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7-27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弹性”概念自1973年被加拿大生物学家Holling引入发表了关于生态弹性[1]的理论后,被众多相关学者用来解决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如今,利用弹性应对地震、飓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已经成为研究热潮,在城市、社区景观中弹性概念也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弹性就是人们应对需求变化的一种思想和策略,它不仅仅适用于应对自然环境的变化,应对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活环境等变化也同样有益。因此,本文以江苏省农科院溧水基地办公区为例,探讨了弹性在农业生产基地办公环境中满足不同个体、不同时间空间的需要和增加办公科研环境的舒适度和适应能力的可能性。
一、弹性与弹性景观
(一)弹性概念
弹性最早是一个物理名词,被物理学家用来表示物质抵抗外来冲击的稳定性[2]。后1973年,霍林(Holling)在论文“生态系统的弹性与稳定性”中对当时生态学界的“稳定性”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后,“弹性”一词被进一步扩展为“工程弹性”和“生态弹性”[1],“工程弹性”即指之前的“稳定性”,两者差异核心在于是否具有多重稳定状态的存在[3]。其中生态系统的生态弹性存在多个稳定态,并且是系统在吸收干扰量后产生的新平衡态,以系统发生改变前可以承受的干扰量来衡量;而工程弹性只有一个稳定态,以受干扰后恢复平衡的时间来衡量(如图1)。因此,霍林(Holling)赋予生态弹性以一个系统在经历变化时吸收干扰并重新组织的能力的含义。此后弹性广受关注,在经历了工程弹性、生态弹性和社会—生态弹性[4]三个发展阶段之后,目前在灾后恢复、弹性城市等方向愈受关注,并逐渐形成了生态、技术、社会和经济4个研究领域。
(二)弹性景观
弹性概念从生态学、社会生态学领域逐步延伸到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等领域。在景观学领域中,弹性概念以其适应性、动态性的特点为风景园林应对干扰和不确定性提供了新视角。虽然目前关于“弹性景观”的定义还尚在不断研究和讨论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弹性景观”不是一系列固定的原则、规范或规则,也不是针对当代景观的、具有个性的、个人主义的特有途径或宣言[5]。景观作为非单纯个体,具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属性,又与地球上的自然生态系统息息相关,时刻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同时景观本身就具有动态化特征。因此,弹性设计主张将景观当作一个动态的自适应系统,赋予景观系统自我修复和净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时间层面上,景观弹性在设计中将过去的已知和未来的不确定因素联系起来,使景观满足人随时间不断的变化需求;空间层面来看:景观组成要素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无限的视觉效果与功能变换来满足需求。由此可见,弹性设计应该具有良好的时空适应性,其包括三方面:功能多样性,空间高利用率和变化可能性,生态环境低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图2)。功能多样性即功能弹性不仅仅限于个体还延伸至空间,在不同的需求时段提供相适应的功能。空间利用率和多样性的提高可以从视觉和功能两个角度实现,即狭义的空间弹性。最后,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是弹性设计的最终目标,自然环境的生态弹性同样是景观弹性的重要营造区域,目前景观学关于此的研究主要有低影响开发(LID)等理念。因此,对于弹性景观的设计,可以从功能、空间和生态三个层次出发,三者相互影响有重叠又各有特点。
二、弹性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基地办公区景观的思考
农业生产基地办公区等小尺度场地由于使用人员相对纯粹、规模面积相对狭小,具有较明显的文化形象等特征,需要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呈现丰富的内容和满足多样的功能,同时与外界农业环境能够融合,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通过运用弹性理念,能够为其提供多样的解决思路。
(一)农业生产基地办公区景观特点
农业生产基地办公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的郊区,距离远但交通便利,人员数量少且基础设施缺乏,但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以农业文化和农产品为主。其景观主要是为办公人员和来访人员提供休闲和特色展示服务,不仅要与周围生产环境相协调,还要具备能区别于其他类办公区景观的鲜明特色;同时由于使用人员少但变化频繁,要求景观管护简单但又要满足基本需求,充分考虑不同时段中景观空间与功能使用需求的变化。
(二)弹性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基地办公区景观的策略
