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5-11所属栏目:工业论文
婺商,即金华八婺大地之商,是浙商的重要一支。金华古称婺州,因其“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而得名。八婺包括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和汤溪八县。北宋时期,婺学领袖陈亮开始在八婺大地传布“农商并举”理论,商贸市场逐步繁荣昌盛,八婺大地涌现出大量殷户商贾。这些商贾积累了不计其数的财富,为满足高品质的生活需要、体现自己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招募工匠,兴建家宅。特别是明清两代,婺商建筑空间极具时代性,是建筑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清婺商的背景
从唐、宋开始到明、清和民国时期,水路在八婺商人开拓市场当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婺州有“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1],八婺大地拥有兰江、衢江、婺江、义乌江、永康江、东阳江和武义江纵横交错的水路交通,使得商贸业、手工业等发展欣欣向荣。具有代表性的如“兰溪一剂药”“义乌一面鼓”“永康一只炉”“东阳一把斧”等[2]。婺商拥有能吃苦、不怕困难、善于适应各种环境的坚韧性格,以及不以物小而不为、不以利小而不干的独特商业理念,更是一个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群体。当然“以质取胜、诚信为本”是婺商最重要的品质,如公元1863年(清同治二年)诸葛棠斋创办的“天一堂”药店,便是信奉“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的信条,要求旗下员工习药经商诚信戒欺,以质量、信誉、服务为看家性命、兴业根本。义利并重是婺商的文化底蕴,积德行善更是婺商的优良传统。很多婺商在财富积累后都选择置办家业、创办学堂,回馈社会,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祝裕隆布店主事人祝丹山五世孙祝绍创办了兰溪私立祝氏湘岩小学,为金、衢、严三府介业办学之先行者[3]。尤其是“东阳一把斧”为明清婺商建造了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又有行业特征的建筑空间。
二、婺商文化的种类分析
目前婺商文化主要有兰溪“丹溪文化”、义乌“拨浪鼓文化”、永康“五金文化”和东阳“建筑文化”,都体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所谓“鸡毛换糖”的拨浪鼓文化[2],即义乌先人手摇拨浪鼓、肩挑货郎担鸡毛换糖,用自制的皮糖外出换取鸡毛及废旧物品,回到义乌后再把这些废旧物品换成货币,称之为“敲糖帮”。“鸡毛换糖”在重农抑商的时代[4],属于游离于农户与正规商户的“小本生意”,很好地解决了劳动力剩余问题,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顽强发展成农业社会中极为少见的经济理性和商业精神,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行业——“义乌一面鼓”。而东阳的建筑文化更是为人们留下了很多东方民居的瑰宝,如卢宅肃雍堂、义乌黄山八面厅、马上桥花厅、横店瑞芝堂等,都是其典型代表。这些建筑布局合理、雕工精湛、古色古香,反映了勤耕苦读、重技强能、开放进取、追求一流的东阳人文精神。明清时期,火腿文化、黄酒文化、茶叶文化都是婺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考证金华火腿始于唐代,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把家乡“腌腿”献给皇帝赵构,赐名“火腿”,有金华火腿出东阳之说。明清至民国时期,金华人在杭州、上海等地开设各种火腿商行,如东阳上安恬村至今还保存着清到民国的7幢古建筑。出生于1850年的马樟树一生以腌制火腿、酿酒为业,为人低调,赚钱后于光绪年间回乡建造懋德堂。黄酒文化、茶叶文化历史悠久,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在《次韵胡彦超致仕留别》中写道“远涂重负归方释,巧宦争驰战敢口。为想东阳名酒熟,和陶诗就合风骚。”诗中提到了东阳名酒,后被称为金华府酒。火腿、黄酒、茶叶,是金华的金字招牌,也是婺文化与婺商紧密 结合的闪光点。
