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论文

康区弦子音乐文化的当代媒介传播——以微信为例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9-26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随着当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国家对“互联网+”的倡议和政策扶持,中国已步入当代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人类社交已从传统的现实生活转移到虚拟的互联网空间。通过互联网人们不仅可以获取当前最新热点信息,还可以和自己的亲友互动、结交朋友,进行跨空间、跨地域交流。手机微信软件上的各类APP成了人们交流、娱乐、学习的工具,它的很多功能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互联网科技,从传统的文化空间走向公众视野,康区的弦子文化借助互联网找到了自己的传播平台,民间艺人、弦子爱好者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网易云电台等平台发布弦子音乐短视频、音频,上传个人弦子音乐专辑,也有艺人进行直播表演等,各类公众平台已成为弦子文化交流和传播重要平台之一。

康区弦子音乐文化的当代媒介传播——以微信为例

  一、当代媒介的弦子文化传播平台

  当代互联网新型媒介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非常突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微信所含有的群聊、视频号、公众号功能,能够极大的帮助大众即时性了解弦子文化动态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弦子爱好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培养弦子音乐爱好者潜在人群,同时也便利于学者观察相关文化现象及研究。

  (一)弦子微信群

  2020年8月,笔者参加西藏芒康举办的“首届全区弦子艺术研讨交流会”契机,采访并结识了部分弦子艺人和爱好者。在会议及田野考察期间,发现很多艺人都有各自地域性弦子艺术交流群。基于研究需求,我有幸加入到几个弦子交流群,为了观察艺人现状,个人也建了一个弦子群聊,以便了解当前艺人发布的弦子相关讯息。就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弦子的群聊有以地区命名的微群,如“察瓦龙弦子交流群”;有以雪山为名的“卡瓦格博弦子演奏队”,有综合的地域性弦子艺术群“河谷地带弦子艺术”,还有因政府工作需求建立的学者交流群“芒康弦子论坛专家交流群”等。除了“芒康弦子论坛专家交流群”,其余微信群中的大部分成员均为土生土长的弦子核心文化区民间艺人和弦子爱好者,他们每天都会在不同时段在群聊中进行弦子文化互动。

  (二)弦子微信视频号

  微信视频号于2020年1月正式上线,部分活跃的民间艺人和弦子音乐爱好者紧跟时代步伐,迅速在视频号上发送各自表演风采,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例如:巴塘、芒康、德钦等地的官方相继发布了一定数量的大型弦子表演于视频号中,引发了广大藏族音乐爱好者的兴趣;在微信视频号平台,有的学校组织弦子教学活动,通过视频号发布学习弦子的境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弦子在当地的传习现状;也有视频号推送弦子舞蹈教学视频,供人们学习;还有一些弦子艺人会发布自己创作的歌曲和MV专辑等。这些视频号对宣传各地的弦子音乐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弦子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平台是个人、企业和组织提供业务服务的全新服务平台,是目前比较热门和有效的微信营销方式,借助平台可推送文字、图片、语言、视频等全方位信息,也可以宣传及品牌推广。目前国内涉及弦子的微信公众号有《社科大巴塘弦子舞实践团》《一亩青稞》《梅里故事》《天大弦子锅庄社》《看巴塘》《感受康巴》《蕃弥音传播》等,公众号内容涉及各地弦子演奏家、传承人、弦子舞蹈相关视频、音频和弦子比赛的时讯,以及弦子舞传播现状和教育现状的调查等,平台下设评论区可供人们对相关主题留言、交流、探讨。以上三类微信平台是当前弦子文化交流的主要平台,微信的交流功能已经完全融入于各地民间艺人及各类弦子爱好者人群中,充分说明当代新媒介对藏区弦子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