根据农业生产基地办公区的景观特点,可以看出在功能上随着时段和人员参与的变化会有不同的要求,空间上随人的需求变化和规模限制有一定弹性需求,生态上尽可能实现后期人工干预少的特征。1.复合场地功能,利用农业基地特色——引入功能弹性:为满足休闲、办公基本需求和特色展示等功能,办公区绿地除配备基本设施和活动场地外,还要将农业生产基地的文化特色融入到景观当中,并且景观整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实现同一场地内多功能使用。对此,可以将生产基地的产品作为设计元素融入到办公区景观之中:农业生产基地的产品如油菜、桃、枇杷等作物可以以植物呈景的方式展示在办公区景观之中,既能呼应办公区外生产基地的景观风格,又能向外来人员展示基地的产品特色。2.模糊空间界线,丰富场地内容——引入空间弹性:由于使用人员较少但变化较大,在景观设计时要考虑空间的弹性变化,特别是场地的空间布局,尽量实现转折和大小、虚实、旷奥等变化,避免一览无余和过度遮挡,增加对场地空间变化。对于破碎和狭小的空间,利用设计手法从视觉上模糊空间界限,整合和扩大空间的视觉效果;或者丰富空间内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复合空间的功能,使空间实现折叠使用,提高空间利用率。3.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植入新技术理念——引入生态弹性:场地资源需要最大化保留利用,用以延续场地记忆和节约资源;同时在场地中植入LID等新型开发技术理念,来控制后期场地自然因素对景观造成的影响,实现雨水的综合管理利用,并结合植物设计自然,硬质场地尽量减小,景观材料选择环保、自然和耐磨耗的类型等做法减轻对景观的管护要求。
三、江苏省农科院溧水基地办公区景观弹性理念应用实践
(一)项目背景分析
1.项目概况: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交通便捷,总面积1208亩,其科研成果主要有果桃、青枫、杜鹃等。本项目属于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核心区的办公附属绿地,内部建筑以办公为主,绿地有围墙保护;周围布置有大量格田成方的农业试验田,以科研为主(如图3)。设计区域总面积约3.2公顷,其中现状绿地面积约1.8公顷,水体面积约0.5公顷,绿地率约63%。2.问题与难点:根据场地现状,目前江苏省农科院溧水基地办公区景观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空间结构与景观布局紊乱。建筑有序,景观无序,景观艺术形式与建筑风格不匹配,并且由于道路系统的混乱、小品设施的破旧和植物景观的杂乱生长,呈现出毫无层次感的景观。(2)功能需求与现有设施不匹配。场地内现有的机动车停车场、网球场、中庭和休憩设施并没有充分考虑办公人员的功能需求和使用心理,致使这些设施场地被忽视;场地整体环境也没有展示出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基地的特色,缺乏象征性景观。(3)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场地内大片区域表土层浅薄致使生土环境造成植物生长不良,水体环境逐渐富营养化,排水系统崩坏等。针对以上现状问题,如何在十分有限的面积内解决问题并使新的景观展示出丰富多样的农科院特色,又能满足办公人员的休闲和来访人员的需求,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后期维护的工作和成本,成为设计中的关键与难点。而弹性理念,恰好可以从功能、空间和生态三个层次通过复合场地功能等方式实现多功能、高利用,同时延续场地的文化记忆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项目设计目标
利用弹性理念,从功能、空间和生态三个角度出发,在有限的场地空间内灵活布置功能区域,提供办公、科研、展示和休闲的多重功能,尤其是对农科院特色和精神文化的展示;合理布局景观空间,匹配建筑风格,增加空间多样性和利用率与相互之间的联系性;改善生土环境和水体环境,做好雨水管控。整体上营造一个多功能、高利用率、自然环境良好且维护成本低的办公区景观。
(三)弹性策略在项目中的应用
1.项目立意与总体布局(1)项目立意: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基地拥有众多的科研成果,如青枫、杜鹃等,是良好的植物景观素材,且场地内原有大量的金桂、槭树类秋景植物;“秋”季对于农业和农科工作人员不仅代表着庄稼的收成,还意味着科研的成果和收获。因此,以“问秋园”为主题,结合场地内原有秋景植物辅以新增的无患子、乌桕等秋色叶树种形成浓郁的秋色景观,表达出农科院刻苦钻研、不断丰收的崇高精神和荣誉。(2)总体布局:根据办公人员的日常需要与科研、展示和休闲的需求,场地以办公建筑为主要构筑物,划分为建筑庭院区域、滨水区域、展示区域和背景绿化(图4,5)。建筑庭院区域是日常办公环境,与建筑紧密相连,因此景观艺术形式上与建筑风格需要保持统一,利用建筑的线条塑造简洁清新的风格。滨水区域是场地最低处,是雨水汇集涵养地,也是景观焦点区。为了从周围能够很好地观赏该区域,将水塘中的大量芦苇适当清除,留出观赏点并设置小型观景平台。微地形和圃地展示空间场地中改造最大的区域,也是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区域。北边的微地形展示空间将视线向滨水区引导,利用地被树丛围合形成桃、梨的展示空间;圃地展示空间与建筑庭院相接,利用大量建筑直线条元素构成田园圃地,一方面是农科院科研成果(杜鹃、青枫、桂花等)的展示地,另一方面是景观东西轴线上引导建筑—水塘视线的重要区域,也是从建筑规则到水塘自然的景观形式过渡空间。2.创造多功能相协调场地:根据对场地的现状分析,基地工作人员对现状场地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受场地规模限制没有合适的休闲场所以及网球场、停车场的闲置,场地对于农科院文化精神体现的不足。因此,依据场地人少地少的特征,主要通过复合场地功能来改造场地:(1)将展示功能和科研、办公休闲融合。