三、明清婺商建筑空间装饰艺术分析
(一)建筑空间规模庞大建筑外墙有特色,多数为五花马头墙。从婺州地区现存的古民居(包括祠堂)观察,山墙一般为“五花马头墙”,即五个台阶随屋顶的坡势逐层跌落、高出瓦屋顶的墙体,其形恰似马头昂首、壮志凌云,不止防火功能强大,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建筑大多设有大院落、大厅堂,房间众多。其中最规范的建筑格局是由十三间房屋组合而成——即院落正房三间,院落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加上处于正房、厢房交接处的两间俗称“洞头屋”的房间,单家独院的,民间俗称“十三间头”,理论上谓之“基本单元”。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左右,两层合计建筑面积上千平方米。既有供祭祀、会客、宴席用的堂屋,又有供家人居住的卧室,还有四间“洞头屋”安排厨房、厕所和猪舍及堆放农具之用。如此内部使用功能齐全,合得拢,分得开,可供祖孙三代同灶而居。很多婺商家族富足繁荣,建筑规模庞大,如建于清晚期的东阳懋德堂,占地面积广阔,多达1558.6平方米。宅门方位坐北朝南,其内就能看到标准的“十三间头”。懋德堂历经百年,体现得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无可替代。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木结构的艺术处理等方面都极大地体现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水平,如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其上木雕鱼眼、花结都是用宝石装饰(图1)。在当时,以贵重物品镶嵌装饰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也是婺商财富的显现。
(二)建筑装饰精美奢华婺商建筑在装饰上繁简有度、三雕并绝。建筑部件上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层出不穷,雕刻技艺精妙绝伦让人为之称叹。在设计上匠心独具、别具一格;在制作上更是鬼斧神工、惟妙惟肖。从形式到内容、从材料到工艺都做到了极致。装饰内容展现出多种艺术形式和思想境界,具有十分独特的个性与特点,展示了婺商之殷实财富。比如,义乌有名的火腿商伯寅公遗留建筑黄山八面厅就是婺商的典型代表(图2)。其中的木雕艺术是清中期东阳木雕的巅峰之作,题材之多,设计之巧,雕刻之精,艺饰之美,令人赞不绝口。木雕以浮雕、圆雕、透雕、镂空多层雕刻、线刻等工艺为主,构图形式多变,以散点透视或鸟瞰透视为主,内容主题突出,情节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从装饰艺术上看,如八面厅边廊天花雕刻着栩栩如生的花卉鸟兽纹样。其中白菜青蛙图,白菜谐音“百财”,白菜与青蛙组合,又寓意清清白白,这恰好体现了婺商对儒家“重义”观点认同的态度,经商力求以质取胜,诚信为本。八面厅中木雕装饰何其多,其中占较多篇幅的是戏曲故事。大厅南次间檐柱牛腿之琴枋上的文公走雪故事(图3),表现了韩愈与仆从遇到大雪封山、步履艰难的场面,也体现了婺商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品质。在南跨院东门砖雕门罩上刻有双鱼图,其外轮廓为圆形,取圆满、团圆、吉祥之意。内里的双鱼纹饰与水草波浪旋转交错,占据了整个空间。从纹饰造型看,采用现实主义手法。鱼张口鼓鳍,尾鳍翻折,大鳞片,长背鳍,与波浪水草嬉戏,画面洋溢着一股祥瑞、欢乐、美好的生活情趣;鱼鳞纹饰精美,双圈乳突眼,浑圆立体,象征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神话题材也是常见的装饰内容,比如,在门厅北梢间正立面墙上的砖雕就非常引人注目,人物刻画十分精细,面部表情丰富传神,展现了故事性极强的“舜耕历山”典故[5]。“舜耕于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耕地得金枝银节。”意为从前舜在历山靠耕种为生的时候,当地人都把好的田地让给他,因此他耕种的土地呈现出收获金银般的繁荣丰收景象。另外在墙的两侧分别雕了两幅精致的方形砖雕,其一内容为招引财宝进门。元代刘唐卿《降桑椹》2折,“招财进宝臻佳瑞,合家无虑保安存。”用作吉祥祝颂语。其二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意在警示后人要团结一心、共兴家业。
