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9-12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在阐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基本内涵、前提条件及起源的基础上,选取历史上其他国家及当前国内对该规律的运用案例,分析了消除该规律负面影响的两大途径,并进而将其与中庸思想、量变质变规律加以对比,发现其共通之处,再次说明跨界学习的重要意义。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归属及基本概念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为《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中指导企业生产的一大重要规律。1771年,英国农业经济学家杨格完成了著名的堆肥实验,验证了该规律的客观存在,不过,边际分析方法最早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1871)、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1871)及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1874)提出,因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正式在西方国家提出至多200多年历史。它的本意是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可变,当该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递增;当投入量连续增加超过某一特定值时,边际产量递减。故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称为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它的前提条件非常重要,一是技术不变;二是只有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若无二者保驾护航,边际产量递减的结果将很难出现。换言之,若技术发生变化,则边际产量不一定会递减;若多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同时发生变化,边际产量同样不一定会递减。之所以会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其原因在于固定生产要素与可变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种最佳配比系数,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比较少时,该状态可用“过犹不及”中的“不及”二字描述,二者之间的配比系数未至最佳,则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时边际产量亦增加,当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到某一特定值,此时二者的配比系数也增至最佳,边际产量达最大值,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如果继续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数量相对固定生产要素数量而言偏于过剩,二者配比系数偏离最佳状态,故而边际产量开始递减。由此可见,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有其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有其存在的内在原因,个人、企业和行业在对其内涵、前提条件和内在原因全面而深入领会后,方能适当且灵活地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
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普遍应用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自然规律,那么就同其它自然规律一样,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不随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它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
2.1典型案例
2.1.1马尔萨斯预言及其分析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76-1834)曾经预言,人类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面积不变,限于整个地球,而人口数量则呈指数形式增加,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人口增加到一定数量时,人类生产的粮食就会呈递减趋势,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人类总有一天会出现大饥荒。马尔萨斯前辈之所以这么预言,是因为人类当时的耕种状态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内涵特别吻合,全人类可以用来耕种的土地面积仅限于整个地球,基本不会发生较大变化,若无任何自然或人为因素限制人口增长,人口数量将呈2、4、8、16……这种指数形式增加,即用来耕种的劳动越来越多,总有一天粮食的平均产量、边际产量会下降,最后导致粮食的总产量也会下降,而人口越来越多,必将有大量人口没有足够的粮食糊口,大饥荒到来,很多人将会被饿死。今天看来,马氏前辈的预言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算成功,但在非洲部分国家却验证了约200年前的预言之前瞻性及准确性。因为部分非洲国家未采取限制人口增长的有力政策,粮食生产的技术水平也未发生实质性提升,很好地符合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要求的前提条件,因此粮食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的结果顺理成章地出现在部分非洲大地上,这就是人们经常听到“非洲有些人到今天连饭都吃不饱”的真正原因。而其它未出现饥荒的国家,要么粮食生产的技术水平发生了重大提升,要么采取了强有力的限制人口增长的措施,要么二者同时兼备,人为地突破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当然边际收益递减这一结果就不能出现在粮食生产上,因而大饥荒的预言即以失败而告终。2.1.2疫情期间各地医护人员的惊人表现2019年12月份至2020年3月份,因疫情发生,各地频繁报道医护人员因连日值守工作岗位而因公殉职之令人悲痛的消息,若用经济学规律解释该现象,即医护人员在医护服务时连续投入时间、精力,起初医护服务质量、效率均高,达到一定程度,因特殊时期人手不足,部分医护人员需继续值守岗位,随着投入时间、精力持续增加,医护人员逐渐疲惫,医护服务质量及效率下降,甚至下降为负值,即该医护人员劳累过度累倒在床,不仅不再提供医护服务,反而转变为医护服务的需求者,部分医护人员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疫情特别严重时期,我国政府从国家层面开始从各地调集医疗队驰援湖北,医疗队总人数达42000多人。如此多医护人员若同时涌入湖北全省大大小小各家医院,“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形或许会出现于疫情期间的医护领域,因医院面积、医疗设施设备与医护人员数量之间配比系数将会严重失衡而影响疫情阻击战进展,故全国上下采用医护人员分批分次赴鄂及离鄂的办法,既保证医护服务中“资本”与“劳动”即医疗设施设备与医护人员数量之间配比系数始终维持在最佳状态,同时医护人员能够得到充分休息,以充沛精力投入抗疫全民阻击战。除此之外,各类医院护士站排班制度采用三班倒、电子类公司流水线操作工人上班时间采用两班倒、学校排课时相邻时段尽量安排不同课程均为消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负面影响的举措。由此可见,古今中外,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人类社会几乎如影随形。
2.2消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负面影响的途径
