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论文

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价值与传播模式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2-05-21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所有的抗战时期统称为延安时期,当时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作品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于抗日战争的宣传和鼓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品大都脍炙人口,有些作品到今天仍在演出和传唱,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对于当代艺术作品的发展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价值与传播模式

  一、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从历史角度分析,延安音乐运动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会拥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一定的战斗性,很大程度上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作用,在抗战时期还具有增强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与决心的作用。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和音乐作品是加强文艺抗战最主要的力量,是配合抗战、宣传抗战精神的有力武器,具有启迪劳苦人民群众积极抗战,促进大生产运动的持续,宣传全民抗战思想和深化全民抗战主题的重要作用,也在增强军队和人民的思想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巩固军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政治价值

  从政治角度分析,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能动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也不例外,而文化本身不仅对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还会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抗日”和“武装抗日”两种抗战理念中能够深刻体会到抗战时期文艺革命的重要性,而从毛泽东关于延安文艺思想的理念中不难看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马列主义的文艺观以及当时中国具有时代特征性的文艺活动内容,这使得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在中国艺术事业的整体发展中有了较为特殊的政治价值。

  (三)社会价值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音乐艺术在延安时期实现了真正的传播零距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具有特定的认识和教化功能,所以,不管是新闻、广播还是报纸,所有的舆论宣传阵地都会积极传播抗日作品和音乐,由此也可以看出,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有比较广泛的舆论支持。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将特定时代的物态化意向深深地根植在中华民族的心灵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帮助人民了解历史真理和了解历史价值的作用,并在提高人民社会形态和社会状况的认识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种教育功能能够促进人们思想情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转变,极大的促成了历史时期人民道德认知在行为规范和价值尺度上的统一,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形成良好民族个性的基础。

  (四)艺术价值

  在中国革命文化遗产的宝库中,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制定的方针政策对于我国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受到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文艺工作者们对于延安的民间音乐也非常重视。

  二、延安时期传播音乐文化的模式和发展过程

  1970年,德弗勒建立了德弗勒互动模式,相对于传统单线性传播模式而言,这种互动模式属于循环型传播。其中,需要传播给受众的内容能够进行多次转换,并由传播者进行再次传播,注重了信息的反馈意义。鉴于此,研究专家施拉姆提出“前馈”概念,其指的是在发生传播行为的最初阶段,传播者会结合受众的情况,进行调研,收集整理相关的信息,针对传播行为而言,前馈是传播行为的前置。传播者了解受众的信息之后,相应制定传播内容和计划,最终能够优化传播成效。在反馈和前馈的作用下完善传播体系。延安时期传播音乐文化符合以上传播模式,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传播的音乐文化符合其政治目的。但是,所有包含音乐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都需要为抗战服务,受众在接受音乐文化的基础上,改观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传播者的主要目的。传播者整合了最初的相关信息,通过社会调研的方法,到一线了解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和选择,做好了传播的“前馈”工作。比如,党的文艺工作者为了促进秧歌运动,到各个乡县收集整理创作文艺作品的素材,深入群众调研,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他们的生产活动,创作他们喜欢的艺术作品,并通过书籍、期刊、报纸等工具开展音乐演出。当所传播的音乐文化内容被受众广泛接受之后,传播者能够得到受众反馈的传播效果,从而优化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在分析和研究延安时期音乐文化传播模式产生的机制时,需要分析传播受众和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传播音乐文化的活动承载了传播者明确的传播目的,对他们而言,受众完全接受他们所传播的音乐文化,传播目的才能顺利达成。所以,必须要明确定位受众,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传播受众是广大群众,音乐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创作的音乐作品与群众的生活紧密切合,这些音乐作品受到了群众的喜爱。群众会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喜爱感受及时反馈给传播者,传播者会根据反馈及时修正和完善传播策略,创造更优秀的音乐作品,更好地达成传播目的。在延安时期鲁艺创作艺术作品的最初阶段,因为没有到群众中做广泛的调研工作,主要应用西方艺术方法创作声乐歌曲,排演戏剧也是借鉴了西方歌剧的模式,这些音乐作品和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没有发挥宣传抗战的积极成效。召开文艺座谈会之后,音乐工作者开始使用群众的话语创作音乐作品,作品的内容紧紧贴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群众的喜爱,群众也给予了此类作品高度好评。这些反馈强化了文艺工作者积极创作新音乐作品的信心,新歌剧、秧歌运动都进入创作的新发展阶段,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军民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这时,受众不仅仅是传播对象,他们也会在生活中再次传播作品,成为特殊的传播者。

