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3-20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自高校教学改革提出和实施之初,对古代文学教学的反思就相当深入,其中对古代文学教学中 传 统 讲 授 方 式 有 着 极 大 的 争议,专家学者发文著论全面分析,多半认为传统的古代文学讲授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单向式的满堂灌、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性思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改革传 统 的 讲 授 式 教 学 方 法 势 在 必行;同时提出种种改革的设想: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等等。这些反思和改革提议极具参考价值,但是,在古代文 学 的 学 科 研 究 和 发 展 的 进 程中,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即老师讲授文学史的发展+学生诵读相关作品,一直是有效和必需的。面对新的时代和形势发展,讲授式教学传统需要进行更赋效能性的优化,要在打好牢固的学科基础之后进行新变和继续发展。
一.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与教学方式的传统性
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广泛关联性和明显的前后承继性特点,要真正理解某一个时代的文学特点就必须同时了解关乎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各方面对文学发展产生极大影响的横向体系的知识;同时,也要了解这个时代文学发展与之前的文学样式之间的纵向关联。对这些问题,用传统的讲解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为清晰、直接的认识。
同时,古代文学的学习有极强的自我情感体验性特点。“古代文学这门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性”, “学习古代文学离不开理性的分析, 更离不开情感的浸润。古代历史事件只有冷冰冰的时间地点, 古代文学却饱含着喜怒哀乐的情感体温。学习古代文学就是与古人进行情感交流,古代文学的常识需要记忆,古代文学作品则需要体验,只有情感和审美体验才能“激活”古代文学作品,所以‘常识’服务于‘体验’——让情感体验更深刻,让审美体验更细腻”[1]。比如对一个作家的了解和认识,单纯的理论性讲解,必定只能是流于表面的现象认识,要真正理解这个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特色,必须要有对其具体作品的解读和作品内在意涵的深入体认、跟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横向关联或者对同一类文学样式的纵向联系中才能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个过程,不单纯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多的是对作家及其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美好情感、高洁情操和良好道德情操的体认、浸润、自我转化接收的审美鉴赏过程。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做 PPT、让学生收看视频等被动式的外部接收方式,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传统的阅读、背诵、思考等方式却可以达成预期效果。因为 “解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过程,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独特的体会”[2]。
二.高校学生的特点与教学方式的新变
高校学生眼界开阔、见识丰富、思维活跃,对待学习的态度多了几分随意性和灵活性,对于踏踏实实、一板一眼记诵品读的古代文学学习,大多数学生有天然畏惧或不接受。而现代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获得更方便快捷,再加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思辨能力的增强,也让他们不 能 安 于 传 统 的 刻 板 的 教 学 形式,希求富于变化的、有新意、有趣味的教学形式。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是时代的发展必需,也是适应当代学生的特点利于学生发展的必需。于是,翻转式、对分式、混合模式等融合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科技教学手段的教学改革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也开展起来,课堂教学的多方位互动、有趣有料、信息量的多寡等成为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是有的,但对于古代文学的学习来讲,多变的形式、眼花缭乱的信息和便捷的知识获得途径,更不利于学生通过踏实的自我阅读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体验,而这却是文学特别是古代文学学习的最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传统的讲解方式和阅读要求,可以有效地弥补这种缺失。
同时,高校学生具有基本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具有相应的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的基本功。所以,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化的课堂形式、教学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思考、分析、研究的习惯,就是最合适的。
三.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
古代文学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在课堂教 学 过 程 中 教 与 学 的 比 例 设 计上,过多地强调学生的自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自有其优势,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总体的系统性结构的建立、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的社会历史文化基础、某一文学样式的产生发展与特点形成等,在系统的讲授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阶段式文学史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往往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再有,关于作品的解读,现在网络上有众多的 相 关 课 程 视 频 可 以 让 学 生 观看,各种相关文档供学生参考,但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所起的作用并不大。笔者认为高校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要有更高的要求,有更好的设计,做到既保留传统教学中最有效的部分,又有顺应新时代课堂需求的新变,真正成为利于教又利于学的有效的课堂。