作为科研办公绿地,场地将利用科研成果植物呈景形成场地内的特色景观,该景观不仅仅有对外展示的功能,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还兼具了科研性质,是农科院人员的奋斗成果和荣誉象征。(2)多余空间整合形成多功能场地。原有的网球场根据其需求修改为生活晒场,形成储备空间,为办公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调整。由于车辆流动较少,基地原有的停车场改为绿地,办公人员依靠广场停车,不仅能减少资源的浪费,还能弹性适应外来车辆的停放。3.营造高利用率多样空间:场地原有的空间分布散乱,缺乏层次,畅通感不足,对空间的利用率也不高。场地改造主要通过模糊空间界限和丰富空间内容来增加有限面积内的空间变化:(1)保留建筑空间原有道路,重新组织布局游园道路。利用道路将场地景观分为滨水空间、微地形空间、圃地空间、建筑空间和背景绿化等(图6),景观东西轴线明显,道路选材与颜色统一低调,更多利用植物特色分割空间,丰富空间内容与景观。(2)“种子”中庭连通前庭广场,阻隔后庭空间。在保留原有桂花、龙爪槐的基础上简单利用草坪、地被和小品营造简洁的空间感受,“种子”小品赋予其积极的科研意义;两条小路打通中庭和前庭广场的景观道路与视线,增加空间层次感;中庭与后庭之间的破损的立柱连廊利用植物设置平视障景,避免从中庭到后庭绿化景观视线一览无余,增加空间层次感。(3)改变前庭广场上的空旷感和使用。在广场上唯一的灌木种植池内增加一棵乌桕,在增加空间主景感的同时渲染主题氛围,同时满足南北入口的景观轴线需要,前庭广场增加停车功能提高空间的使用率和资源节约。(4)扩大建筑空间到池塘主景的空间感受。移动东西景观轴线上的桂花树列,打通前庭广场到水塘的景观视线,模糊前庭广场、圃地空间和水塘空间的界限,扩大场地的空间感和增加空间视线变化。(5)北部微地形空间利用改善植物生长营造的微地形将景观视线向场地内部主景-水塘引导,并利用多样的植物景观和高差环境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内容,增强空间感。(6)科研展示植物的组团空间,从北往南分别为果、花、叶的特色,在不同的地形环境上兼顾植物的季节变化,形成不同特色的植物空间,依次为近自然式微地形空间、规则生产式花圃空间、园林观赏式林下空间(图7)。4.塑造低影响的生态环境:低影响的生态环境目的是降低自然环境对景观的影响,并使人的管护工作达到最小。由于场地内存在雨水排放和生土环境致使植物生长较差的问题,依据生态弹性将采取以下措施:(1)引入LID理念管控雨水。充分利用场地内的微地形、池塘和原有的暗渠形成地面排水结合沟渠排水的混合排水系统,将场地内的雨水集中排放至水塘内,不利于排放的中庭区域利用雨水花园将雨水消耗涵养在绿地中,利用透水路面和植草沟等减少雨水对硬质场地的影响。同时在雨水排放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利用植物和缓坡凹地将雨水收集下渗和净化,丰富场地内的水资源,形成良好的水土环境。池塘中适当改变水生植物种类,增强对塘水的净化能力,形成良好的水体景观。(2)最大化利用原有资源,多选用农科院科研植物。选用农科院科研树种,不仅能展示科研成果,还能节约植物购买成本,同时在管护方面可与周围实验地共同管理,减少维护成本。因此植物环境营造将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经济优先:树种选择尽可能保留原有树种。设计将最大化利用原有树种诸如桂花、大柳树、竹林、海棠、青枫等,将根据设计需求对其进行原地保留、场地内移植、群落重组等措施,保留场地的原有记忆(如图7)。改地适树:表土层浅薄是场地内北区植物生长不良的根本原因。对此,在基地北部营造了约1m~1.5m的微地形,增加表土层厚度,使植物在能够良好生长的同时,又能丰富植物层次和围合空间。凸显主题:农科院的优秀科研成果将以植物成景的方式展示。基于场地内的桂花,增加槭树类、无患子等秋色叶植物,在展示科研成果的同时凸显“问秋”主题。同时考虑四季观景需求,塑造了具有农业特色的四季植物景观。
(四)小结:
从江苏省农科院溧水基地办公区景观的弹性设计可以看出:复合场地功能满足不同的需求是实现功能弹性的主要方式;模糊场地空间界限和丰富空间内容是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新技术理念的适当植入是场地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重要措施;对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场地联系历史与未来的基石,也是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而对于农科院来讲,选用自身科研成果来塑造植物景观,是场地从物质到精神上可持续发展的亮点所在。
结语
好的弹性设计,不仅能解决当下人的需求,还要着眼于长远的计划,留住历史的同时考虑未来的发展。而弹性景观作为景观领域的新方向,需要设计师接触到一些从前不属于景观领域的东西。弹性思想指导设计师们需要通过关注那些看似并不重要,其实具有联系作用的点,并利用这些点将景观中涉及的事物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等各方各面联系起来,将功能、空间和生态进行复合设计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这要求设计师们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体系,转变设计思维,构建可持续设计观[6],引导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相信弹性未来可期。
《农业生产基地办公区景观设计研究》来源:《设计》,作者:李彦妮 李晓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