  三、延安时期音乐文化传播的模式特征

  (一)以抗战为原动力,凸显革命化作用

  延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作品多以“抗战”作为基础,其既是文艺作品创作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这一历史时期,音乐也是抗战的一种武器,其创作特点紧紧跟随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与革命斗争形势紧密配合,这一特殊时期的音乐作品都具有革命化的特点和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思想上的统一得益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毛泽东在会上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群众中去体验,借助文艺的宣传和教育功能来服务抗战,从而服务于人民和工农兵。以这种思想为基础,当时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反应工农兵生活和抗战的文艺作品。比如瞿维的《救亡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秧歌剧《兄妹开荒》、塞克的《抗日的兄弟杀敌忙》《生产运动大合唱》《夫妻识字》等作品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坚定信念和在艰苦条件中乐观前进的精神。

  (二)吸收、借鉴民间音乐元素,形成民族化特点

  从音乐风格上来看,延安时期的音乐作品对于民间音乐有非常多的借鉴,创作者从秦腔、陕北民歌、陕北秧歌、眉户剧等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采用旧曲新唱、民歌填词等方式将陕北的民间音乐运用在音乐作品创作中,这一时期产生了《解放区的天》《南泥湾》《七月里的边区》《胜利鼓舞》《拥军花鼓》等许多带有民族音调、深受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民族化的音乐风格是一种文艺现象,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对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作品影响最大,当然,这也是客观现实对于音乐艺术提出的特殊要求。全民族抗战的特殊社会环境要求当时的音乐作品必须紧密联系人民群众,要求其既要民族化、大众化,又要革命化。多种要求和因素的融合致使其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音乐作品才能在抗战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为形成抗战统一思想奠定起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传承发展民间艺术,彰显音乐审美功能

  从音乐艺术形式上来看,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其实是对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创新,对陕北说书、陕北秧歌等艺术形式进行修饰,保留精华,去其糟粕,确保了革命思想、主题和艺术形式三者的统一,从而让艺术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在传承陕北民间音乐的同时,让其变得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整体的审美功能上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美化人们的心灵,也能够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帮助人民群众接受特殊历史时期的观念意识、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延安时期整体的音乐艺术形式都很好地结合了作品的社会功能性和审美趣味性,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其不但将音乐独有的社会功能淋漓尽致的发挥,更是对音乐本身审美功能的彰显。

  (四)秉承《讲话》精神,践行社会教育功能

  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和精神信仰的标志就是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的内容不仅能从精神、道德等方面实现对人的教育,还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延安时期的音乐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时刻,直接作用于人的意识观念,鼓舞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配合,这一时期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充分遵循了音乐的社会功能,深入群众和工农兵当中,借助文艺作品教育的功能,为抗战积聚能量,为我国革命斗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延安时期音乐艺术对我国当前文艺发展的作用

  首先,强调民族性意识。延安时期的大部分艺术文化思想都着重强调民族意识,把音乐作为建设民族自信的主要力量,以丰富的艺术形式激发国民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团结意识,鼓励人民用先进文化武装头脑,通过一系列思想建设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缺乏民族性的文化建设将难以被中华民族接受和认可,蕴含丰富民族意识的思想更加具有凝聚力。其次,重视科学性特征。科学性就是坚持客观真理,奉行实事求是的原则,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同时也反对所有的迷信、封建思想。在现阶段进行文化建设时,要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要加强领导思想科学性建设,注重思想与现实实际的有效结合,以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实现文化建设的核心,从根本上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最后,坚持大众化原则。大众化的原则也就是群众性原则,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化建设同样也要面向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于人民,文化的发展通常来自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物质生产活动。文化的大众化原则就是要以群众为文化对象,在源头上实现群众取向的凸显,同时,其也规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是需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利益,不是服务于少数人群的。

  五、结语

  延安时期的音乐艺术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艰难历史时期优秀的红色革命文化,全民抗战期间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怕牺牲、团结一切力量争取胜利的革命传统,以及华夏儿女为民族荣誉奋勇前进的爱国情怀都是值得新一代人发扬和继承的。将抗战时期优秀的延安精神与当前民族发展实际相结合,促进现代文化精神重塑,鼓励当代中国人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苏丹.延安时期(1935—1948)延安地区音乐文化的传播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2]朱叶莉,吴育蔚.再探延安时期音乐艺术及其价值[J].兰台世界,2014(16):34-35.

  [3]霍雨蕾.论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当代价值[J].音乐时空,2014(3):66.

  《延安时期音乐艺术的价值与传播模式》来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作者:刘丽琳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