(一)教学内容——传统承继中的变革在当前古代文学课时大幅度缩减的形势下,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做到精讲、精选。抓住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筋骨,做到少讲,以点带面。对文学史基本常识的讲述要更凝练精准,给学生勾画出清晰的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画出古代文学这棵大树的枝干。在此基础之上,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他们去丰富具体的花叶果实,去体验四季的繁盛衰败与寒暑光色变换的美。其次,在传统的讲解中,特别是对相关作品的讲解要体现更用心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加以点读解释。作品解读不单纯是对文学史的例证,更要教给学生解读作品的方法。做到作品讲解的精简、生动而丰富,让经典的诗文篇章呈现出更多与新时代和学生个体精神情感相连接沟通的新鲜散发点。需要教师在作品选择和作品讲解两方面都要精心准备。
1.作品的选择:一是选择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代表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和审美风尚、代表一类文学体式的写作特色的作品精讲,起到以少领多的作用。二是选择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高普适度、契合度、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美好情感体验和积极向上的情绪的作品,充分发挥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浸润濡染作用。
2.作品的解读:善于寻找古代文学作品内涵的现代性、善于发现传统文学作品解读的新角度。虽 然 古 代 文 学 作 品 因 其 语 言 古雅、传达含蓄、内涵厚重,在学生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文学作品的本质是传情达意,而人类的情感内涵,具有穿越时空而能相通的特点。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本就可以历经时光洗礼,在懂得的人们那里引起情感的共鸣,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在解读作品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品读兴趣,如何引导他们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真正发挥经典作品的情感教育作用?据笔者的教学经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寻找古典文学作品内涵的现代性,即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情绪传达与现代社会中人的情感情绪的契合点。品读传统的作品,首先带领学生穿越古文字的障碍,直达作品情感的内核,特别是那些现在年轻人在现实中可以直接体验到的情感、情绪,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现实生活中感受的某种情感、情绪在古人那里已经有这样的传达和表现,让学生去充分地体验、仔细地辨析。再是寻找新的解读角度,设置有意味的问题来引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的世界。文学作品的认识,千人千径,只有可以直接与自己的心灵相契合的道路,才是最近的走进文学作品的道路。在古代文学作品的讲解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解读角度,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探索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激发古代文学学习本身具有先天性的困难,而作品学习是文学史学习和文学研究的基础,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作品。但是,课时的不断压缩,课堂上 教 师 进 行 作 品 讲 解 是 行 不 通的,学生的自学就成为必需。自学不 是 单 纯 的 学 生 课 下 的 阅 读 而已,需得以精心的设计和多方合力,养成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习惯和能力,达成课堂讲解与学生课下自学的真正融合,把教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并让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具备真正的内在驱动力。
课上课下结合、线上线下结合。课上提领文学史与重点作家作品,课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相关作品、观看相关课程视频。为了督促学生完成作品阅读,形成每天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习惯,在学习通上建立班级,每天布置阅读打卡任务,每次的阅读都计入平时成绩。
总之,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变、无论教还是学,高校教学所有的革新最终的目标就是适应时代发展,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爱学习、学而有用有成、会独立思考的人。古代文学的学习更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其人文素养、陶冶其情志情操、发展并稳定其人文品格等,这些目标最终都必须要经由其自身的切实感受和体验达成,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这一目标的达成,不可能完全抛却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性特点,亦不可枉顾时代发展执意守旧,唯有守住基础、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将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真正融合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戴建业.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现状与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 3(4):84-91
[2]王小舒.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的两点思考 [J] 中国大学教学,201 6(8): 58-60
[3]苏罗密.高校古代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及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201 6(1 ):60
[4]葛恒刚.翻转课堂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 8(2):1 47-1 54
《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讲授传统的继承与新变》来源:《文学教育(下)》,作者: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