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8-15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服装产业的高度市场化决定了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是否科学、高效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加强实践训练环节安排上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持续性[1]。笔者在我校(扬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把设计竞赛主题整合到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中,从结果反馈来看,对于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发挥的正面影响机制是长效的和积累性的。
一、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日本桥一大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将知识区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就是不易被表述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与技能[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中,一般的流程是先讲授基本的知识内容,再让学生按照同质化的训练安排,通过几个标准化的实践环节来强化训练每一项技能[3]。这种教学模式形成于工业化时代,适合于对高度系统化、标准化和表述清晰的显性知识体系开展教学。而在服装设计实践过程中,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比如对创新方向的判断与自我评价的知识,处理好款式细节与面料、裁剪工艺关系的知识,对作品内涵进行提炼和表达的知识,与团队协作的知识等,这些都是高度情境化的,需要熟悉与之相关的专业史和文化史背景知识,从而在个性化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结合个人的体验与洞察来内化自己的专业知识[4]。因此,一味地遵循工业化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将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互脱节,学生的知识体系仍然是碎片化和表面化的。2.初等教育阶段造成的“透支性厌学”心态的负面影响有学者在对比调研中发现,在我国东部地区教育发达省份的高校学生中存在较高比例的“透支性厌学”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初等教育阶段,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打激素”式促学方式造成的连锁反应[5]。这与近年来笔者在教学一线的实践与观察结论是一致的,且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的“抢跑”教育所带来的“透支性厌学”现象有逐年严重的趋势。这一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教育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不在本文的分析范畴,在这里仅将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本文着重探讨如何通过教学过程的再设计,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和“我好学”。在笔者看来,要真正在大学教育阶段扭转这一趋势,关键在于要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首先必须从源头消除造成学生消极学习态度的压力因素,也就是打破初等教育阶段形成的一切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惯性;进而引导学生建立以问题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真正做到将知识内化。在这样的正向反馈中,学生会逐步形成学习过程和成就感的增强回路,从而促使其转变学习态度。
二、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设计竞赛主题的意义
强化研究性实践教学的途径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1)设计虚拟的项目训练课题,结合案例分析与实践辅导的教学方式;(2)以加入工作室或直接对接企业实际项目的方式,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引入竞赛作为课程训练主题的实践教学模式。比较来看,第一种模式操作成本最低,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来说与标准化训练模式差别不大,因此激励效果较低;二是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讲解案例,启发和引导学生,这些工作实际上投入的精力非常大,但不一定能保证效果。第二种模式对于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合适的,但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是企业的项目很难和课程进度协调一致;二是项目内容不一定适合作为学生的训练主题;三是学生从课堂学习到对接实际项目,在能力上大都还需要一个过渡阶段。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模式是最适合开展的,除了成本可控、过程可控之外,其优势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参加设计竞赛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增强自我驱动性参加设计竞赛的过程首先要对竞赛主题进行筛选,这个过程可以由教师来定,但笔者认为更有效的途径是在教师初选的基础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最后通过师生的沟通来确定方向与主题,这样既可以实现教师在训练质量和课程匹配上的把控,还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感。在确定要参加的设计竞赛主题后,一般都需要先进行注册报名,这个过程也是锻炼学生仔细阅读参赛要求、整理思路和独立思考的过程。经过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都会经由参与的过程而产生较强的自我驱动意识,从而在后面的设计实践中发挥更多的主动性。2.多样化的竞赛主题和参赛方式能够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服装产业的优化升级也在持续推进中,服装行业的品牌越来越需要对接更多的创新资源来实现产品的溢价能力。不同地区、不同主题、不同品牌的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样貌,参与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包括个人或团队。这些多样性的需求给了参赛者更多的锻炼机会,学生可以在参加不同竞赛的过程中得到更加全面的锻炼。3.筹备设计竞赛的过程能提高师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和问题讨论深度在学生参与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实践的主要不再是教师的督促和课程作业的压力,而是具有了明确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学生往往能更深入地思考与设计主题相关的问题,并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寻求教师的帮助,这会有效地促进师生沟通的效率,同时也能在沟通中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三、引入设计竞赛主题的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在引入设计竞赛主题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实现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才能真正在教学中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给予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第一,教师需要适当地调整教学策略,减少课堂上对理论知识的讲授时间,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主学习和查找相关知识的资源和路径。