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12-02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1]。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全长5 464 km,流域面积79.5万km2,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流域内的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粮食和肉类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区,其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农村发展势头良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稳步推进,但农业农村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也逐步凸显,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主要从宏观尺度探讨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3,4,5,6,7],对国家范畴或典型区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8,9,10]进行分析,而已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献多从生态保护、区域发展、能源、经济、水资源高效利用等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水平测度、时空演变、发展对策等内容进行分析,从农业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尚缺乏系统性研究[11,12,13,14,15]。鉴于此,文章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挑战、机遇,探讨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与推进路径,以期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研究参考。
1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
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农业发展能力的综合反映,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可能性的体现。相关研究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进行了探讨,韩长赋[3]指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做到“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国际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的全面转型升级;潘建成[4]认为粮食安全和产业融合问题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钟钰[5]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农产品质量,还包括生产经营体系质量和产业效益;宋洪远[6]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产品质量好、农业产业素质高、国际竞争力强、经营效益高、农民收入多、农村生态环境美;寇建平[7]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与效益。已有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主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或“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产业效益高、产品质量好、经营者素质高、农民收入多等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
基于上述研究,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该文从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自然资源匹配、农产品质量与农业产业效益提升的角度认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以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为前提,根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确定资源利用强度和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管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构建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形成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系统稳定、农民收入较高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2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条件
2.1 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明显
黄河流域气候条件优越,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生长。流域内耕地资源丰富,9省(区)耕地面积4 699.4万hm2,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4.8%,人均耕地面积0.11 hm2,高于全国平均值。上游宁蒙河套平原、中游汾渭盆地、下游引黄灌区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黄河流域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区域,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2.2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
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到201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0.75万亿元增加到3.74万亿元,年均增幅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份额基本稳定,保持在30%左右。黄河流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由2000年的19%下降到8%,同期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4.7%下降到7.1%,其降幅高于全国。2000年、2019年黄河流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结构分别为60.4:3.1:30.9:5.6,60.9:3.1:30.7:5.3,同期全国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5.7:3.8:29.7:10.9,56.2:4.9:28.1:10.7。200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结构趋于稳定,其中农业、林业比重有所增加,牧业、渔业比重略有下降,整体变化趋势与全国农林牧渔结构变化一致。
2.3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
200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粮食、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从15 544.5万t、2 006.2万t、863.2万t增加到23 437.6万t、2 461.6万t、1 319.1万t,到2019年粮食、肉类、禽蛋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为35%、32%、40%,份额保持稳定;油料、奶类产量分别从1 210.6万t、361万t增加到1 704.2万t、1 608.3万t,油料产量占全国比重从41%增加到49%,奶类产量占全国比重从39%增加到49%。
2.4 农业产业特色突出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地形多样,物产丰富,拥有大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各省(区)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种养业、加工业,形成了粮油、饲草、小杂粮、果蔬、肉奶等优势特色产业;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产业链得到延伸,培育出了一系列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黄河流域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结合传统文化保护、红色文化弘扬,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建成了一批休闲观光、乡村民俗、康养基地,农村一二三产业得到融合发展。
3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挑战与机遇
3.1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挑战
3.1.1 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五大沙漠沙地,沿河两岸分布有湖泊、湿地,流域内有青藏高原复合侵蚀区、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带、北方农牧交错带、沿海水陆交错带等生态脆弱区,是中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16]。其中,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降雨集中,水土流失面积广,侵蚀模数大,目前仍有23万 km2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16],不仅影响农业生产,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另外,流域内暴雨、洪涝、冰雹、山洪、泥石流、沙尘、大风等灾害频发。部分区域气候极为干旱,水资源极度匮乏,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 mm,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河道干涸、机井报废、海水入侵等系列生态问题。
3.1.2 水土资源压力较大
黄河流域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流域内河川径流量为534.8亿m3,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却承担着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17,18]。2018年黄河流域总用水量达到1 271亿m3,比2005年增长9.4%,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已经远超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其中,农业用水总量为81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1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山西、青海、内蒙古和宁夏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543、0.499、0.543和0.5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54,更低于发达国家0.7的水平[19]。上游地区引黄灌溉用水粗放、大水漫灌等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农业用水量大,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另外,《2019年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显示,黄河流域内耕地质量主要等级为4~6等,中等质量耕地比例较大,部分区域耕地地力退化,土层浅薄,肥力低,产量低,相对效益差,耕地综合生产力有待提升[20]。
3.1.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
黄河流域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标准低、配套性差,农田基础设施陈旧,灌溉渠道长期失修,水利设施投入不足,老化率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部分区域农田立地条件较差,山高坡陡,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操作。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导致黄河流域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量较大,2019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占全国化肥施用量的35.9%。同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地膜、农药包装、种子包装等农用废弃塑料产生量大且回收资源化利用率低,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3.2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机遇
第一,中国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战略为黄河流域农业农村实现全方位开放和产业提质增效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二,“十四五”期间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对农业投入不断提高,出台一系列政策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促进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农业比较效益逐渐提高,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第三,黄河流域经济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子系统,“一带一路”倡议为沿黄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崛起带来了新的契机。第四,黄河流域横跨中国北方东、中、西三大地理阶梯,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战略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第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这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要求与发展重点。
4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与推进路径
4.1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流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约束,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水土资源利用上线;以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生态保护为主线,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为措施,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优势产业,壮大乡村产业,根据上中下游不同生态类型区特点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防灾减灾能力,持续稳定粮食产能,提升农田生态服务功能,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推广绿色循环生产技术,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效机制;以市场为引导,建立、完善绿色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产品销售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创新制度、政策、科技体系,形成流域内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创造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
4.2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4.2.1 加强生态保护,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该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地、以水定产,确定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规模。在三江源、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等重点区域,以生态保护、水土涵养为主,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力度,修建防护林带,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修复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打造生态产品;在中下游的粮食主产区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控水、控肥、控药、控膜,推广有机肥、生物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在水土流失区域重点推进退耕还草还林等生态保育措施[21]。创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省份合作交流平台,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优化区域农业资源配置,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依托国内外发展新机遇,构建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作、区域协作平台,整合要素资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4.2.2 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
按照“三品一标”要求,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从产前、产中、产后实施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的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品质。建立绿色农业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和数字体系,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示范、引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如,在汾河支流及其它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区域,按照以地定畜、以种定养的思路和原则,以农田消纳为主的种养结合模式为重点,积极开展畜禽粪污就地就近利用;开展畜禽粪污排放控制项目建设,推广有机肥加工生产设备,加强技术引进、技术培训等,提高区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效率。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推进美丽乡村、生态村镇创建,打造黄河流域农村环境整治引领区。
4.2.3 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全产业链体系,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结合当地生态资源环境禀赋,依托现有农业产业园,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加快培育农商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产业链主体,打造一批产加销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基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充分利用“生态+”、“旅游+”、“文化+”、“互联网+”等模式,深挖黄河流域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和优势旅游资源,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积极发展观光农牧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现代服务等新业态,发展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民宿旅游等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休闲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尹昌斌,李福夺,王术,等.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概念、内涵与原则.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1): 1-6.
[2]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 2019, (20): 4-11.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作者: 方琳娜; 尹昌斌; 方正;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