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7-21所属栏目:经济论文
2019年12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同志的重磅文章-《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关于推动东北全方位振兴”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章指出,“十四五”时期,要有新的战略性举措,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文章强调: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人才,要研究更具吸引力的措施,使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重要城市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1]。东北四省区域经济振兴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职业院校是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老工业基地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迫切需要,为东北地区的长远发展积蓄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产业大军,高职院校任重而道远。
1东北区域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需求略述
在新经济时代,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扬长补短,高效整合现有资源,改革创新经济结构体制,东北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转型,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因此,要系统地分析,清晰地认识东北地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形势、新发展、新情况,以此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依据。首先,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产业人才大军。提高东北工业企业竞争力,汇聚培养工匠型、技能型人才,让产业大军成为创造东北地区制造业新辉煌的强大生力军。其次,提升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力需要创新型人才。巩固完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技术产品的广泛使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显著特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必须加速改革调整和创新技术,以高校为依托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科技素质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再次,改善提高东北区域社会的民生服务,打造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最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一定程度上的高技术人员的流失与匮乏,高职院校需要责任担当,不辱使命,加快培养具有新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
2服务东北区域全面振兴的高职人才培养策略
2.1专业建设对接东北区域行业,培养优秀的劳动者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内容具有强烈的职业针对性,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科技、经济建设等息息相关[2]。在办学中,行业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及实施实习任务。高职院校在深入调查分析,掌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大数据的基础上,行业企业的专家、科技人员等与专业教师一道,进行专业建设,制定技术技能型培养方案,通过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切实为企业供给优质毕业生,并助力企业的技术研发,获得支持;通过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卓有成效的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平等、双赢、规范、稳定的伙伴关系,特色内涵发展。以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为保障,实施培养过程。专业建设无缝对接区域行业,培养优秀的学生。诚然,高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但是,这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优秀的高职学生拥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自强自信,正直诚实,善良宽容的品质,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2.2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专业教学,立德树人提高质量密切关注、高度重视训练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立德树人,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领设计和实施高职学生教育管理与专业教学活动,职业技能与品德兼修,培养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造就一批适应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力支撑。1)创新思政教育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专业教学的工作模式[3]。以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学院充分利用国家骨干校建设成果推广和学院双高建设的历史机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积极构建将生产任务、生产过程和真实产品与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培养方案制定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教学实训环节与企业生产计划对接,专业教学团队与双师结构要求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依工匠精神引领,育大国工匠。把思政教育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专业教学,通过“搭建一个平台,推进两个制度,完成三项工作”的工作模式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的专长,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营造全员育人氛围,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搭建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即为班导师制度,聘请专业负责人或专业骨干教师担任班主任,配合辅导员重点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行为引导,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均担任班主任即班导师职务,有效地解决学生管理人员不足,力量薄弱的难题。完善两个制度。即企业“6S”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两项制度融合实践。首先将“6S”管理从企业车间引入校实训中心,营造企业工作环境,增强学生职业角色感。再将“6S”管理融入教师办公场所,每周与学生一起参与考核,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将“6S”管理融入教室和宿舍等学生学习生活场所,既解决了由于生源质量降低加之辅导员配备不足等学生管理工作难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考核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实施“6S”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果。营造干净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消除各类安全隐患,“6S”管理施行把集体荣誉和个人利益相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对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与企业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做好三项工作。其一是弘扬工匠精神。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从不同角度解读工匠精神内涵,逐渐凝练出“依工匠精神,育大国工匠”的教风,形成“专注、严谨、细腻、精准”的学风,促进良好系风校风的形成。通过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栏,上传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纪录片、辽宁匠人评选文件、优秀校友事迹展示及历届国家省政府奖学金等学生典型事迹。将优秀学子成长成才点滴记录到学院发展史册上的想法与做法,对在校学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又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他们作为新时代职业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二是邀请工匠进校园。邀请省市大工匠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如主题为“传承非遗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的满绣传人董宁报告会,感受技艺大师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于坚守,更在于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守住匠心又融入时代,与时俱进。再如辽宁工匠渤海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船舶焊接高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我国重点工程的优秀焊接技术专家陈凯报告会,领悟陈凯对“工匠精神”的阐释理解,“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是情结、情操、操守,是人生态度,是精神状态”,择一事,终一生,满怀敬畏与谦恭。其三是校企协同育人。签署如董宁满绣等多个校企合作,开设实训课。以文化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2)打造“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和“理论讲堂”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关职业素质提升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准备相关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专题讲座,促进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融合,形成了全员育人合力。提升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提高在校学生的综合素养。购置专用素质拓展器材,聘请专业指导,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及奉献精神。3)组织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实训中心各专业实训室,专业教师骨干担任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有效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工程师资及场地问题。校企双方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立创客空间,辅导员和教师互通有无,教学中辅导员配合管理,管理中借助专业教师,科学规划学生学涯及职业发展,顺利帮助学生度过专业迷茫期,逐渐对专业产生热爱,从不会学、不爱学,到热爱学,主动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程,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及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得以提升,汇聚发展新能力。
3结束语
当前,东北亚经济圈迅速崛起,东北四省区域得天独厚,经济腾飞指日可待。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地区人才短缺,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不高和短缺这一严重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特色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持续、优质、高效的服务回报区域经济社会。
《区域经济发展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来源:《甘肃科技》,作者:官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