(三)映射经济伦理思想商人社会价值的体现可以通过一些建筑构件宣扬其商业文化特点。比如,在宅院门前放置富有实用与装饰作用的抱鼓石,特点是整体造型为圆鼓形,雕刻以花鸟兽等图案进行装饰,有彰显门第、扬名显亲的作用。在装饰题材中,重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趋吉避凶观念和仁爱理念。另外常见的算盘、元宝、铜钱、宝珠等代表钱财的纹样装饰,能够反映商人彰显财富的心理和需求,蕴含聚天下之财的寓意。婺商建筑的祠堂与民居多是左右对称,中规中矩,体现了为人的行为规范,处世的仁义礼智,在家不做逆子、在朝不做奸臣、在野不做刁民、在市不做奸商,重“孝道”与“忠义”,尚人格与品质。婺州旧时祠堂众多,如永康市后吴村吴氏宗祠就是悠远历史的见证。祠堂规格雄伟,占地约1140多平方米,庄严肃穆,总体结构分为前中上三进二相。虽有部分被太平军烧毁,但还是能看出牛腿托梁均雕有精美的浮雕,有飞禽走兽、花卉彩带。中厅两侧的磨砖墙上写着“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蕴含的寓意深远。在祠堂的回廊上挂着“天官少宰”“龙图学士”“欢乐堂”等一百多块匾额,有叙伦理纲常的、对吴氏族人优秀行为表彰的、晚辈尽孝之至的、妇女守节自爱的,不一而足。到了清末年间,吴村最大火腿商仪庭公修建的仪庭公祠更是豪华气派,内间柱头、牛腿、琴枋等木构件的装饰雕刻比吴氏宗祠还精细,不仅花草、走兽、飞鸟造型精美,许多古代人物也雕刻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出之感。而有“江南乔家大院”之称的浦江新光村内的灵岩庄园,更能代表明清婺商建筑的特点。灵岩庄园修建于乾隆年间,是传奇婺商灵岩公朱可宾的居所。古庄园四极呈祥,诒穀堂庄重肃穆,格局谨遵长幼尊卑礼制而建,体现了中国古代家族中的敦睦之制。庄园规划气派、用材考究,装饰精良,砖雕、石雕、木雕比比皆是。庄园内窗户造型极具特色,有方窗、圆窗、八角窗等,开启方式也各不相同,有推拉、内平开、内开内倒、外平开外悬等。灵岩庄园的村落格局与传统生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传统村居生活的美好意境。历代以来封建社会“重本抑末”,商人的地位相对较低,特别是商人与文化人几乎联系不到一起。社会对商人一直存在偏见,商人附儒、重义现象明显。婺商也是如此,在经商致富后,主动承担起对家族、家乡、社会的责任,积极回馈家乡事业,以此获得他人尊重。浦江灵岩公就是其中的典范,他拨贤田、设义学、造桥修路、赈灾济贫、焚券免债等义举数不胜数。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修筑的灵岩学堂、浦江学宫、浦阳书院等学府,共培养本族秀才、举人、太学生等九十余人,外村更是不知其数,声名远扬。建于1912年的东阳史家庄花厅,主人叶樟朝,幼年丧父,中年在上海等地经营火腿生意,后来成为史家庄的首富。以“雕花探花”卢连水为首的工匠们精雕细作三年多,雕成了这座“雕刻艺术博物馆”,美名流芳,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附儒心理。义利并重是婺商的文化底蕴,积德行善是婺商的优良传统,这些良好的品德也都通过婺商建筑留存了下来。当代婺商继承了古代婺商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延续着婺商的悠久历史和文化根脉。
参考文献:
[1]杨轶清.二级浙商的“脸谱”(下)[J].金融博览,2011(8):58-61.
[2]冯拾松,杨子平,冯涧.婺商群体提升与浙中崛起[J].商业经济,2009(23):1-3+12.
[3]白小虎.分工、产权与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传统与变迁的案例研究[J].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2006(00):471-531.
《明清婺商建筑空间中的装饰艺术研究》来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作者:杜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