能够为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改革提供一些帮助,减少医生的诱导需求,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
1.2 文献综述
医生诱导需求,是指医生与患者的利益不一致,医生利用其信息优势,诱导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的消费,
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McGuire(2001)对医生诱导需求做出如下定义:当医生为了自己的利益,劝说患者消费较多的医疗服务,从而使得患者的需求曲线向外移动,于是便产生了诱导需求。在医疗领域中,医生担负着双重角色:患者的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而作为患者的人,医生一般是非完美人,即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利益不一致,医生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会损害患者的利益,这就是道德风险,亦即医生的诱导需求。道德风险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一是委托人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二是双方的利益不一致;三是结果的不确定性。
医疗服务业是一个特殊性的行业,它的专业性很强,尤其是医生,其专业性特别强,医生是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而消费者的主权在医疗领域基本上是缺乏的,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担负着双重角色,既是医疗需求方的人,又是医疗服务的卖方,医生与患者之间存在着利益不一致(医生作为完美人的情况除外,但是这种情况甚少);如果医疗结果是确定的,那么也就不存在道德风险了,但是,医疗领域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也是医生道德风险产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Shain and Roemer(1959),Roem(1961)提出了“罗默定律”:床位的供给创造了床位的需求,也就是说,
只要有床位,就一定会有有患者来用病床,这就从某一个方面体现了医生的诱导需求。Arrow(1963)对美国医疗保险市场的不完备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医疗保险市场存在市场失灵。他提出每个患者的健康情况存在差异,但是医生自身的专业优势使他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患者当前的健康状况,再加上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医生为了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作出不利于患者利益的行为。所以,医生具备诱导需求的能力和条件。
另外,国外很多其他著名学者对医生诱导需求做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理论模型。价格刚性模型(Price Rigidity Model)假设医疗服务供给增加时,原始的均衡价格没有下降,但是服务数量不变,这就会产生供给过剩,这也就为医生诱导需求提供了条件。价格刚性模型认为,诱导需求的程度大小取决于额外收入和额外诱导成本之间的关系;Stano(1987)提出的利润最大化模型指出诱导需求的边际效益递减,供方诱导需求程度与医生之间的竞争程度密切相关,在高度竞争条件下,医生不会或产生很少的诱导需求;Dranove(1988)在委托——模型中提出,医生诱导需求水平取决于治疗价格、潜在收益以及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水平,而且诱导需求会带来精神成本,当诱导需求的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相等时,诱导需求达到最大程度;Pauly and Satterthwaite(1981)在信誉物品模型中把医疗服务看做信誉物品,医生数量的增加会使得信息传播密度下降,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严重,因此,医生数量的增加会引起诱导需求的增加;而目标收入模型则从医生的目标收入的角度解释了医生诱导需求的原因,但是其未就目标收入的确立和设定做出解释和说明。
在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我国医生的诱导需求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老师吕国营教授[1]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不对称的权利与责任是造成医院医生乱开大处方尤其是对自费患者乱开大处方的根源。在这里,他引入了一个声誉模型:个体医生要对自己的声誉以及声誉对自己未来收益的影响负责,因此他不会对患者诱导需求而损害自己的声誉,而医院的医生则不然,他们诱导需求,一方面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而另一方面却不会对自己的声誉造成影响。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的朱生伟[2]认为导致医生诱导需求的原因光有信息不对称是不够的,还包括医疗需求缺乏弹性、医疗服务质量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缺乏弹性的医疗服务需求价格为患者接受医生的诱导需求提供了必备条件。
王章佩、林闽刚[3]指出,供方与监方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医生诱导需求的原因之一。监方要完全获取供方的信息需要花费较大的成本,信息获取成本的昂贵性对监管方信息获取的数量与质量都将产生制约性影响,而供方出于自利的考虑,会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选择性地上报信息,在技术成本限制和供方自利行为的双重限制下,监方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信息,因而会产生供方的诱导需求,但是这种不对称性较供需双方的不对称性来说更容易扭转,作者就举了“江阴模式”的例子,江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医生的行为,缓解了需方与供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医疗费用过快上涨不仅引起了广泛社会公众的关注,也成为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而医生诱导需求被普遍认为是医疗费用增长的重要因素。张羽、张晓芬[4]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医生利益其信息优势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另外,更多的学者研究了在现行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下医生诱导需求的行为。宁满秀、杨志武、刘进[5]研究了在新农合制度下医疗费
