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工业论文

基于工程能力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4-07所属栏目:工业论文

  

  摘要:工程能力是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本文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深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转变、课程考核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一线工程技术人才。

基于工程能力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关键词:工程能力;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国家越来越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并着力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2014年国务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具体指标: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柳州工学院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定位于地方经济与区域发展需要,学院充分依托柳州作为广西工业重镇的优势,土建类专业主动为工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发展任务提供道路、桥梁、城市轻轨等城镇化建设的人才支持。我院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是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服务社会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于工程技术型,介于理论研究型与职业技能型之间,是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1]。工程能力是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是职业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应用型本科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直接面向生产一线,职业特点要求必需具备卓越的工程能力和专业职业素养。从用人单位的回访情况看,用人单位最喜欢的毕业生是专业知识较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有责任感和事业心,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等,这些都是我们大学四年需要对学生进行培养和锻炼的。为了实现学生既定目标的成长和培养,卓越工程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现代工程教育和素质教育努力和改革的方向,众多高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从相关文献来看,大多集中在宏观理念、理论观点、具体指导思想等,具有较专业的改革方法成效和具体措施较少。需要在具体标准和具体操作层面,进一步细化和分类以适应不同培养目标的高校。纵观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工程实践锻炼,接触工程一线的训练较少。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但大多数侧重于验证性实验和演示型,内容较简单,没有体现出创新与创造性、学科交叉融合缺失等。对于在工程现场参加的工程实习,由于受到安全条件、生产环境、经费项目等因素的制约,多数停留在参观认识和专家讲课阶段,很难有深入参与生产过程,接触实际问题的情况,这就导致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工程能力弱,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造成学校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的脱节。针对这种状况,应从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满足社会需求出发,构建“夯实基础,崇尚实践,适应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1]。

  二、基于工程能力的土建类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必须具备的技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土建类学科特点决定人才培养必须要打破传统本科教育对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的要求,要以工程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工程应用为载体,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边学边做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突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让学生用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来解决工程问题,实现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产一线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以工程能力为导向,构建土建类课程体系传统的本科教育课程强调的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应用型本科课程更注重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应用型本科土建类课程应考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够用,构建以工程能力和岗位执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按照“四平台+八模块”的方式进行课程体系优化,各平台和模块化的课程既能独成一体而又能相互促进,模块化课程改革以强化学生工程能力为方向,注重各学科知识重组,广泛进行市场和用人单位调研,深入分析土建类行业中岗位职业的需求能力和构成执业能力的组成要素,以此为基础结合本专业的要求和专业实际,整合学科知识内容,完成土建类各专业模块建设,从而推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转变。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体现“专业能力、职业素养”为主要特征,按照“通识平台—基础平台—专业平台—拓展平台”循序递进式的平台课程结构体系,保证理论课程学时够用,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学时,探索增加企业课程环节,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生产活动。同时注重土建类行业的新业态、新技术的选择与整合,紧密联系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城市管廊等行业发展新趋势[2],增加建筑模型信息化技术等内容,丰富拓展平台教学,增加弹性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对接行业企业,清楚认识土建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由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授课,突破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产学研等内容为一体,实现校企双赢。

  (三)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深入工程一线,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有效提高自己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同时,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对企业新产品进行联合攻关,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速市场占有率。校企双方的深化合作,发挥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也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工程实践的平台,使科研成果可以契合工程所需,加速成果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教师的企业科研成果会成为丰富课堂内容的工程案例,对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

  (四)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传统的讲授式的方法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素质形成为导向”的教学方法[3-4],改变过去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习惯去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实现新的知识与技能的重构,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在教学手段上,鼓励教师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慕课和网络资源,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大胆思考、积极探索,把课程学习延伸到课内和课外,让学生自己探究课程学习规律。比如在桥梁工程中的桥梁结构设计当中,通过举例重庆綦江彩虹桥垮塌事件,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塌桥事故等,通过坍塌事件表象去深层次的挖掘事故的原因以及桥梁设计当中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和避免事故发生的措施等,学生通过案例进行热烈的讨论、分析原因,工程分析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到课堂之中,教学效果较为显著。

