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10-14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文章从摄影民族化的美学韵味角度出发,分析象与意、景与情之间的关系,研究象、意在摄影民族化中如何体现出外在的象与摄影构图之间的联系、内在的意与摄影韵味之间的关联,以此验证分析象、意在摄影民族化的过程中所展示的作用和功能性,找到其中的形式构图和深层蕴意美,并运用到现代摄影中,创作出属于中国的民族化摄影。
摄影艺术中的民族化意义
摄影技术在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最开始摄影的主要功能是新闻报道,后随着人文意识与经济的发展,摄影开始融入中国文化,以东方思想和审美体系为主,以风俗人文特色为辅,开始融入本民族文化特色。外来艺术只有根植于当地民族生活,深入了解分析其中的艺术语言构架,才能够得到丰富的发展和创新。摄影艺术是在西方环境中生成的,其中表达的摄影意境美学不能够完善地表达中国民族的美学法则和规律,艺术中的审美观点是人的思想和情感构成的,这是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与之对应的是人的思想特征、心理活动同样是不同的,这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是具有独特个性与风格。民族性就是风格与个性形成的基础,也是艺术保持活力的根本。而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核心是中国哲学和思想,它们来源于传统阴阳理念观,古人以象与意的结构来表达对万物的认知和创造性的使用,并以此作为思想体系和结构,象可以表达摄影中传递美的形式结构,意是摄影图片在这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这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情景交融,通过某种传递方式来达到借景抒情的效果,民族化摄影艺术就以象和意作为其中的基本指导方式来拍摄具有中国特色的摄影照片,赋予图片内在深意并能够传递给观众和欣赏者,其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样式的拍摄方式和思想表达。这就是摄影民族化的过程,也是摄影民族化的意义。
象与意在摄影中的运用
第一,象与景在摄影构图中的表现。象在中国美学中指具体可感的形象或者是具体事物,《系辞》中说“立象以尽意”,意是内心感受,是思想情感、价值感的结合。正如古代先民们“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面对万物和万物与自身互感,形成内心之感,再把内心之感通过外在的象来达到尽其意和明吉凶。在摄影艺术当中,所谓象就是镜头下面的景,是指可加工的艺术形象语言通过空间结构、情感、角度表现出的。摄影镜头选取的题材中的景是取物与物之间组合的景,是客观的。景的变化和构成主要是以人的视觉为主,视觉上的不同角度和方式组合出来的景色会有不同,摄影中的景主要是以摄影家镜头下的景色风光和人物表情为主,是没有确定含义的,并且景的改变对象的表现起到进一步的作用,会让后面的情表达出来的蕴意得到飞速的提升。摄影艺术中的美学前期是通过象来表现情感的,表现的方式是运用各种技法和特有的构图形式来表达拍摄图片中的细腻美或面部的神情气韵,象是存在于摄影家拍摄的照片中的。摄影图片中表现的情感意境与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意境有相通之处。水墨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出的象具有东方式创作定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中国式审美在默默改变和塑造国人的审美观。因此,民族化摄影在构图表现方面可以借鉴水墨画的构图结构。水墨画中的景和摄影所取的景是相同的,都是取诸物组合之景,象则是强调这一组合形成的虚实结构之体。构图是摄影艺术图片的外在体现,所以构图中讲究线条流畅和排版数韵之美,二者的构成形成独有韵律的轮廓。水墨山水画中构图以较为常用的“三远法”透视举例,画家通过构造层次,形成透视深远的构图来表达内心之象。通过对物体摆放位置的布置、视觉效果在纵深上的空间深度和层次的推移,以前后和左右形成空间对比,最前面的石头、中间的建筑、后面的高山流水形成对比,营造出空灵通透的虚实感。除了构图中线条流畅和数韵之美营造的空灵感,还有对画面使用空间的把握,既不能让整张画面过满也不能过空,留白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山水画独有的视觉感,让欣赏者获得的视觉效果,即眼中之景,能够结合画家的情感抒发生成其意和情。