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10-21所属栏目:工业论文
长春市区里面棚户区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3种,首先解放之前劳动工人以及贫困农民遗留的土房以及贫民屋,不过目前窝棚住房基本也没有了;另外一种则为解放后重新建设的家属房以及厂房,当然也包括在农民矿区附近新创建的简易房;还有一种就是以以上两种棚户区作为基础,居民临时个人搭建的一些违章住房。
1长春市棚户区的成因及特点分析
1.1长春市棚户区形成原因
长春市区里面棚户区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3种,首先解放之前劳动工人以及贫困农民遗留的土房以及贫民屋,不过目前窝棚住房基本也没有了;另外一种则为解放后重新建设的家属房以及厂房,当然也包括在农民矿区附近新创建的简易房;还有一种就是以以上两种棚户区作为基础,居民临时个人搭建的一些违章住房。
1.2分布特点
2005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正式颁发《关于推进东北地区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紧接着长春市开始对市区棚户区进行全面改造,重点改造地块一共为108块,不过整体分布非常散乱,全市各个区基本都有,总占地规模大致为1800h㎡。朝阳区需改造的棚户区为16块,占地规模大小210h㎡;绿园区之前共23块棚户区,占地规模大小为422h㎡;二道区以前棚户区一共为21个,占地规模404h㎡;宽城区以前的棚户区一共为23块,铁南以及铁北各有4块以及19块,总占地规模一共196h㎡。南关区在改造规划中的棚户区为17块,比如东荣大路北一直到环城路以及长春东北地区,包括民用以及工业在内的棚户区占地规模共120h㎡。
1.3房屋特点
房屋特征主要体现在脏危、乱、简、旧以及棚等方面,功能较为落后,成套率普遍较低。其中“危”主要指的是房屋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危险性较高;“乱”指的是房屋布局凌乱无序,胡乱搭建,周边环境比较差,尤其卫生问题更为明显;简”指的是在结构上应以传统的砖块以及木板等为主,造型较为简单,没有很好的抗灾难打击能力;“棚”指的是主要以低矮以及平房为主,没有很好的采光镜,彼此间间隔交叉,房屋没有安装卫生间以及厨房等设备;““旧”其中有的房屋建造使用至少在30年以上时间,破旧不堪。举例来说,南关区棚户区住户密度相当大,原因在于该区为老城区,很多在日伪期间就已经搭建成。解放大路为该市所有交通干道中最重要的一个,然而在珲春街周边还有不少“夹焰”棚户。2012年南关区有关部门开始正式对珲春街棚户区进行征地,以后附近环境有了很大改良。
1.4人口特点
人口数量比较大,结构复杂,治安管理存在较大隐患,除了有大量救济户以及困难户之外,还有不少下岗职工,存在严重的老龄化现象,人均收入普遍偏低。因为棚户区整体环境质量偏差,租金以及售价相对比较低,因此吸引着大量前来长春市打工的人员。尤其伴随着外来打工人员数量的快速扩充,人员结构更加复杂,主要以三无人员以及打工人员为主,个人素质不高,管理起来难度偏大,因此面临着严峻的治安管理形势,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1.5环境特点
棚户区环境不容乐观,整体表现为脏乱差,在建筑布局以及空气质量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外部环境相当恶劣,道路高低不平,尤其在雨雪天更是难走,甚至无法出门。有人称棚户区里面和外面简直是两重天,举例来说,八里堡具体坐落在长春东北地区地区,西岸为东荣大路以及伊通河,北边一直延伸到环城路,之前该地区拥有大量的棚户区以及工厂,环境脏乱,被当地人称为长春市的“贫民区”。
1.6基础设施特点
棚户区内部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虽然各家各户基本上都能供电,然而有的用户无法供水,日常生活不得不借助公共厕所以及公共水龙头,不管燃气还是热力管网都没有到达棚户区。棚户区内部道路泥泞难走,很多地方地势偏低,尤其在雨雪天气很容易形成倒灌现象,再加上房屋数量偏多且密集度较高,基本上没有户外活动以及绿化等场所。
2长春市棚户区改造现状调研
2.1建设用地现状
2009年长春市正式确定棚户区改造计划,拆除面积一共为1052.96h㎡,其中包括二道街、长通路、卫星路北侧、繁荣路东岭南街以及永春路等在内的共9个地块,涉及到的拆迁户共1.9286万户,建筑规划总面积为978.19h㎡。全市包括危旧房以及棚户区在内的改造建筑面积共230h㎡,新拆迁占地规模共16.5h㎡。回迁房以及计划施工占地规模分别为147h㎡以及440h㎡,其中回迁房、新开工以及结转占地面积分别为33h㎡、220h㎡以及114h㎡,投资金额一共为58亿元。2017年全年需要拆除的危旧房一共有59个地块,涉及居民户数超过43400户,涉及企业超过310家,其中其他构筑物以及违章建筑分别超过1400个以及6800个。
3长春市棚户区改造外环境调研分析
3.1此次调研主要集中在长春市
5个区域棚户区,分别为宽城、南关、朝阳以及二道、绿园等,调研过程中重点主要集中在建造时间、风格以及整体规模等方面,对这些棚户区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利用调研结果对环境设计自身优势以及建设问题进行总结。在调研过程中对哈尔滨市不同类型的建筑小区设计以及建设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比如小区一层、多层以及高层等不同层的规划项目以及屋顶花园建设等,利用调研以及考察所得资料数据,在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为之后研究相关课题提供数据方面的借鉴参考。
3.2调研资料分析
