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8-06所属栏目:社科论文
上个世纪90年代从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开始,就为网络文学提供了生发的土壤,网络文学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必然。在过去的二十多年,备受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不胜枚举,一大批网络文学作者名声大噪,随之而来的争议也铺天盖地,大家对于网络文学的态度也是各执一词。但网络文学在争议中迅速成长,吸引大量读者,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55亿。①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愿景,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张。为了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网络文学的长足进步,必须正视网络文学的发展困境。
一.作品质量良莠不齐
网络的自由,使网络文学也“野蛮生长”,作品数量井喷式出现,对于作品准入原则却没有明确,致使作品质量很难保障。何弘在《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现状探析》中就提到了需要对网络文学“三俗”问题保持警惕,尤其是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容易有色情的倾向,需要进一步引导,另外一些免费的浏览模式下为吸引流量容易出现内容低俗的问题。李如在《论网络文学发展及其基本特征》中指出网络文学数量庞大质量欠佳,可以说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一次性的文学快餐,注定会淹没于茫茫的网文大海中,只有极少数作品能从中脱颖而出。汪代明、陈美珍在《网络文学写作主体性缺失的思考》中认为网络文学大多是在迎合普通大众的口味,写作内容逐渐呈现市侩和庸俗化,作者还指出大多数写手在点击量和利益的驱使下,制造数量庞大的粗劣的作品,忽视了写作主体和作品本身。从欧阳友权的《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研究综述》中也同样能够看到网络文学的首要缺陷就是艺术质量不高,让人只见“网络”不见“文学”,就算有“文学”也没有文学性。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质量问题一直存在,主要呈现出内容低俗、市侩、庸俗等“非文学化”的特质,大多数网络作品都是“快餐式”读物,除此以外还出现作品内容同质化、去经典化等问题,使网络文学很难成为经典,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大众文学承担文化传播的使命,泛滥低质的网络文学生命力必然难以持久,只有尽快改善质量,为网络文学注入精神文化才能使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作品侵权问题屡禁不止
网络文学盗版十分猖獗,题为《一年因盗版损失56.4亿,网络文学维权为何困难重重》的新闻报道指出:“即便中国网络文学盗版规模呈现下降态势,但降速放缓,移动端的损失呈现反弹的迹象”。麦尔哈巴·坎代尔在《网络文学主流化趋势研究》中用“秒盗”一词来形容网络盗版的速度,最快一两个小时,最慢也就一天左右的时间。且抄袭率也相当高,比如热播电视剧《锦绣未央》的原著同名小说,抄袭209本书,共计294章的小说,仅仅9章没有抄袭,引起广大书粉的强烈愤慨②。《网络文学秒盗现象视野下的著作权制度审视》中进一步指出这种“秒盗”趋向泛滥化、规模化和大众化,呈现出时速快、盗率高、覆盖广等鲜明特点。《我国网络文学著作权侵权成因及对策分析》一文对于网络文学侵权特征与现状做了详细研究,主要有侵权行为隐蔽、侵权主体多元、侵权手段便利、判定复杂的几大特征,存在盗版侵权手段多样化,案件频发,付费阅读用户整体偏低,版权意识不到位等现状。从上述文献资料来看,网络文学作品侵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发现网络作品侵权行为呈现出速度快,辐射广,代价小,维权难等特点,之所以盗版屡禁不止,也有难以对抄袭情况量化,对抄袭行为难以仲裁等原因,致使网络文学侵权问题一直没有找到解决良药,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144联合,共同出击,合力应对。
三.作品价值取向出现责任缺位
网络文学刚兴起时,很多传统文学推崇者十分排斥,这其中固然存在对新事物的偏见,但也需关注到很多网络文学作品缺乏社会责任感,一些网络写手全然忘却自己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粗制滥造,搅浑网络文学这片汪洋大海。《网络文学消费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就通过调研得出网络文学作品给大学生带来以下负面影响: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模糊甚至削弱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大学生颓废消极,人生失去方向和意义。《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调查研究》一文除此之外还得出网络文学削弱大学生法律的约束以及扭曲了大学生审美取向和语言习惯的结论。该作者的另外一篇论文《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还进一步论证了网络文学甚至会逐渐削弱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以及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网络文学责任缺位不仅影响大学生群体,网络文学的所有受众都无一幸免。徐岱在《去“经典化”的网络写作》中谈到网络文学与纸质媒体相比在日常伦理和道德品质方面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豁免权”,似乎作品只要不触及政治问题即可。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网络文学思想内容不正之风严重,尤其对尚未步入社会的学生影响深远,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小学教师将网络文学列为“禁书”,既然难以辨别作品优劣,只好选择一刀切的做法。由此可见一旦多数作品被贴上黄色、暴力、黑色、利益、炫富等标签,将会使整个网络文学遭遇口碑滑铁卢,笔者认为价值取向偏离,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作品折射出写手不正当的创作动机。
四.作品评价体系尚待完善
网络文学缺乏典型奖项设立,也没有权威的评判标准,这不利于网络文学的规范化、系统化发展,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推动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网络文学发展的必经之路。很多研究者就这一问题达成共识,《“茅奖”与网络文学发展之路》中通过分析网络文学落选“茅奖”这一现象,得出“茅奖”的评判标准不适用网络文学的特征的结论,进一步阐释了需要根据网络文学的发展实际修改评判标准,并为其设立专门的奖项的观点。许苗苗在《网络文学作者的五大困惑》一文中提出网络文学作者当前把公众的选择作为评价标准,换言之只有阅读量、点击率、购买量等数据才是评判作品的依据,而这样看似“科学”的数据,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作者水平,甚至能否真正反映作品受欢迎程度都有待推敲。在《网络文学研究的几个学术热点》一文中共讨论九大热点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文中总结了围绕这一核心问题众多学者的研究视角,也认识到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的重难点。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说是大势所趋,这是网络文学更上一层的重要一环。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应当确定网络文学发展之路到底是“文学”导向还是“市场”导向的问题,只有明确这个问题,才能整饬网络文学“资本”控场的局面,真正让质量上乘的作品占据市场主导,以正行业“流量为王”的规则。
《网络文学发展困境研究述评》来源:《文学教育(下)》,作者:王妍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