2.2.1技术创新“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样的和尚挑水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途径增加和尚挑水数量,如开挖沟渠、安装辘轳、钻探打井、安装自来水管道等。中国及世界许多其他国家的粮食生产,之所以未出现大面积减产,其中原因之一是粮食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和突破,比如抗病虫害的高产种子成功培育、播种———管理———收割粮食生产链中机器设备不断改进等,尤其是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技术的成功研发,让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在全世界的粮食生产不断延缓甚至消除。2.2.2制度创新除硬核技术突破之外,消除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负面影响还可提升软实力,即走制度创新之路。同样还是中国的粮食生产问题,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之前粮食产量较为有限,在这种土地制度出现之后,人们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了自家食用需求,绝大部分用于出售,多数农民从此走上小康之路。前述的医院护士站的三班倒排班制度、电子类公司操作工人两班倒上班制、学校的排课制度均属对抗边际收益递减的负面影响的制度创新。
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中庸之道的联系
3.1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相关联的三种产量曲线确定的合理生产阶段
如图1所示,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为纽带,总产量曲线、边际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共同确定了合理生产阶段,即图中的区域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主要体现于边际产量曲线,即其右端标有“MP”的曲线,若唯一可变生产要素为劳动,当劳动投入量未达L1时,劳动产生的边际产量递增;当劳动投入量至L1时,劳动产生的边际产量最大;当劳动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L1时,劳动产生的边际产量逐渐降低,严重的会降为零甚至负值。当边际产量增加时,总产量增加得最快;当边际产量减小时,总产量仍然增加,只是增速变缓,此时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神似物理学中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最大值;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会减少。因此理性的生产者,会将劳动投入量的最大值控制在图1中的L3。因为若劳动投入量超过L3,会使生产者产量减少的同时增加其成本投入,不可取。劳动投入量低于L2时,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其平均产量,意味着劳动投入量相对资本投入量略显不足,资本未得到充分利用,增加劳动投入量时总产量还在增加,说明资本使用效率提升,劳动的生产率即平均产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劳动投入量至少应为L2。由此可知,劳动投入量应介于L2与L3之间,即生产者的合理生产阶段为图中区域Ⅱ。
3.2《中庸》相关原文及译文
有些人一听中庸二字即联想为糊里糊涂,其实不然。《中庸》为孔子的嫡孙子思根据孔子言论汇集而成的一本儒家经典,子思写就时本为一篇文章,后被宋代朱熹译注分为三十三章,其中第二章直接提及中庸,其原文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其译文为: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台湾著名教育家、管理学家曾仕强先生对中庸之道的解释,中庸根本在于合理。精通佛学及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南怀瑾先生将中庸解释为中和之意。合理、中和本质相同,即为人处事拿捏好度,不偏离合适的度。
3.3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中庸思想的相通之处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最初发现距今约200年左右,而中庸出自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所言,距今至少2500年历史,中庸思想适用于与人相处、为人处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许多领域,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视为中庸思想运用于企业生产中的一个特例。中庸思想可以很好地解释总产量、边际产量及平均产量该三条产量曲线的变化趋势,也可以解释他们共同确定的生产区域。他们在各自的最大值点之前,即为中庸中所言的“不及”,最大值点之后的状态则为“过”,最大值点则为“中庸”,是最合理之处,即中庸思想体现在三种产量曲线上为一个单点,实际生产中受到各种因素的约束使其不易把握。三条产量曲线共同确定的生产区域中,劳动投入量小于L2即图中区域Ⅰ为中庸所言的“不及”,图中区域Ⅲ为中庸所言的“过”,唯有区域Ⅱ为中庸之道,对理性的生产者而言是最为合理的选择。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最初由西方学者发现并归纳总结而成,中庸思想则是中华经典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通实则为中西思想文化的相通。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哲学中“量变质变规律”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变化;质的变化,是指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突变。运用量变质变规律分析,则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中所涉三种产量均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劳动投入量超过L1时,边际产量由递增状态突变为递减状态,当劳动投入量超过L3时,边际产量由正值突变为负值;当劳动投入量超过L2时,平均产量由递增状态突变为递减状态;当劳动投入量超过L3时,总产量由递增状态突变为递减状态。随着劳动投入量的变化,三种产量的均出现突变状态,其变化虽不如在温度变化时水由液态的水可能突变为固态的冰也可能突变为气态的水蒸气这般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与质变量变规律相吻合。
5结语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虽归属经济学领域,其内里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庸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质变规律如出一辙,换言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视为中庸思想与经济领域融合后的新生事物,也可视为生产实践对量变质变规律检验后的归纳总结,西方经济学家将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运用于经济规律的探索,使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建立在更为确凿的数学推理过程之上,实现了该经济规律由定性分析上升为定量分析,由直觉上升为科学,虽比中庸思想的提出迟约2300多年,但用数学中边际工具推导经济规律不得不说是一大创举。由此可见,经济学与数学、哲学及中华经典文化均相通相融,当在经济领域遇困时,可尝试从数学、哲学及中华经典文化尤其孔子、庄子、老子的著作入手,走曲线救国之路,对研究经济学或许大有裨益。在运用定性定量工具共同探索的经济规律引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愈来愈有的放矢、自信从容,生产者改变劳动或资本或其它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勇于施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永恒目标。
参考文献
[1]华桂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刘苓玲.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微信公众号:高祖教育.珍藏:《中庸》全文及译文(完整版)[Z].2020-3-15.
[4]南怀瑾.话说中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5]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中庸思想及哲学元素探讨》来源:《现代商贸工业》,作者:杨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