最近几年长春市开始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建筑风格从最初的行列转移至目前的混合式,在布局上主要以半围合式以及围合式作为主要方式,对建筑物结构、运作空间、生态环境以及基础结构进行优化,为小区居民提供温馨舒适的外部环境。与传统的点式以及行列式相比,建筑组合以及形式更为科学合理,将周边环境、光照情况以及光照等外界因素全部考虑在内。鲁辉国际城一期回迁区占地规模一共41062㎡,住宅规划主要以6层为主,西边有14以及16层的高层规划,一层规划为公共建设用地,其他层全部为公寓,规划建筑规模为80747.15㎡,公共建筑、住宅、地下以及车库面积分别为47056.94㎡、26933.12㎡、824㎡以及5933.09㎡,涉及到的住户共409户,绿地率超过28.05%,地面停车位暂规划303个。
3.3植物景观
目前国内东北居住区植物景观相关建设工作仍在进行,不过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品种不能多样化,季相不够显著。具体来说,由于受到气候、地理以及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该区域植物种类不够健全,与城市绿化相比居住区绿化树种明显偏少。针对该区域草花地被以及藤本等职务展开充分调研,最终发现食物种类过于单一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可以搭配的植物种类不多,有的植物景观在短期内很难发挥效果;此外,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开发商没有重视环境因素,在配置植物方面显得简单粗糙。
3.4空间景观营造
长春市棚户区在环境改造过程中没有重视空间营造,城市显得太过单薄,形式过于单一化。不管什么形式的私密或者办私密场地都不是绝对的,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居住在棚户区的老年群体在把握空间形态方面拥有很好的方向感,对个人与环境内在关系认识的较为深刻;在感知场所特质方面很容易出现认同感,对周边环境以及文化也会产生归宿感,因此在环境空间设计时首先要具备围合感,与居民心理状态保持一致。在设计空间形式时要将当地气温特征考虑在内,通过外界景观要素组合成微气候。
4长春市棚户区改造外环境设计上一些问题
4.1空间小品人性化设计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小区外部活动空间没有配置完善的设施,这也是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有的活动设备不够多样化,在场地上随便放置健身器材,无法与场地进行有效配合;小区居民可能要经常用到儿童活动以及其他各类健身设施,因此在空间设置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多样化,满足生活以及健身等各种需求,让场地与环境之间保持吻合,彼此映衬,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
4.2缺少归属感,忽略了邻里关系重构
现代化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归属感普遍欠缺,甚至将之前居民一直都保留着良好的邻里关系彻底打破,改造后彼此之间交往频率越来越低,没有了人情味,改造之后的棚户区普遍缺乏邻里关系的重新构建,在人际关系上越来越冷漠,社区组织结构过于单一,导致很多居民普遍反映相互之间成了陌生人,甚至缺乏之前那种归家的感觉。
4.3建筑布局不合理
目前有不少棚户区已经改造完成,然而在环境以及生态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人使用之前的模式,两栋楼之间间隔较小,材料不够多样化,随便的成行成列,景观材料材质不好,很容易出现老化。在设计建筑单体方面也有不少缺陷,举例来说,根据设计请合理,功能较为单一,施工质量普遍不好。
4.4铺装设计过于单调,材料质量较差
通过调研可知,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没有充足的资金,与周边其他中等以及高等小区相比,选用的各种材料价格较低,没有很好的耐磨以及耐用功能,在铺装形式方面非常简单。
4.5绿化面积小,达不到规范要求
很多房地产商为了赚取更多利益,将本来用作绿化的面积直接设计成居住区,导致绿化面积越来越小,达不到有关规范要求。《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里面有明确规定,新建设小区绿地率须超过30%,规定,旧区改造后绿地率须高于25%。
5总结
对长春市棚户区改造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研成果进行分析。通过对长春市棚户区改造现状的调研,并对其调研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棚户区改造外环境的现状、存在的典型问题,通过图表、现场照片及文字等形式来展现分析结果,其问题表现在空间小品人性化设计不足;缺少归属感,忽略邻里关系重构;建筑布局不合理;铺装设计过于单调;绿化面积达不到规范要求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翟斌庆,伍美琴.城市更新理念与中国城市现实[J].城市规划学刊,2009,000(002):75-82.
[2]张熙哲,上海棚户区改造问题初探[D].同济大学,2005.
[3]李乃胜.城市棚户区防治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01):32-
《棚户区改造外环境设计研究》来源:《农家参谋》,作者:薛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