用的上涨,他们认为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严重。黄崇超、洪韬[6]、高凤清、王红[7]等研究了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后付制下医生的诱导需求问题,他们都认为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刺激了医生诱导需求,引起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医生诱导需求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因为医生与患者的利益不一致,而医生利用其信息优势进行诱导需求,这就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冷明祥[8]指出,“利益问题成为医患矛盾的焦点”,作者曾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患关系进行了专门调研,结果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患者的利益观念和维权意识不断地加强,对医生收费、医生开药特别关注;在对医疗整体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的同时,患者普遍反映医疗费用过高,上涨太快,个人负担加重,有50%左右的病人认为自身利益在看病过程中经常或偶尔受到侵犯。
而张红玉[9]也在其文中提出,医疗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存在技术壁垒,医患之间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其中医生是信息优势方,患者是信息劣势方,双方之间很难形成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医生可以利用患者的“无知”侵害患者的权益、追逐自身利益,而同时患者也难以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医生诱导需求是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生的信息优势,有可能会使患者被迫接受不必要的医疗服务,进而引起医疗费用的增加。在王萍[10]的研究中指出,除了不可控因素以外,可控因素,即过度医疗和药价虚高是造成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
所以,医生诱导需求以及医疗费用的上涨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只是每个国家所处的阶段不同而已。在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虽然医疗费用也在不断地上涨,但是由于他们已经在医生诱导需求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因此,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就不是医生诱导需求。但是在我国,由于医生诱导需求的普遍存在,开大处方、过度医疗等,造成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同时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2 医生诱导需求的根源
2.1 医疗市场的特殊性
医疗市场具有其他市场所不具备的特性。医疗市场和一般市场不同,它所提供的卫生服务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可逆性。在一般商品市场中,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喜好、市场的供求情况以及自己的经济承受力来选择适合的消费品。一般的消费品价格弹性较大,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会寻求其替代品,转而消费其他的商品。
但是在医疗市场中,医疗消费的价格弹性较小,一个人患病后,就必须消费医疗产品,否则健康就会受损,这样带来的损失是患者或者患者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医疗消费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基本生理需求,一旦生病就必须得到满足。这就使得医疗服务提供者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患者的消费主权被削弱。在一般的商品市场中,消费者如果不满意供给方提供的服务,他可以要求退货、换货或者重新提供服务等,而在医疗市场中,消费者一旦接受了医疗服务,就不能逆转,就必须承担医疗服务的后果。
在医疗市场上,由于医生的特性(即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专业医疗知识而患者很少了解这些知识),医生代替患者选择如何治疗,患者把如何治疗的权利让渡给了医生,于是双方产生了委托-关系。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医生担负着双重角色,即医生既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同时又是患者的人。人又分为完美人和非完美人。