所以在摄影构图中要学习借鉴如何利用动态美感、线条曲折、虚实变化将孤立形象和全局元素达到辩证有机统一。这其中以郎静山为代表的画意摄影就是借鉴运用水墨山水画中的空间构图和颜色,展现出中国绘画之美和远、空、静的意境特征。综上,中国文化特有的写意美和意境美能够激发人的心灵感受,摄影家把眼中之景通过摄像镜头利用构图结构转变为特有的意象美。第二,意与情在民族化摄影中的蕴意。《系辞》中说“立象以尽意”,意在辞典中是指人或者事物在主观心理下形成的具有情感意义的态度。意中蕴含的美是美学中的最高境界,是融于景后产生的感悟、想法、思想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出来。在不同摄影家眼中,景所表达出的意蕴含的情感内在是不同的,所以表达出的可感的象也是不同的。摄影家拍摄图片中所表达的意与摄影家本人的人生经历是可以紧密联系起来的,所以说意是一种在情感方面的体现和融入,而象则是反映事物客观实际的一种状态,摄影图片中的象就是包含了创作者的情感思想由内而外的流动。人们会去想象和感受创作者情绪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系,这其中转化途径是靠审美个体的想象性的再现,从而获得“意外之情”。情是指图片在欣赏者被视觉接收后,通过感官刺激下留有余味或者深入思索的意义空间,欣赏者通过欣赏摄影图片产生自己体会的情感意志并通过具体可感的方法表现出来,情就转变为意。作为审美的高境界,情与意的转变述说着人们内心的感受与对人生的品悟。摄影的过程就是摄影家把客观存在的景通过镜头记录,借用空间构图技巧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思想即意,再通过拍摄的照片即象传递给大众审美主体,不同审美个体在接收到象中的意时会有不同的情感认知。这就是摄影美的主观和客观的结合。景中全是意,情具象而为景。观赏者的精神状态分成意识、潜意识,潜意识是深层次、很难察觉到的,但在摄影过程中,人的潜意识会决定摄影镜头下的意象形态表达,这个形态表达就是象意交融互渗,能够形成独特的世界,而这种独特的世界观和理念正是摄影民族化过程所需要的。民族化摄影是扎根于本民族特色的摄影,民族化摄影的表现除了构图空间外,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国人内在精神状态和情感意志,在不同的时间年代和文化环境下,所拍摄的照片蕴意是不同的,同样的照片在不同的年代和环境下给观赏者带来的情感蕴意也是不同的,虽然时间会流逝,环境会改变,但是摄影图片中所表达的意不会改变。观赏者因地位、年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摄影照片在不同的观赏者中会有不同的情。摄影镜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有完整表达出国人具有的传统精神和内涵并通过镜头展现象才是摄影民族化的精华和未来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象与意分析,找到象与意、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这其中的内在联系和关系,找到摄影民族化过程的内在联系和表现。这种象是将多种事物浓缩到一起,拥有多种事物的共同点,可以运用到各行各业中,这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吸取其精华,是摄影民族化发展真正所需要的因素,打破市面上现有的一些技术化、技巧性的拍摄和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在深层含义和情感的惯例,要做到独属于中国文化的民族化摄影就需要注意象与意、景与情在摄影图片中的情感流转和循环。
参考文献:
[1]钟林卡.中国摄影艺术的民族化进程[J].江西社会科学,2010(8):227-230.
[2]程鹏.简论画意摄影的民族化[J].山东视听,2003(12):64-66.
[3]张法.言-象-意: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独特话语[J].文艺理论研究,2018(6):6-13.
[4]朱浩云.中与西:写意与具象[J].检察风云,2020(8):92-94.
[5]付宝萃.浅析具象油画中的“写意”[J].美苑,2014(5):21-23.
作者:陈旭娟 曹阳
象与意在摄影的表现与影响相关推荐风光摄影民族化的发展过程及其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