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8-13所属栏目:工业论文
人类社会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是建立在各类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运用的基础上,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资源仍是全球一次消费能源的主力军。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资源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也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之间的政治、经济博弈。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影响了国民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决定了社会产业布局、劳动结构、竞争态势,关乎了经济发展、民生福祉、文明延续。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均离不开自然界,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能两全其美时,则“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在历史时期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伦理缺失问题频发,整个社会的工程伦理建设总体薄弱的大背景下,在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酸雨、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国内外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面临的环境伦理建设形势不容乐观,面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决不能以危害生态为代价,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具有广泛、长期、深远的影响力,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中频发的安全事故敲响了环境伦理建设的警钟,促使处理好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的关系。
1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包括对作为稀缺的战略性资源的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资源的争夺。石油工业涵盖石油、天然气、石化工业及相关产业,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带给各国巨大的经济效益,也造成了石油产区、石油供区以及更广泛区域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主要有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以下列举中国石化企业部分事故造成的影响:
1.1黄岛油库特大火灾事故
1989年8月12日,坐落于黄岛的一个油库老罐区内的5号混凝土油罐因雷击、火花产生燃爆。该油库隶属中石油,该处油罐燃爆事故导致耗尽原油约4万方,人员死亡19人,人员受伤100余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540万元。并且事故致使600余吨原油泄漏,从而导致海洋污染严重程度堪称胶州湾历史之最。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工艺区布局不合理、生产管理漏洞、油罐制造缺陷、安全系统及消防设计错误等。
1.2重庆开县特大井喷事故
2003年12月23日,坐落于重庆开县的高含硫16H采气井发生特大责任事故。该采气井隶属于中石油下属的川东北气矿,12口高产出采气井井喷出高含硫的天然气,事故影响4个乡镇,受灾9.3万,紧急疏散6.5万人,遇难243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200余万元。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前期对高含硫气井产量预测不足,且相关钻井工艺处于初步阶段,生产管理漏洞导致现场违规作业及拆除安全装置,工程师能力不足以至于未判断出溢流征兆,现场失控后未对控制事故扩大、恶化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等,造成井喷失控。除了石油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目前国际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骤减、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严重、极端天气频发、食品安全危机、全球化新冠疫情等情况日益凸显,生态问题已然全球化。为缓解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环境伦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其核心为重构价值和道德维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1]。石油工业工程活动若不将环境保护纳入“三同时”,影响环境安全的隐患必将酿成苦果。
2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中环境伦理建设的必然性
2.1新型工业化转型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确保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恶劣变化,低碳经济发展策略被全球广泛采用。2018年我国碳排放中电力和供热部门生产环节中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比54%,低碳经济激化了油气需求增加的矛盾、增加了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各个环节的技术和成本压力,这些因素都促进新型工业化转型,如推动天然气行业发展、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2]。加强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中环境伦理建设,不断推进其转型发展,才能让传统石油工业工程活动提升为高效低耗、清洁环保,成为绿色生产力。
2.2石油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
全球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分布极不均衡,需求远大于供给,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短缺。就中国而言,石油储量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相应资源储量的1.8%和0.7%,并且需求量增幅3%~5%,石油资源严重欠缺。与石油资源不足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消耗量惊人。加强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中环境伦理建设,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进而降低石油资源的消费总量。
2.3承担环境责任的体现
总书记曾郑重承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3],于2015年11月,主动承诺:相较于2005年,计划2030年国内CO2排放量降至其60%~65%,森林蓄积量增加约45亿m3。中国针对生态环境作出的国际承诺,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和大国风范,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决心。不论是经济社会考核评价体系,还是生态法治,都要求中国石油工业大力加强工程活动中环境伦理建设,在满足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实现行业发展,共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美丽中国。
2.4公众生态意识的增强
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凝练出“两山论”“生命共同体”“生态生产力”“绿色发展”等关键词,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四五”整体规划。在这样的生态价值观影响下,中国人民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公众保护环境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近年来,中外石油工业一旦发生影响范围较广的生态污染事件,必然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如新建、扩建、改建)的环境评估受到公众及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例如饱受争议的PX项目。因此,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大型石油工业工程活动时,应当编制公众决策参与方案,提高关于生态环境评价信息公开,努力构建多方共同进行环境管理的模式。平衡好环境、生产、经济,才能遏制不理性的邻避行为,进而让石油工业工程顺利运营。
3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中环境伦理建设的举措
3.1资源利用与当地生态协调发展
中国石油工业企业应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调整自身经营和发展战略,如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自身碳排放管理、有选择性地开发新能源、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资源回收等。资源的开发注重速度更注重质量、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生态效益,井场、管线的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效能经济。
3.2大力创新绿色技术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不断取得新进展。一方面通过采用绿色技术实施安全、环保的资源开发、清洁生产、绿色服务,并达到优化资源利用、减小环境污染。生态完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生态红线是生态安全的底线,只有树立底线思维,明确生态资源的合理应用量,预留生态环境充足的修复空间,才能确保绿色发展和生态安全。另一方面,资源开采技术不成熟时,应暂缓实施,比如,“页岩气革命”席卷全球,当前我国页岩气也大力开发,川渝地区页岩气普遍具有含水量高、粉尘超标、井站产量衰减快等特点,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毒性大、浓度高、量大[4],处置不当极易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待全面评估新技术、环境可控后再规模化开采。
3.3强化工程师的环境伦理
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实施对象为各类工程师,较其他从业者,工程师涉及更多环境问题,因此除了职业伦理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工程师还必须具备环境伦理责任,有义务保护和改善环境[5]。工程师充分利用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将生态环境放在经济效益的前面,其环境伦理体现在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全过程,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之前做好环评、安评,过程中应注重文明、环保施工,减少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属地环境影响,避免生态污染;活动之后恢复影响地貌,做好环境反馈[6]。参与工程活动应做到充分设计项目方案、辨别工程风险、提供合理的备选方案、强化材料管理、安装技术管理、工作人员管理、施工机械管理、严格监督产品质量等。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影响了国民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决定了社会产业布局、劳动结构、竞争态势,关乎了经济发展、民生福祉。为缓解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环境伦理学得到迅速发展,现代环境伦理倡导的价值观是工程与社会、自然的和谐,是工程活动对“公共福利”的责任,这种价值观在我国社会还远远没有普及,当今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健康和谐的伦理文化。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生态形势,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在建设过程中,应着力从以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加强环境伦理研究,健全环境伦理制度,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伦理实践,发展环境伦理教育,建设环境伦理文化。
《浅析中国石油工业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来源:《低碳世界》,作者:梁耀方 贺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