所谓完美人,就是医生和患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医生会给患者提供最适合的医疗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医生的行为符合患者的最大利益,不会产生诱导需求的情况。但是医生作为完美人存在的情形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少的,除非是自己的亲戚或家人去看病,他会成为其完美人,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医疗服务,因为过度的医疗不仅费用高,而且对患者的健康也是有一定的损害的。所以,医生通常情况下都是非完美人,医生的利益与患者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医生为了使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可能会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医疗市场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疾病发生的不确定性、治疗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患者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生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其他并发症或者其他之前没有发现的其他病症等,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则是医生诱导需求的条件之一。如果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结果是已知的,那么患者就可以根据治疗结果来判断医生的行为,但是因为治疗的不确定性,患者无法对医生的服务质量进行客观的评价,这就给医生诱导需求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医生为了降低这种不确定性,为了让患者尽可能的痊愈,医生也
会倾向于提供过度的医疗服务,如给患者多开一些药以及尽量给患者做全面的检查等。由于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再加上医疗领域的专业性,患者的病情以及治愈与否只有医生知道,第三方难以鉴定治疗结果,更不可能对医生的行为进行监督,这样也给医生诱导需求提供了机会。
2.2 信息不对称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在市场活动中,各方参与者拥有的信息量不对等,信息掌握充分的一方在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不利的地位,甚至还有遭受损失的风险。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而在医疗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显得尤为突出,是医生诱导需求的重要原因。
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非常高,医生的专业知识都是经过至少5年以上的专业学习才能获得,而普通的患者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或培训,在这些专业知识方面是严重缺乏的。患者患病就医后,只有医生了解患者疾病的程度、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该使用什么样的医疗产品以及治疗之后可能的结果,医生具有信息垄断优势,而患者只能服从医生的安排,缺乏消费者主权。医生的信息垄断以及处方权决定着患者是否进行医疗消费以及消费的程度。在医生建议患者做某项检查、住院或者手术时,缺乏信息的患者不能判断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些医疗服务,但是为了自己的健康着想,他们会接受医生的意见,采取医生推荐的治疗方式。“医生诱导需求的能力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大小有关,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大,医生的诱导需求能力就越强”[11]。
因为只有医生才了解患者的患病情况,而且疾病的治疗具有不确定性,这就决定了医疗服务的异质性。不同的人患同样的病,采取的治疗方法可能不一样,因为这其中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说体质等,这更加剧了医生在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在商品市场中,由于商品的特性是相对稳定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多次消费来了解商品信息,从而寻求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商品,但是在医疗市场中却不同,同一个人患同样的病,医生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用不同的药,这就使得患者没有办法来了解医疗产品信息,因而只能听从医生的治疗。医生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来诱导患者消费,开大处方、提供过度检查、诱导住院以及一些不必要的手术等。
2.3 医生趋利性且诱导需求风险较小
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职业,一旦给患者开错了药或者外科医生在给患者做手术时失败,就会影响医生一生的职业发展。在我国,主要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医生都是有编制的,工资水平较低,这就产生了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等,为了弥补高风险带来的高损失,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医生就会对患者诱导需求。另外,医生的投入也是非常大的,我国的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5年,而在本科阶段,一般只有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进入好一点的医院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这就更加加大了医生的投入,为了弥补自己的投入,医生会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收入,而在我国一些制度的刺激下,医生会选择诱导需求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在经济活动中,各方参与者都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对于医生来说,利益最大化就是使自己的收入最大化以及风险最小化。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医生的收入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医生收入与他们诊治患者的数量和提供的服务量无关,而在市场经济下,医生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生的工资结构主要包括岗位工资、职务工资、各种津贴补贴以及根据医生的绩效所发放的绩效工资等。在这个工资结构中,医生的岗位工资、职务工资以及各种津补贴等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这个绩效工资就有很大的文章可做。很多医院为了自身的利益和激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采取了“开单提成”等激励措施,也就是说,医生的绩效工资与他的服务量有关,与他开出的药单、检查单的数量有关,这就给医生诱导需求提供了动力。
