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论文

“互联网+”与果蔗产业产品营销的有机融合分析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3-09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互联网+”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传统行业与服务等的新型经济形态,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思维在现代社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作用,从而达到传统社会经济领域、实体产业创新力与生产力的提升,形成更加普及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实现工具的新型经济发展态势。随着我国果蔗市场与电商融合程度的提升,利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电商平台等开展果蔗互联网营销,逐渐成为我国广大果蔗种植地区产品营销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如广州市南沙区勤家园果蔬专业合作社等正努力打造南沙果蔗网上品牌形象,目前在淘宝、微商城等电商平台上均有自己网店,产品远销新疆及东北地区,当前年均网络销售量基本占全年总销量的30%左右。本文基于“互联网+”分析我国果蔗产业产品营销融合发展,旨在进一步完善果蔗网络营销模式,拓展果蔗产品营销方向。

“互联网+”与果蔗产业产品营销的有机融合分析

  1“互联网+”营销模式

  “互联网+”营销,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为营销基础,以线上交易为核心,以第三方物流为支持的一种新型营销模式[1]。“互联网+”营销模式具备传统营销模式无法相比的低成本性、高普及性、高营销效率以及高竞争性等特征。“互联网+”营销的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营销的融合。“互联网+”营销的特点主要包括:营销场景的信息化、营销参与主体的融合化、营销产品的个性化、营销过程的高效化以及营销手段的技术化,如图1所示。

  1.1营销场景信息化

  与传统营销相比,“互联网+”营销场景几乎全部发生在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时空下,营销空间理论上可以覆盖全球。因此,“互联网+”营销模式能够触及或覆盖的人群基本与互联网所覆盖人群相同。营销场景的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营销空间的延展与时间的自由度。

  1.2营销参与主体融合化

  “互联网+”营销中的参与供需双方主体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交工具,共同完善了交易平台、商品、服务,实现了营销参与供需双方主体的高度融合[2]。一方面,需求方对产品、服务的评价能够通过“互联网+”营销平台即时反馈至供应方;另一方面,供应方针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对产品、服务进行优化,使更多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得以问世。

  1.3营销产品个性化

  营销产品的功能源于交易共需双方对产品的重构,“互联网+”与产品营销结合以后,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消费者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进而使自身产品实现定制化。消费者在自身消费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会愈发重视自我个性与消费体验。

  1.4营销过程高效化

  “互联网+”营销模式总体上能够获得更低的人力、物力成本,虚拟店铺的租金成本更低。同时,在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营销的购物效率也更高,购物时间成本也大幅降低。

  1.5营销手段技术化

  “互联网+”营销模式主要以现代互联网技术手段等对产品、服务进行渠道、市场拓展和推广,后续服务以及消费者培育、引流等也主要以线上为主。“互联网+”营销模式下,客户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新产品或技术产生认可。

  2果蔗营销基本模式

  当前以批发零售为主的果蔗产品营销模式仍占据果蔗总产业营销模式主体地位,与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产品营销模式逐渐脱节。

  2.1果蔗传统营销模式

  当前果蔗产品以线下营销渠道为主的销售模式如图2所示,该模式在当前信息化时代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2.1.1产业链信息传递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现象指的是某一产业链条中发生交易时多方成员对交易信息掌握程度存在差异的现象。产业链信息掌握充分的人员通常拥有交易主导权,而信息掌握不充分的产业链成员往往处于交易的劣势。传统的以线下营销渠道为主的果蔗销售模式中,一方面,果蔗蔗农处于产业链前端,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对自身产品的认知与市场定位不清晰,导致果蔗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果蔗产品的收购通常基本由果蔗收购商进行,果蔗蔗农对产品产业链信息的了解深度与广度均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信息优势。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果蔗市场产业链信息传递较容易出现不畅的现象,最终形成较高的生产成本,影响整个产业链。2.1.2产业链利益主体过多在长期自然运作过程中,果蔗产业链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合作博弈为主。一方面,各主体之间需要通过合作实现果蔗产业链运作,达到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抬高果蔗业产品价格;另一方面,各主体之间会以博弈手段,通过挤压其他主体利益空间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3-5]。产业链利益主体过多几乎必然会增加产业链整体运作成本,同时也会导致因追求利益而带来的负面恶性运作如中间商以次充好等,最终导致整个果蔗产业竞争力下降。2.1.3盈利空间逐渐收缩由于果蔗产业链条存在信息传递不对称、利益主体过多等问题,导致长期以来果蔗产业盈利模式主要依赖各主体之间的进销差价,各个利益主体往往仅关注自身所处链条阶段的利益获取情况。并为了获得更多的产业链利益,各主体均会尽可能将自身业务向产业链上下游延展,以期获得更加广阔的盈利空间;同时,各主体会尽可能通过自建的手段搭建营销系统,无形中大幅提升了果蔗产业整体产业链成本,最终导致果蔗产业链内耗严重,盈利空间逐渐收缩。