  (五)以应用和能力发展为中心,进行课程评价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侧重于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本科课程侧重于知识内容的掌握,所以对课程考核评价方面,要转知识评价为应用能力评价,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与标准,改变过去的考前突击复习,期末考试顺利通过的现象,这种情况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考核的内容要反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以知识应用考核为主,多种考核方式并存,可以是汇报、讨论、方案、设计、实操等,坚持以能力考核为主要目的,重过程轻结果,强化过程考核,激发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理论学习和知识运用放在整个教学过程,潜移默化中培养出能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能力考核是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部分,能力考核不像知识考查那么简单,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太好定量考查,要想评价学生的能力,需要通过一个综合的案例或任务,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在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上,要增加学生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过程,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兼顾过程和结果,相对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业水平。

  (六)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锤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要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因为学科竞赛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考查,需要学生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需要发挥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例,包括赛前组队,确定比赛方案,方案设计与计算,模型制作与比赛加载等。在赛前组队需要学生认真理解赛题,通过搜集资料、查阅文献,合理组队;确定比赛方案需要集思广益,结合建筑构造、结构力学等知识进行方案比选与确定;在方案设计阶段需要方案设计无误、结构计算准确;模型制作与比赛加载阶段则需要团队配合、共同努力;整个比赛过程都需要学生不断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参与学科竞赛,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对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锤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七)评聘结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丰富的企业工作实践经历。一方面,对于在职教师的培养,可以采取在职教育提升和企业实践锻炼,通过深入一线接触生产实际,丰富教师的工程经验,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新入职教师,要严格把控教师准入质量,挑选的教师要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对于行业和企业优秀的人才,学校可以聘请为兼职教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企业和行业优势,加强产教融合,使人才培养更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求。

  三、人才培养创新应用实施效果

  (一)校内专业工作室成立为了增强同学们的应用实践能力,土木工程系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设立建筑设计工作室、BIM工程应用中心、建筑装配式工作室、预应力工作室、造价算量工作室等,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兴趣,进入相应的工作室。工作室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联系相关企业进行课题攻关和项目设计,比如建筑装配式工作室和BIM工程中心对接广西五建,解决企业目前急需攻关的问题;如装配式的轻型化、大跨度的挠度变形、构件的连接、建筑的信息化模型等,学生在真题真做中工程能力和实践能力快速提升。再比如预应力工作室结合柳州预应力产业发展,对接中小微企业,采取产品研发联合攻关,工作室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模拟分析,降低企业的试验试制成本,缩短企业的研发周期,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土建类专业学生每年能有12余项获批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科研项目立项8项,参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0人次。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和科研项目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专业学科竞赛覆盖面广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土木系按照学科类别设置了测量技能竞赛、CAD绘图技能比赛、结构设计比赛、混凝土配合比竞赛、建筑建造竞赛、“广联达”BIM竞赛、造价算量比赛[5]等,通过这些比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齐心协力,克坚攻难,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都大幅提升。

  (四)企业人才评价反馈通过企业的回访反馈,企业对我院的土建类毕业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较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团队协作良好和新知识的获取能力较强,如有道桥18届毕业生应聘中铁上海工程局某桥轻轨项目部,在实习期间用迈达斯桥梁软件对桥梁深基础临时支护结构——钢围堰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用分析结果指导现场施工,取得较好的效果,受到了项目部的表扬,学生的职业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这都得益于专业改革探索、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增强。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目标是面向一线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它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必须以工程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内容,以工程知识应用为载体,贴近工程实际,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构建校内校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改善,学习的效果较为理想。

  参考文献

  [1]王洪涛.基于工程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5(6):32-33,36.

  [2]史贵才.新经济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土建类人才培养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9,32(6):64-67.

  [3]叶亚丽.以工程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9):196-198.

  [4]李铁钢.技术应用型本科基于工程能力模块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20(21):138-140.

  [5]沈璐.基于“产教融合”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6,89(12):12-14

  《基于工程能力的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来源:《才智》,作者:刘平伟 覃媛媛 吴长清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