图1 收入条件下医生诱导需求
如图1所示,图1为医疗服务市场的供给需求曲线图,最初的供给曲线为 S0 ,需求曲线为 D0 ,均衡点
为 E0 ,此时的均衡价格为 P0 ,均衡的医疗服务数量为 Q0 ,如果医疗服务需求保持不变,供给增加,那么供给曲线会从 S0 右移到 S1 ,此时,医疗服务的价格将会下降,这将会引起医院及医生收入的下降,在这
种情况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提高收入,医生会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向患者诱导需求,这时需求曲线会从 D0 右移到 D1 ,此时到达一种新的均衡即均衡点 E1( P1 ,Q1 ),增加了医疗服务的需求数量,同时也阻止了医疗服务价格的下降,如果诱导程度较大的话,甚至会超过之前的均衡价格 P0 。
在我国,医生诱导需求的风险很小,因为医生是隶属于医院的,一旦编制确定后,医生便不可以自由流动,卫生部门也是对医院进行等级评定,而不是对医生的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进行评定。患者看病,一般是看医院,似乎医院的等级越高,看病的能力就越强,所以在我国,那些知名的医院,如同济、协和医院等,都是人满为患,而一些等级低的医院则门可罗雀。
所以,医生的知名度有一部分是要靠医院的知名度来获得,医生并没有独立的声誉可言。所以,在医生诱导需求的时候,并不会损害个人声誉,不会导致病人“用脚投票”,而医院等级的评定标准是根据医院的功能、设施、技术力量等,并没有包括顾客方面的指标,因而即便医生诱导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医院的声誉,但是医院的等级却依然是医院最好的招牌,患者依然会奔向大医院看病。所以,医生诱导需求的风险是很小的,并不会引起患者的流失,而诱导需求又能够增加医生的收入,因此医生便会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2.4 价格补偿及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设计缺陷
2.4.1 “以药养医”的价格补偿机制。20 世纪 50 年代的我国医疗体制,由于政府财力不足,放权给医院将药品加价后卖给消费者,而在改革开放后,医院要自负盈亏,于是医院便依靠药品销售来维持医院的收入和运行。在医疗费用的构成要素中,药费所占比例很大。
从表 1 中医疗费用的变化中可以看出,药费基本上占患者医药费用的一半,在医疗费用中,药费所占
比例一直高居不下,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2012 年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在医院的业务收入中(业务收入为 5285 万元),几乎有一半的收入为药品收入(药品收入为 2334 万元)。而且,在实际的操作中,医生的收入与药品的销售挂钩,且医院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和激发医生的积极性,采取了“开单提成”等方法,医生一般可以获取 15%-20%的提成,这就大大激发了医生诱导需求的行为。
2.4.2 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有很多种,在大的方面主要包括预付制和后付制,具体的主要分为按服务项目付费、总额预算制或总额包干、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病种付费(DRG)等,各种付费方式都各有利弊,我国实行的是典型的后付制——按服务项目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是指按实际医疗服务费用发生的总额来支付,实际医疗服务费用是医疗服务单价与提供的服务数量的乘积,也就是说提供的服务数量越多,实际的医疗服务费用的总额就越多,那么所获得的赔付也就越多。这就给医生诱导需求提供了动力,为了提高医院和自己的收入,医生们会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
3 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3.1 英国的全科医生制度
英国的全科医生主要是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者,他们不仅仅是给自己负责的居民预防疾病和看小病,而且是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守门人,因此这项制度又被称为“守门人制度”。这些全科医生又被称为家庭医生,他们不隶属于政府,他们属于自由竞争者,一般都自己办诊所或者联合办诊所。每个居民都需要找一个全科医生作为自己的家庭医生,而这些家庭医生所开的诊所也在居民社区附近,他们需要用自己的服务来吸引居民选择他们作为家庭医生。而在全科医生制度下,家庭医生为患者提供首诊服务,更重要的是,家庭医生会为某些病人推荐最为合适的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患者如果不经过家庭医生的会诊就想转到二级医院进行治疗,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必须要持有家庭医生的转诊单。
在这种制度下,由于各个全科医生是处于相互竞争的状态,如果医生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不好或者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的话,患者就会选择其他的全科医生作为自己的家庭医生,那么该医生将会失去自己的收入来源,另外,全科医生不仅为患者进行首诊,而且在患者需要更高层次的的医疗服务时给患者开具转诊单,为患者推荐合适的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一方面,如果全科医生给患者推荐的医疗服务或专科医生给患者造成了损失,那么患者将会把责任归结到全科医生身上,这对全科医生的行为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另一方面,全科医生的比患者了解医疗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多一些,这样有助于患者了解自身的疾病状况,减轻患者与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如果更高级的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全科医生为了维持自己的客户,就不会将患者转诊到那里。这样,在各级医疗服务提供者之间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使得医生诱导需求现象很少了。
