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老子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初探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1-02-26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提 要】美学是哲学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理论思辨性色彩。如果说哲学是针对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来发问,那么美学与哲学不同的地方则在于,美学是针对审美活动来发问的。美学提出的是关于“美” 的概念和“美”的功能的问题。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开端,在先秦美学中承上启下,研究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独特的意义。《老子》一书,是老子的自撰,其中直接谈到关于美和艺术的内容很少,但《老子》一书中却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和美学智慧的。本文从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文化入手,探析几点道家文化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

老子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初探

  【关键词】老子 道家文化 美学思想一、道家文化中老子的审美范畴

  (一)美关于“美”这个概念,有好几种解释,而且“美” 一词,在甲骨文中就有出现。第一种是认为羊大为美,也就是羊肥美的意思,因为羊肥美可以满足人的一些物质需求。第二种关于美的解释是说酋长或巫师头上戴的羊角,以表示其地位尊贵。还有一种关于美的解释是来形容女人的漂亮,原来的美字是女字旁加美字,特别形容女子的漂亮,在文字的转化中,女字旁被去掉了,演化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在老子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认识到老子将美与恶对立。

  (二)妙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妙” 与“无”“玄”相联系。“妙”即“精微也”“妙者,微之极也。”都说明“妙”需要用心灵去体会, “妙”具有精微性的特质。这种精微性又深奥玄秘,难以把握。故有玄妙之称。由于妙是道的一种描述,所以可以说,妙是美的最高形式。 “妙”最初是被用到哲学领域,尽管在老子的时代就已经提出了“妙”,但“妙”字直到汉代才进入美学领域。有许多诗人等文人雅士都经常用“妙” 字来形容品评人物、自然和艺术。例如,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评论书法时说:“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随着文人不断把“妙”应用在艺术领域,“妙”开始在艺术领域逐渐获得一席之地。“妙”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广泛进入美学领域。

  (三)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里是说道是闻不出来味道的,这里说道“道”无味,与大音希声意思相同。无味即至味,无味即恬淡。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这种恬淡主要指一种出世隐逸的人生态度。后来,恬淡又被引申到美学上来了,指一种不加修饰、朴素真实的美。“味”还特指一些审美意蕴,例如“韵味”“美味”“至味”“余味”“滋味”。用 “味”来表示审美意蕴,能够揭示美的微妙性、空灵性。借用《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一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里的味即一种静态的审美意蕴。“味”还可以作为一个动词,表示审美的感受,如“品味”“玩味”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性,是对事物的具体感受,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二、道家文化中老子的美的哲学

  (一)“ 道法自然 ” 老子论“道”经常把“道”于自然相互联系起来。 “人法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书中的自然,是指事物任其自然的意蕴,而不是指自然界的意思。这就比如鸟儿应该按照其该有的本性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鱼儿应该在水中遨游。这种合乎本性的方式,在美学看来,就是一种美。这种美,是一种本真的美。这种自然本真的美,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美学。历代诗人就对老子的这种自然本真之美十分崇尚。如元代使人陆辅之就曾在其代表作《词旨》中写道:“词不用雕刻,刻则伤气,务在自然。” 即词不需要刻意加工,否则会损害文字的气韵。

  (二)“ 大象无形 ”“ 大音希声 ” 老子把大道称之为“大象”,并对大道作了许多描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大音” 指超乎一般的乐音的东西,“大象”即超乎一般的物象的东西。老子认为,真正的美需要用心来领悟和感受的,而不是单靠视觉、听觉等感官所能感悟的。 “大音希声”和“大象无形”也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象美,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种艺术形象美是一种“大”,这种“大”是由“小”积累而成的。

  (三)“ 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美言”指的是好听的话,老子认为真实的话听起来并不中听,那些经过装饰的、好听的话却能取信于人。老子不但反对漂亮的谎话,还反对虚伪的“美行”,一些人所标榜的“美行”并不真实,是由于掩饰自己而取得了尊敬。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反对虚假的“美言”“美行”,但不是反对美,而是反对虚假、虚伪的美。

  三、道家文化中老子的审美理想

  (一)空灵美空灵美,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空灵美的重要方面的形成得益于道家的以“虚无” 为本的宇宙观。老子主张天地万物的本源是“道”,“道” 又是“虚无”。“无”又是“无象”“无物”。“无” 的突出特点就是“空”“灵”。“空”即是虚中见实; “灵”则充满变化、灵动和生机。中国美学讲求气韵、形神和含蓄,这些美学的范畴都与“虚实”“空灵” 相联系。意境理论在中国美学中备受推崇,这种意境同样以虚无为本。

  (二)恬淡美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这种“无味”在老子看来不是没有味道,而是无味本身就是味,这种无味之味,实际上是老子极力称赞的一种“恬淡”美。即“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恬淡”不单单受老子推崇,而且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就深受老子“恬淡”思想的影响。又如陶潜也以躬耕田园的“恬淡美”为乐趣。例如中国的水墨画都以恬淡为贵,讲求淡雅有致、意味深邃,而不追求花哨华丽。北宋诗人苏轼也推崇恬淡,曾经评价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

  (三)阴柔美在刚与柔的问题上,老子是主张柔的。老子认为柔有很多优点。例如孔子认为柔能胜刚,老子以水为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能胜之。” 老子还认为生命伊始是很柔弱的,只有正视这种柔弱的存在,生命才能进一步发展。中国美学一直主张阳刚美和阴柔美并存清代魏禧谈到阴柔美时评价,阴柔美能使人“几忘有其身”,这是对老子主张的阴柔美的比较中肯的评价。

  参考文献

  王 立 20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耦合机制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第 5 期。

  陈望衡 2007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虞 卓 2018 《生态审美教育及其带来的启示分析》,《美与时代》(下)第 11 期。

  《老子道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初探》来源:《汉字文化》,作者:左丽丽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