一般来说,可以通过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布置课下自学任务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从而可更充分地利用课上时间开展设计实践和交流沟通。第二,从人才的能力培养角度进行教学实践的设计和组织,通过合理安排不同的训练环节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下面从确定选题、设计创意、方案完善和决赛筹备四个阶段分别谈谈教师的教学组织工作。(1)在筛选和确定设计主题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设计竞赛进行初步的筛选评估,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竞赛主题的选取。在这个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坦诚地表达想法和喜好。这样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参赛主题来有效地提高自己。(2)在设计创意阶段,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设计调研和创意思维的发散。整个过程适合分组进行,一般是在广泛的信息收集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分享和交流,然后再组织各小组开展头脑风暴活动,汇聚多样化的创意构思。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团队意识和规则意识。比如如何统筹安排调研工作的分工协作,如何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如何在分享会上讲好创意,如何在思维发散过程中养成建设性思考的习惯,如何避免走入思维僻径等。这些内容的教育并不是靠课堂讲授就能达到的,必须结合设计实践对具体环节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情境特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才能达到好的效果。(3)方案完善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做严格而温和的引导者。完善设计方案是一个培养审美敏感度和磨练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过程。这个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细致的观察和适当的沟通,给予学生实践操作上的准确指导,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做好情绪管理,使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困难,完善设计方案。(4)大部分服装设计大赛都分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学生在提交设计作品并入围后,就会进入决赛筹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通常既兴奋又紧张,教师在这个时候要帮助学生做好时间规划和答辩阶段的能力训练。一般来说,面对评委进行陈述和答辩时,考验的是学生的思维逻辑和情绪稳定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反复进行场景化的训练,能够收到比较明显的提升效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相讲述和提问,训练思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第三,结合前面的阶段性指导要求可以发现,教师在给予学生个性化专业指导的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适当地根据教学情境做好学生的情绪引导工作。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一个依靠教学常规和惯例来操作的“技工”角色,而学生也屈服于这样的“单一声音”,最终导致教师的自我意识、学生个体意识都淹没其中[6],这种模式对于指导设计实践环节是尤其糟糕的。特别是在设计实践的中后期,学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有些设想中的效果到了真正工艺实现阶段会出现很多问题,在这个阶段学生也容易产生情绪上的起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理解情绪起伏背后的原因,并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情绪引导,既要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这个过程对于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四、教学效果
我校服装设计专业自2016年开始将设计竞赛主题纳入课程教学体系,系部专门开会讨论并建立了社会工作量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笔者作为承担该工作的首批教师,首先在“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中开展了教学试点,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班级的参赛率达100%,并有超过10%的作品入围。近三年来,相继有“毛皮服装款式设计”“童装款式设计”等多门专业课程都在实践环节引入了设计竞赛主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升。从对学生访谈以及课程评价数据结果来看,学生普遍认为这种教学模式对自己的能力有明显的提升效果,也为自己进入社会打下了更为坚实的专业基础。更为可喜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还进一步促成了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传帮带”,在服装缝纫机房等实验室,经常会看到高年级有参赛经验的学生指导师弟师妹的情况。新生普遍表示,通过和优秀师兄师姐的交流,收获很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收获也很大。这种以问题为核心、强调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为学生提供具体指导的教学模式拓展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认识,促进了教师在研究型实践教学过程中主动转变角色,快速融入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结语
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下,高校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以能力和素养为本的教学体系构建。综合来看,我校服装设计系在设计实践中引入竞赛主题的试点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值得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拓展到更广泛的教学环节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这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提升,不但要在技术层面上持续积累和总结经验,而且在精神层面上更需时刻关注自己作为教师的良知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世栋,刘伯荣.案例研究教学方法及其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大学教育,2015(12):3032.
[2]周城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27129.
[3]刘伯荣.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动态展示的实践探索:以“毛皮服装设计”课程为例[J].纺织服装教育,2019,34(2):178181.
[4]简圣宇.身体的规训与审美:文化史视域中的中国现代早期女性内衣[J].文化研究,2019(2):139154.
[5]简圣宇.回归教育的本质:关于当代教育问题的批判性反思之六[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4):6672.
[6]吕云婷.教师教学中的“情绪劳动”类型及管理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6):1113.
《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来源:《纺织服装教育》,作者:刘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