3.2 美国医疗服务提供的市场化
美国的医疗服务提供主要是以市场为主,采取的是自由竞争的策略。美国作为一个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医疗市场相对与其他国家来说也是较为市场化的,美国大多数都是私立医院。在这种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为了使患者信任自己的医院或者信任自己的技术,医生们会把医疗服务信息尽可能的发送给消费者,而患者在需要医疗服务时,也会从身边的亲人朋友那里了解关于医疗机构以及医生的相关信息。这样,患者就能够了解到更多关于医疗服务方面的信息,方便患者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竞争的程度越高,医生诱导需求的情况也就会越少,当然,这还需要其他医疗制度的配合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3.3 医生收入主要来源
医生的收入是医生诱导需求的因素之一,要想减少医生诱导需求现象,改变医生的收入结构还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发达国家有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在英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卫生体制中,全科医生收入由国家财政支付,而且英国在全科医生制度下,实行的是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全科医生们只有积极地开展预防,切实地为居民的健康着想,才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不会出现医生诱导需求的现象,而且全科医生反而还制约了更高层级医院的诱导需求。在德国,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州政府以及医疗保险机构。德国实行严格的医药分开制度,医生开好处方后由患者到药店买药,医生不得要求或者暗示患者去某一药店买药,而药店需要在患者出具处方后方能卖出一定量的药品。在德国,患者如果因为医生的不负责等主观因素而死亡,医生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还会被解聘,没收医生职业资格证等,所以风险是非
常大的,这就很好的抑制了医生不道德的行为。在美国,由于是私有性的医院占主要地位,因而,医疗服务主要由市场来定价,其专业服务的价格很高,医生靠出卖自己的专业技术来赚取服务费。正是因为这样的收入来源,医生的行为就会影响到自身的声誉,一旦声誉受损,患者便会选择其他的医生,为了维持自己的收入,一方面,医生不得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也不敢做出有损于患者的行为,比如说诱导患者需求。
3.4 有效的监督
一些发达国家在本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实际情况下,探索出一套配套的制度,以确保医疗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德国实行严格的医药分开制度,医生只有处方权,而且门诊和住院严格分开,门诊由个体医生负责,而住院则必须有门诊医生办理的转诊手续,要不然社会医疗保险不予报销。这就杜绝了医生开大处方以及诱导住院的情形。而英国“守门人”制度则形成了一条监督链,达到了相互制约的效果。英国为了促进全科医生或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允许居民在一定时间内更换在家庭医生那里的注册,这就使得家庭医生们必须做好医疗保健工作,达到了居民监督的效果,而家庭医生具有的转诊权又可以监督更高层级的医疗机构或专科医生,这样就达到了相互牵制的效果,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些发达国家在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上选择的都是预付制,一方面达到了支付制度约束医院及医生行为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及医生的监督和控制。当然,要想医疗市场健康持续的运行,仅仅有一两项制度是完全不够的,而是需要一整套完备的机制才能做到,这些成功的经验也都是各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
4 治理医生诱导需求的建议
4.1 建立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是医生诱导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医患之间的信息流通,才能让患者了解关于医疗产品的相关信息,让患者在医疗领域具备适当的消费者主权,才能打破医生在医疗领域的垄断地位。首先,可以建立关于医生的信息档案,主要包括医生的从医经验、技术水平、职称、所医治的患者数以及治愈率等,让患者了解医生,从而可以增加患者的选择。其次,可以建立患者的电子档案,当然,这可能牵涉到患者隐私问题,那么则可以不介绍患者的基本信息,只把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可行的治疗方法整理成电子档案,以后每增加一例不同的病例,就可以把它整理到信息系统中,并且可以让患者自由查阅。
这样,患者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病情信息,可以从中找寻与自己病情相似的病历,推测自己可能需要的医疗服务,患者也可以就自己的病情与医生做深入的交流,可以减少医生的诱导需求。再者,可以对药品进行分类,并将药品的基本信息、价格等录入信息系统,同时,还可以将各类检查的作用以及价格等录入信息系统,也就是说要将药品基本信息和价格、各类检查的作用及价格进行公开,让患者了解这些医疗产品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选择自己需要的医疗服务,而不是一味地听从医生的安排。
4.2 改变医生的收入结构,建立市场声誉机制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医生的大部分工资来源于其绩效工资,而这个绩效工资则与医生提供的服务量相关,所以医生为了拿到高工资就要向患者诱导需求。国家应该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改变医生的收入结构,增加医生固定收入,减少医生因提供服务量而获得的收入,可以提倡医生靠出卖自己的技术来赚取服务费。
建立市场声誉机制,形成医生的个人声誉,让医生不能靠医院的集体声誉来诱导需求。医生的个人声誉由患者的口碑形成,医生诱导需求对声誉的损害全部由医生个人承担,一旦医生有诱导需求的行为,就会破坏自己的声誉,就会流失患者,从而影响到医生的收入。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医生的个人声誉在市场上是值钱的。那么就需要在医生之间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在医疗领域给予一定的市场定价权,比如说允许医生根据自己技术的高低来给自己的服务定价,从而可以使医生通过出卖自己的专业技术来赚取一定的服务费。
