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7-29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摘要:维护粮食安全首先要保障粮食基本自给,保障粮食基本自给能力的前提是稳定粮食产量。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大环境下,粮食安全始终是不可忽视的重点问题。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耕地的问题。通过对我国耕地和粮食现状进行分析,从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入手,提出了保护耕地和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耕地资源;耕地质量;粮食生产;粮食结构
1我国耕地资源基本情况
1.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
1.1.1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但是多为山地丘陵,耕地资源仅占国土总面积的12.5%。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耕地占有量的平均水平。据《2017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可知,我国耕地增量远低于耕地减量,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截至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3492.09万hm2,相比2015年耕地面积净减少7.69万hm2,与2012年相比减少了24.75万hm2,每年约以5万hm2的速度在减少。按照这个减速,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这个任务异常艰难。1.1.2耕地质量堪忧,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下由于我国农民利用土地时存在“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入,重化肥轻有机肥”的思想,且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导致目前我国耕地地力下滑趋势严重。再加上受到城市工业大规模排放“三废”和乡镇工业污染的双重影响,大量土壤被污染,污染由单一拓展为多元。此外,由于水土流失、盐渍化等原因导致耕地退化日趋严重[1],我国耕地质量问题堪忧。1.2.3耕地后备资源匮乏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非常稀缺,集中连片的后备耕地资源仅占整体的40%左右,分散零碎的后备资源占绝大部分,且多分布在我国西北欠发达区域,而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却很匮乏。另外,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史,生产条件好的土地大部分都已被开垦利用。可供开发利用的合格后备资源十分有限,很多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边缘地区。
1.2耕地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源,农以地为本,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据有关部门估算,耕地供给人类88%的食物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农民大部分的经济收入来源于耕地,但占用耕地现象、社会无业人员增多无疑加重了社会负担。耕地不仅是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源,更是人民生活安定和谐的保障。
2我国粮食生产基本情况
2.1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2012—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214.35亿kg,是1949年总产量(1131.8亿kg)的近6倍,远远超过了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为6162.4亿kg,相比2015年减少52.0亿kg,减少了0.8%。从2015年至今,我国粮食总产量均保持在6000亿kg的水平之上。预计2021年仍是丰收年。
2.2粮食结构失衡结构性过剩明显
我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大环境是产量连年攀升,但是近年来粮食结构比重失衡愈显严重。玉米、稻谷结构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高品质的小麦、大豆等供不应求。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粮食的传统消费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是否“吃得好”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手工烘焙,弱筋、强筋小麦等销售额大幅增加。但是,我国粮食库存很大部分为普通小麦品种。这些粮食品种不符合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导致的后果是滞销积压。可见,我国粮食结构性过剩问题是既成事实。
2.3进口粮依赖度渐涨
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总体不断上升,但同时粮食的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我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进口量远超出口量。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粮食进口量有小幅波动变化,但进口量均在1亿t以上,尤其在2017年创下高位。2017年我国稻米进口量达到399万t,小麦进口量达到430万t,大麦进口886万t,相较于前几年翻了好几番[2]。在产量上升的同时,粮食缺口也随之增大。这也预示着我国正向农产品进口国转变。
3耕地动态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3.1耕地非农化下的粮食生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耕地非农化成为该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耕地非农化带来的结果可以直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耕地面积,二是耕地质量。在耕地面积上,耕地非农化意味着耕地被占用。而在耕地质量方面,虽然有政策支持———“占优补优”,可一般被占用的耕地都位于城郊,地势平坦且土壤地力水平高。而补充进来的土地多为刚进行过复垦整理,管理和投入相较前者更显薄弱,耕地质量不尽如人意[3]。从粮食生产函数的角度看,可以把耕地质量看成粮食生产函数中的一种类似技术投入要素,影响粮食单产,从而使粮食总产量上下变动。由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随着耕地质量上升,在其他要素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函数上移,粮食产量提高;反之,粮食生产函数下移,粮食产量降低。由此可以明显得出,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呈负相关。
3.2耕地资源与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
根据地理国情监测云平台2012—2016年土地利用分布图可以看出我国耕地面积的空间变化,耕地面积减少的城市大部分为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向我国北方地区新疆、内蒙古推进。再观我国在这个时间段的粮食产量空间变化,我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北方地区粮食产量不断攀升,逐渐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我国粮食产量的空间变化与耕地面积的空间变化大致具有同向性,总体移动方向的大趋势是“北进中移”。由于粮食产量受制度、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与耕地面积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3.3耕地质量等级空间分布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我国为耕地划分了15个质量等级标准,其中一等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最大。总体耕地质量等级排名前三位的区域分别是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江南区;排名后三位的区域分别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内蒙古高原区。我国耕地质量变化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一等地往往分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业生产。但这些地区的耕地面积仅占总体的一小部分,并且耕地递减速率在逐年提高。劣等地的面积占了绝大部分,导致我国粮食生产空间供需完全不匹配[4]。
4对策建议
4.1优化耕地占补平衡举措
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坚守耕地红线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事实上,让补充进来的土地质量达到占用土地质量水平,在本质上实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了尽量实现粮食质量的平衡,要严格贯彻占补新政中“补改结合”方式;尽可能不占或者少占土地质量水平等级高的耕地;摒弃以往以土地开发为主的理念;对补充的土地加大人力、物力投资,通过后天高质量的投入来弥补先天的不足[5]。
4.2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耕地质量下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我国相关部门应抓紧完善土壤污染调查与评价机制,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土壤污染普查,查明、查清土壤污染的源头,综合整治已被污染的土壤,严格遵守、执行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城镇建设规划中,把生态环保放在首位,对于重度污染工业严禁批准,建立问责制度,严防死守土地污染。
4.3让科学种田成为常态
充分挖掘耕地的潜在生产力,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顺应自然规律,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挖掘耕地的潜在生产力。我国将每年的6月25日确定为“土地日”,政府可通过此类的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耕种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农民科学合理种田。村民委员会可与各大高校合作,邀请专家教授开展培训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传授专业知识,指导农民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
4.4创新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保护制度是我国土地制度的底线。党中央对耕地保护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重视,习近平同志在吉林考察时再次强调:“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对此,要不断对耕地保护制度优化创新,不仅谈耕地保护,还要突破原有的耕地保护禁锢,统筹协调区域的经济利益与耕地保护,在耕地保护中注入市场机制,建立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为耕地保护制度添加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世军.中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周霁.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隐患和对策[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29):17.
[3]张国平,刘纪远,张增祥.近1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3):323-332.
[4]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5]刘勇,刘友兆,徐萍.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以浙江嘉兴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3):69-75.
《我国耕地资源动态变化与粮食生产关系剖析》来源:《山西农经》,作者:黄舒婷 范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