  二、当代媒介的弦子文化传播功能

  当前,在弦子文化主要流传地区,频繁举办弦子展演、比赛、学术交流等活动,弦子艺人、传承人、业余爱好者、民间学者所创建微信交流群,通过当代媒介发布相关弦子文化的新闻、音频、视频、歌词等大量信息。在弦子的微信群中,特别是以地区名字命名的微信群有明显的社区效应,群里的弦子爱好者几乎都是老乡,他们相同的风俗、文化在弦子表演中形成一种默契。当人们在此类微信群里对弦子进行学习交流时会对当地的弦子的风格统一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例如:笔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听到的芒康弦子和德钦弦子在整体速度上的不同;在观看芒康弦子展览的时候,芒康当地人总能准确辨别出索多西弦子和盐井弦子。一些弦子艺术大群里,不同地区的弦子艺人和爱好者都在其中,他们在平台上相互交流、借鉴、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把与自己地区不同演奏技法或弦子的唱法,带入到自己的弦子文化区域中,对三江流域地区弦子乐舞风格的形成进行比较和广泛讨论。微信信息承载量巨大,其中有关弦子音乐的信息参差不齐,凸显了当代媒介的利弊兼有现象。弦子传播到次生文化区的变异情况在微信视频号中也能观察到,如:“大唐锅庄在西市广场跳藏族弦子”视频中,位于西安的大唐西市的藏族舞蹈队跳的弦子舞与传统的弦子舞不同,其成员多数为当地的女性业余弦子(健身)爱好者,表演时队形呈矩形排列,形式较为单一,由于学习渠道大多是通过网络视频学,舞姿偏向于改编后的学院派跳法,加之她们对弦子了解有限和舞蹈能力原因,导致他们的表演走形和变样,以致不具观赏性。除此,个别人为了体现自己的特性,吸引人们的注意,随意改编舞蹈动作,其中加入一些夸张而博人眼球的成分。弦子的传统舞蹈动作轻盈柔美,踢腿时脚尖摆动的幅度大小,不能高于膝盖,西藏某网在跳弦子舞蹈的视频中,踢腿时脚尖及腰,动作夸张、滑稽,由于他的视频播出,国内出现了一批效仿者,认为这就是藏族弦子舞蹈跳法,蜂拥学习这种变异的弦子舞蹈,纷纷跳着各种千奇百怪的弦子舞蹈,这类现象的出现,着实不利于弦子传承的文化生态。此外,在当前国内学术领域,有一部分发表的相关弦子的文章,作者没有经过研究和实地考察,对弦子随意猜想,甚至抄袭二手文献,撰写了大批误导性文章,对大众正确了解弦子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是网络时代的一大弊病。

  三、当代媒介助推弦子文化的传播与宣传

  (一)微信群聊微信群聊的功能主要在于方便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在弦子交流群中的人们应该发布优质的内容信息,让群聊中的成员有良好的沟通氛围,不断产生新的话题和内容,增加人们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不让弦子交流群变成一个没有氛围,没有新的消息可发布的“死群”。相关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弦子传承人,可多创立群聊以供人们交流、学习、分享,并定时发布弦子相关权威性信息。

  (二)微信视频号

  视频主要用于传播信息,一个具有新意的视频能够吸引大量的看客,其传播速度和广泛性是其他传统传播手段难以企及。藏区的弦子文化持有者们,尤其是传承人群应该开拓创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设弦子音乐教学课程,以较为详细的、专业教学方式指导大众学习弦子,打破地域限制让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音乐爱好者们也能够学习弦子音乐和舞蹈。与此同时,弦子艺人们也应该规范自己行为,采用介绍弦子音乐的办法,指导和引导大众学习弦子音乐。而制作弦子乐器(哔旺)的手工艺人在自己的良好的工艺和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号宣传自己的作品,吸引大众购买产品,在增加自己的收益的同时也多鼓励大众学习乐器,避免想学拉弦子却无处买琴的境况。政府相关视频号也可以发布大型弦子表演的官方视频为当地弦子文化做宣传,吸引人们关注,以文促旅为当地居民创收经济效益。

  (三)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订阅号以信息的发布为主,服务号以企业服务为主,订阅号只能每天发布一篇文章,关于弦子的公众号偏向于订阅号,所以还需要准确把握每天发布的文章的内容。截至目前,微信上还没有关于弦子音乐的规范的公众号,需要成立一个较为权威的弦子公众号,筛选相关弦子文章内容,将较为权威的弦子文化方面文章发布在公众号中,于一些当前较有争议的弦子文章可以整理成系列,让大众去评判。这样既可每天发布一篇文章,亦能提高公众号的质量。通过公众号转载弦子文章,传播和扩展弦子受众范围,促使弦子关于乐舞音乐知识不会太过于碎片化,同时让人们能够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弦子音乐文化。

  (四)微信其他功能

  目前在微信插件上还有购物、听音乐等小程序。弦子的服装制作人和乐器制作者,可以利用微信购物开设网店,兜售弦子相关产品,优秀艺人销售个人专辑等,还可利用微信的漂流瓶宣传功能,发布与弦子和自己店里的产品相关内容,宣传各自的产品,使店铺受到关注从而引起大众购买欲,增加手艺人的创收。弦子歌手和乐手们在网上发布音乐,推介个人MV作品,让大众可以搜索到相关音乐;有能力者也可以制作小程序,让大众能在小程序里随时随地听弦子音乐等。目前还有使用精美的弦子表情包,这些弦子表情包应该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增加弦子在年轻人生活中出现频率,充分利用微信扩大传播和宣传弦子文化的功能作用。

  四、结语

  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民众通过互联网渠道接收大量信息。弦子利用互联网当代媒介平台传播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扶持,也需要文化主管单位的具体操作运行,更需要弦子传承群体的文化自觉。期冀康区弦子借助当代媒介平台的影响力,发布更多的原生态影像,正面传播弦子文化生态,打破地域,走出藏区,让更多弦子爱好者和鉴赏者欣赏到康区弦子优美动听的音乐,观赏柔美婀娜的舞姿,进一步推动当代互联网时代弦子文化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田联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格桑梅朵.藏族民间巴塘“谐”舞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3]杨岭多吉.藏族弦子艺术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康区弦子音乐文化的当代媒介传播——以微信为例》来源:《传媒论坛》,作者:林月曦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