4.3 价格补偿机制及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
4.3.1 打破“以药养医”的价格补偿机制。实行医药分开,医院与药房独立经营,医生的处方权与药房的售药权要严格分离,并且要建立制度防止医院或医生与药房进行合谋。改革药品流通制度,完善基
8
本药物目录,减少药品流通环节,从而降低药品成本。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首先可以在医生的挂号费上体现出差异化,那些信誉高、技术好的医生可以适当提高自己的挂号费,其次,可以提高医生专业服务的费用,如护理费、手术费、诊疗费等。
4.3.2 改革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后付制刺激了医生诱导需求行为,而预付制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医生的诱导需求。但是,每一种支付方式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在我国医生诱导需求严重的情况下啊,采用预付制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一些发达国家也能给予一定的经验借鉴,比如说美国的按病种付费、英国的按人头付费等,我国需要根据国情以及在医疗领域的实践,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利益的支付方式。
4.4 完善监督机制
在我国的医疗市场上,监督是缺乏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有公立医院呈“父子关系”,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既是国有公立医院的主办者又是监督者,根本起不到有效监督的作用,而且医疗供给方缺乏自律的动力,为医生的诱导需求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做到有效的监督,首先要做到卫生行政部门与医院的管办分离,使得两者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才能达到较好的监督效果。另外,加强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的监督。相对于患者而言,医疗保险机构能够了解到更多关于医疗市场的信息,也就是说,医疗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供给方的信息不对称比患者与医生的信息不对称要相对较小,能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通过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医疗保险机构能够更好的监控医院及医生的行为,有效遏制医生诱导需求及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最后,可以在医疗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背景下,引入患者监督。通过信息的流通,患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相关的医疗产品及价格,可以了解自身患病的情况,减小了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患者监督医生行为,可以通过引入诸如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来评估医院及医生的服务质量等。
参考文献
[1] 吕国营. 个人声誉、集体声誉与医生道德风险[J]. 理论月刊. 2004(3): 126-128.
[2] 朱生伟. 供给诱导需求: 医疗改革中被忽视的问题[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3):112-115.
[3] 王章佩, 林闽刚. 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医疗供方诱导需求探析[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 54-56.
[4] 张羽, 张晓芬. 我国医疗费用不合理上升的原因探析——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J]. 科技与企业. 2014(1):15-18.
[5] 宁满秀,杨志武,刘进. 新农合的福利效果与改革方向——基于供给者诱导需求的分析框架[J]. 中
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32-36.
[6] 黄崇超, 洪韬. 医疗保险支付改革对医疗开支影响博弈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 2013(1): 23-24.
[7] 高凤清, 王红. 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后付制度对合作医疗的影响研究[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14):8.
[8] 冷明祥. 试论医患利益矛盾与化解机制[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4): 326-330.
[9] 张红玉. 利益冲突下的医患矛盾成因及其化解[J]. 商业时代. 2007(2): 68-69.
[10] 王萍. 医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研究——医患双方不同视角的审视与思考. 学术论坛. 2007(5): 164-167.
[11] 赵曼, 吕国营. 社会保障学[M]. 第 1 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107.
[12] 国锋.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M]. 第 1 版.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64-96.
[13] 薛新东, 赵曼. 供给诱导需求研究综述[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2): 50-51+57.
[14] 周良荣. 医生诱导需求的经济学分析[J]. 广东社会科学. 2007(6): 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