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4-28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人无德不立,德为育人之根本。教师师德素养是指导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践行道德意识自觉性,以良好示范性开展教育工作的动力源泉,是推动青年大学生构筑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思想保障。因此,师德素养的高质量建设对学校优质教师团队建设,优良教风学风形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教师师德素养养成的价值
1. 明确师德素养内涵,唤起育人初心教师是社会思想道德在学校的个体化展示,是学生了解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重要窗口,是社会思想道德的“代言人”之一。习近平同志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道: “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中体现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及行为准则称为师德。《辞海》对素养的释义是: “经常修习涵养,也指平时的修养。”因此,所谓师德素养是教师基于社会道德准则而确立的教师道德规划和行为准则,并在实践、反思中内化为人格一部分的过程,最终实践于教书育人活动。师德素养在专业知识教学中的指向是正确职业价值观和敬业精神,在育人层面的指向是坚定的政治立场、自觉的育人意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作为教师的思想源泉和行动指南,师德素养能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观能动性,践行为人师表的示范性,驾驭话语、榜样、情境、环境、体验等德育手段,将坚定政治立场、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年学生,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把师德素养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提升学校发展内涵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新鲜血液。教师队伍是一个整体,需要所有教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青年教师群体初入职场,需要以师德素养为核心,明确从教之初心,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良好的师德素养是一个“合格标签”,是对教师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习惯等方面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可。青年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才能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正向引导,进而实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伟大教育工作。以青年教师群体师德素养提升为起点,加强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师德素养的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3. 以师德素养引领育人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思想道德、政治水平、业务水平、价值观念等教师师德素养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关系能否培养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教师本身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素质高、师德素养好,才能将理想信念、专业知识、价值观念毫无保留地传递给青年学生,真正实现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的效果。从这个层面来说,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师德素养的直接目的和深层次原因是推动大学生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良好的师德素养能有效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优良教风推动优良学风的建设,最终转化为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成效。
二、互联网环境下青年教师师德素养养成的困境
1. 网络多元文化动摇青年教师思想根基互联网平台具有信息量大、内容多元、实时交流等显著特征,集聚了全球各地区、各民族、各年龄、各意识形态的网民,形成了多元文化、复杂意识形态的网络环境。各种思想、价值观在网络上剧烈碰撞、冲突、异化,滋长出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腐败行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非主流观念,对传统道德观念造成巨大冲击,侵蚀着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有: 第一,某些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淡薄。“师者,人之模范也。”理想信念是思想根基,是人之“大德”,是师德师风之根本。当前,某些青年教师思想受到网络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放松了对自身理想信念的坚持,甚至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怀疑。第二,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敬业精神,精致利己。某些教师充分利用现行教师评价体系,以自身聘职评教为前提,关注竞赛、论文、专利等显性教育成果,忽视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塑造等隐形育人成果,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缺乏育人敬业精神,忽视学生德育工作。第三,某些教师道德修养滑坡。教师道德是个人道德修养,属于个人“私德”。而部分教师“私德”败坏行为通过互联网的汇聚和放大,形成大众对教师群体的认知偏差,由教师个人“私德”转变为教师群体“公德”。这在无形中影响并伤害了青年教师群体,歪曲了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阻碍了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建设。
2. 网络信息多元化催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桎梏,慕课、微课、虚拟仿真实验等形式使知识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能便利地获取学习资源开展在线学习。然而,互联网构建的学习环境对教师身份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产生了巨大挑战。第一,知识权威性受到挑战。互联网技术使大学生能够轻松获得权威专家、资深教授的教学资源,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模式、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形式老套的线下教学已无法吸引学生,反而引发学生的质疑,动摇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第二,解构教师身份的专业性,割裂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人都是内容、知识的输出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的身份在互联网环境下正变得模糊。然而,教师不仅教授专业知识,更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教育从业者。因此,要正视“教师”遍地,而忽视德育的现象,帮助青年教师重视德育工作,重拾职业荣誉感,强化教师身份认同。
三、青年教师师德素养养成的路径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青年教师是教育工作队伍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总体目标的生力军。努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师德素养是建设优质教师队伍、传承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抓手。青年教师从一名听讲席的学生迈向讲台成为一名师德高尚、师风优良的教师要过“五关”,即思想政治关、业务关、作风关、培养关、考核关。
1. 政治关: 牢筑思想政治根基,坚定育人初心青年教师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是自身健康成长、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青年学生的基础。思想政治意识是人之“大德”,是师德师风之根本。因此,构建青年教师优良师德师风,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本,实现学校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的双向提升。面对网络多元意识形态的侵蚀,青年教师需要以科学的思想认识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来保证坚定的政治立场。青年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自身思想认识,厘清主流价值观和非主流价值观的界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武装青年教师头脑,坚定自身政治立场不动摇,辨别网络世界中迷惑性的思想和观点。青年教师要坚持正确政治立场对师德素养的充分引领,将坚定的思想信念贯穿到教学、育人、科研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之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
2. 业务关: 落实学科育德,实现课程思政学科专业教学是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场域。青年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科专业教学师生面对面相处的时空特性,充分运用德育手段,发挥师德感染力,推进德育工作有效开展。首先,青年教师要夯实专业知识、创新教学形式、改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的吸引力。要充分挖掘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与育人价值,合理融入道德哲学、德育原理等相关知识; 挖掘学科思政元素、提升学科思政内涵,追求德智融合、课程思政的专业教学。其次,青年教师要牢牢把握德育人本性原则,以身作则,以生为本,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知识对于自身成长、价值观构建、道德品质提升的重要意义,以学科知识内化的智力基础构建自身发展的雏形、形成与社会的直接联系,与线上虚拟社交争夺话语权。最后,青年教师要发挥年龄优势、思想优势,营造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追求真善美的品德。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专业能力、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将时刻影响学生的言行并成为学生的德育榜样,以德育榜样直抵学生内心,突破德育工作的时空限制。
3. 作风关: 师德素养一以贯之,紧密结合教学与生活师德素养不仅体现在教育场域,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等非教育场域,是与教学、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教师综合性素养的反映,体现了师德素养社会性和个人性的双属性特征。无论在课堂、生活还是网络中,教师的言行无时无刻都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养成、道德实践起着示范、引领的作用。因此,提升青年教师师德素养需要从教育场域和非教育场域两个方面入手。在教育场域中,青年教师要确立教师身份认同,以教师身份为荣,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践行育人初心。而在非教育场域中,青年教师要平衡好生活和职业的关系,遵从知行合一的德育原则,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融入日常生活、网络社交的一言一行中。
参考文献:
[1] 李敏,颜吾佴.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北京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上半月) ,2020( 2) .
[2] 刘志礼,韩晶晶. 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 现代教育管理,2020( 9) .
[3] 邢思珍.“互联网 + ”时代教师教育权威的挑战与重塑[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 23) .
《“互联网%20”时代青年教师师德素养养成路径》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作者:徐徐; 朱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