  2.2“互联网+”果蔗产业营销

  随着我国光纤网络普及率的飞速提升以及5G时代的到来,中国网民基数飞速增长,中国开始在互联网领域领跑全球,也因此为互联网营销带来了极大的助力。“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出现,重构了经济的营销理念、结构与行为,使商业这一人类社会古老事业重新回归“创造与传递价值”这一本质。与一般的商品相比,果蔗并不具备过高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这种类型产品一般而言与互联网、电商等的结合难度不会太高。然而,目前“互联网+”果蔗业营销依然从属于综合网络营销平台如淘宝、京东、盒马鲜生等,针对果蔗等开发的专业网络营销平台几乎没有[6]。总体而言,“互联网+”果蔗产业营销规模小、融合程度低,目前仍未能形成专业化发展格局。

  3“互联网+”果蔗产业产品营销模式构建

  “互联网+”果蔗产业产品营销,是未来果蔗产业与一般农产品、生鲜水果融合展开营销的重要方向之一,能够有效解决果蔗产品营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盈利空间收缩等问题。“互联网+”果蔗产品营销应在科学、高效、共享的网络思维营销模式上,实现以果蔗产品信息流、资金流等为核心,以囊括冷链物流技术的第三方物流为支撑,以整合果蔗产业营销资源为手段的“互联网+”与果蔗产业产品营销新模式[7]。

  3.1以果蔗产业产品“三流”为核心

  果蔗产业产品“三流”包含了物质流、资金流与信息流。果蔗产业产品的物质流是指蔗农、批发商根据消费者、下游企业等通过网络平台发布的订单需求,进行产品生产、配送的过程。以物质流为核心的果蔗产业产品营销,能够实现“生产端(果蔗)—销售终端(消费者)”营销,大幅缩短产业链物质流通周期,降低果蔗产品冷链物流与一般物流成本,提升果蔗产业产品个性化水平。资金流流通方向与物质流方向相反,当果蔗产业产品在网络交易平台完成交易后,消费终端将交易资金打款至网络交易平台,蔗农等通过第三方物流将产品发货至消费终端,消费终端在收到果蔗产业产品并验收合格后确认收货,此时由交易平台完成最终的资金付款步骤。信息流的流动形态则更为复杂。果蔗产业链各生产主体通过网络平台对自身产品如果蔗以及其他产品等进行展示,销售终端则通过评价对果蔗产业产品生产或销售企业反馈用户评价。信息流的流动形态是多向的、互动的,通过大数据技术最终形成专属于果蔗产业产品营销的信息资源库,通过对该资源库的数据筛选和分析,一方面能够不断优化产业链产品形态,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果蔗产业深入了解果蔗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3.2以第三方物流为支撑

  “互联网+”果蔗营销还可以实现果蔗产业产品的全寿命追踪等功能,如利用RFID、5G等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实时共享,能提高果蔗产业产品物流效率与效益。果蔗产业建立第三方物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果蔗产业营销物流体系中冷链物流建设成本高、普通物流结构性过剩、专业物流技术与人才匮乏等问题。第三方物流体系建设是构建“互联网+”果蔗产业营销体系的重中之重,需要各级政府、果蔗种植企业(合作社)以及专业物流企业的全力配合。

  3.3以整合果蔗产业资源为手段

  一方面应积极解决果蔗产品营销主体在种植、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表现出的碎片化问题,逐步强化果蔗产业营销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另一方面应确定“互联网+”营销平台为中心,整合果蔗产业营销信息,有效解决因为产业链冗长、生产分散、营销主体众多而形成的果蔗产业链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果蔗种植、生产、物流、服务等营销资源,构建适合果蔗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促进物流节点和果蔗产品仓储的合理布局与集约使用。

  3.4以拓宽盈利模式为目标

  “互联网+”果蔗营销实现了果蔗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大幅减少了供应链中间商环节,使各营销主体之间的恶性竞争逐渐减少,由此带来了果蔗产业盈利空间的拓展,使果蔗产业全产业链产品价格机制的弹性增大;“互联网+”果蔗产业产品营销对实体店面的需求极低,同时在有效融合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仓储和物流成本也降至最低,有效提升了各营销主体的盈利能力。“互联网+”果蔗营销使甘蔗这一经济作物的价值创造和转移载体由果蔗等扩展到了数据、信息、平台、服务等,各营销主体在互联网平台的帮助下能够准确定位消费者需求,实现对果蔗产业产品的精准价值主张;果蔗产业所创造的巨大用户基数与资金流量,还可以通过各种网络金融平台进行投资,进而盘活滞留资金,在自身信息优势的基础上对蔗农进行投资,在实现惠农、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同时推动整个果蔗产业的发展。

  4结语

  综上,利用“互联网+”进行果蔗产业产品营销,是果蔗产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与果蔗产业营销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我国果蔗产业营销中的问题,全面优化果蔗产业营销产业链,实现传统果蔗产业资源的整合以及盈利模式的拓展。

  参考文献

  [1]于萍.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场景营销: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5):3-16.

  [2]赵楠.农产品营销对接“互联网+”消费需求的模式创新[J].农业经济,2019(12):127-128.

  [3]徐可.互联网平台的责任结构与规制路径——以审查义务和经营者责任为基础[J].北方法学,2019,13(3):150-160.

  《“互联网+”与果蔗产业产品营销的有机融合分析》来源:《甘蔗糖业》,作者:戴文娟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