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医学论文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方案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7-17所属栏目:医学论文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肌病、血流动力负荷过重、心肌梗死等导致的慢性心肌病损,病发后患者心肌功能下降明显,随着病情加重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心脏无法搏出[1]。目前临床上此病治疗较为复杂,治疗周期较长,且此病不易根治,给患者带来极大心理压力,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2]。本文研究中采取2018年2月21日~2020年1月25日10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此病患者焦虑状态采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符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慢性心力衰竭标准患者101例为观察主体,患者收治时间为2018年2月21日~2020年1月25日,将患者分为两组,分组标准为患者病号尾数奇偶,常规K组51例采取常规护理,心理M组50例实施心理护理。本次研究患者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anxietyscale,SAS)评分≥50分;②所有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等症状,符合AHA慢性心力衰竭标准[3];③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在入组同意书上签名。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核准。排除标准:①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者;②合并严重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严重其他器质性疾病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中途放弃者。心理M组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58~80(65.23±2.35)岁;常规K组男29例、女22例,患者年龄58~80(65.30±2.3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药物治疗等,并在针对性药物治疗同时给予护理干预。常规K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待患者入院后对患者生命体征行观察,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指导患者日常饮食、运动等。心理M组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认知心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观察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制定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教育工作,增强患者对疾病认知,缓解患者由于对疾病认知不足出现的焦虑、恐慌等情绪。在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知识教育中,采用交谈式教育、微信教育、计划性教育、书面教育等。②心理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绪变化、心理特点等,从患者出现焦虑的原因入手,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护理。在给予患者专项心理护理的同时,观察护理后效果,不断调整心理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交活动,积极同身边朋友交流等。③焦虑护理。当患者焦虑状态较为严重时,护理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些患者喜欢的综艺节目、电视剧、书籍等,使得患者情绪得以缓解,将患者出现的焦虑等宣泄出来,进而达到控制患者焦虑目的。必要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一定焦虑控制药物。④环境心理干预。舒适惬意的环境可以让患者感觉到温馨舒适,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采用鲜花等装饰患者病房,将患者病房温度控制在23.5℃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病房环境。⑤行为护理。护理人员每天鼓励患者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指导患者欣赏一些小品、电影等,并在鼓励患者听音乐的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肌肉训练。

  1.3观察指标

  观察心理M组、常规K组患者护理前后护理满意分、SAS评分、治疗有效率。护理满意分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评估,从心理状态、舒适程度、专业程度、情感程度4个维度行分析,每个维度满分50分,分数同患者满意情况呈正相关。SAS共20个条目,分数同患者焦虑情况呈负相关。治疗有效率根据患者护理后SAS评分情况评定,评定等级包括康复(SAS评分<40分)、缓解(40分≤SAS评分<50分)、无效(50分≤SAS评分)3个等级,治疗有效率=(康复+缓解)/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产生数据行统计学处理,软件为SPSS24.0,计数资料(治疗有效率)以%表示,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护理满意分、SAS评分)以x±s表示,组间对比行t检验,差异显著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护理满意分、SAS评分心理

  M组、常规K组护理前护理满意分、SAS评分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均有明显改善,心理M组各项评分较护理前改善(t=38.419、44.226、50.762、47.813、47.498),常规K组各项评分较护理前改善(t=22.739、27.068、41.764、34.728、37.158)(P<0.05),其中心理M组SAS评分更低、护理满意分更高(P<0.05),差异显著。见表1。

  2.2患者护理后治疗有效率心理

  M组、常规K组护理后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症状包括水肿、呼吸困难、失眠等,并且此病治疗周期较长,极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患者心理影响极大[4]。有关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焦虑心理状态的概率高达70%以上,且由于患者出现了焦虑状态,会对患者治疗信心、治疗依从性等产生影响,进而对给患者最终治疗效果产生影响[5]。因此,临床上针对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中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护理干预措施,以配合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焦虑,使患者坚定治疗信心,持续性接受治疗,进而确保患者最终治疗效果。常规护理干预可以给予患者一定护理干预,对患者用药、饮食等进行指导,帮助患者适应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树立治疗信心,坚持治疗[6]。但常规干预较少涉及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很难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因此在缓解患者焦虑状态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对最终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针对性护理干预方式,可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心理护理服务,给予患者治疗信心,帮助患者纾解出现的焦虑等负性情绪,使得患者更积极乐观面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对于患者康复具有积极作用。本文研究中选择符合AHA慢性心力衰竭标准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心理护理的心理M组和常规K组护理后在SAS评分、护理满意分上均是心理M组优于常规K组(P<0.05)。两组患者在护理之前采用的治疗方式并不存在差异,且患者一般资料也不存在差异,导致两组患者护理后产生不同护理效果的原因在于两组患者采用的护理方式不同。心理M组采用的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可以尽可能避免患者出现激动等情绪,有效避免由于神经兴奋导致患者出现全身小动脉痉挛,进而加重心脏负荷的可能,帮助患者缓解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让患者感觉到舒适惬意,进而达到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目的[8]。研究中所用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从认知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焦虑护理、环境心理干预、行为护理等方面给予患者心理专项护理,通过认知与心理干预,增强患者认知,缓解由于未知导致患者出现的恐慌心理等;通过焦虑护理,有效缓解患者焦虑;通过环境干预、行为干预等,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护理服务。综上所述,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护理中可以使用心理护理等针对焦虑护理措施,以有效改善患者出现的焦虑情况,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使得患者尽快恢复健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状态的护理干预方案》来源:《心理月刊》,作者:王娟 刘菲 王晛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