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7-17所属栏目:经济论文
在全球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迅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投资金额不断攀升,《2018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最重要市场,但仍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且在募资、投资、管理以及退出机制上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将结合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和重要性分析目前该行业所存在问题并给出一些解决措施,旨在引导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良性发展。
一、私募股权基金概述
1.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内涵私募股权基金是指用于私人股权即非上市类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一般情况下包括非上市的公司股权投资和上市公司的非公开性股权交易两种形式。从本质上来讲,私募股权基金追求的并不是股权的基本收益,而是通过管理层的并购、收购以及上市等几种形式来实现股权转让,从而获取收益。任何一种形式的投资都伴随一定风险,但不同类型的投资所承担的风险也各不相同,因此投资者在进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之前更应该了解其中存在的风险,并针对相应风险作出有效地风险防范与控制。当然私募股权基金也为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它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提供成本低、周期长且稳定性较高的资金支持。2.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特点私募股权基金是一种投入到私人股权中并获得利益的一种投资形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投资期限长,流动性低。私募股权基金一般较多投资于初创型企业或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项目培育期长,实现企业快速发展增厚基金的投资价值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同时,私募股权基金投向为非上市企业股权,一般没有公开股权交易市场,投资转让往往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的形式,因此投资流动性较差。其次,高收益,高风险。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期限长,存在的不确定性高,如果被投资企业经营不善或整体市场下行,投资可能面临血本无归,从实际情况来说,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确往往成功率并不高,但一旦投资成功,被投资企业成功实现上市,则基金在退出后将获得高额收益。最后,对于企业来讲,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可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私募股权基金的注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拓宽企业发展渠道、协调内部关系、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增强企业外部竞争力。3.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重要性从投资角度分析,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期间风险性与收益性均相对较高,在投资之前应深入分析投资策略。一方面,加强对投资策略的关注度,提高投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期间在提升经济效益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然投资人也承担相应风险。因此,在投资之前应该理性权衡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之间的调节机制,这时策略的科学性便极为重要。如果一味地追求效益而进行投资只会增加投资失败率,因此不管是机构投资或者个人投资都应建立在科学投资策略基础上。另一方面,私募股权基金在满足产业导向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对创新不断重视的市场环境中,加强对投资策略的重视,促进其发挥全面作用,带动投资企业良性发展。总而言之,在科学投资策略指导下进行的投资活动,不仅可以为投资双方带来收益,同时也可以提高投资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服务水平。
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结构不够完善在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风险管理中建立风险管理结构,这种管理结构可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明确私募投资基金被投资者各项权利与义务,从而为投资者在投资期间降低风险概率。从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结构尚未完善,投资决策权仍由管理公司决定。管理机构一般包括决策委员会、代表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等,从中可以看出投资管理结构中缺乏制衡机制,合伙人很难及时准确了解公司运营状况,不能做到有效监督,这也为增加投资风险提供了可能。从市场退出渠道上来看,目前资本市场在制度上还存在一定缺陷。完善的投资市场应建立在多层资本市场之上,这样才能确保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而现在产权交易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投资退出机制。2.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未成立私募股权基金主管机关,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内容,这些因素都制约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行业向前发展。除此之外,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私募股权基金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一种投资方式,这种资金托管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资金管理者通过良好的信誉赢得投资人的信任,信誉机制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制约投资者逆向选择行为和信誉风险。因此,私募股权投资的向前发展还需要得到国家相关法律部门的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在正确监督与管理体制下引导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向良性方向发展,降低各种投资发展所带来的风险。3.缺乏正确投资策略任何一种投资形式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往往会忽视巨大利润背后所需承担的投资风险,对于私募股基金投资更应该在科学合理投资策略下进行。目前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策略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投资理念缺乏创新性。私募股权基金过度重视投资收益而忽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在投资之初,缺少对风险的合理预测和评估,只看到眼前短期内可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并未考虑到投资企业的长远发展,这正是由于当前投资理念还比较落后未能适应现阶段投资行业发展水平;第二,投资缺少多元性与多样化。虽然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期间会存在一定的限制与制约,但从纵向上来看尚存在很大发展空间,现如今私募股权基金在投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单一性而缺少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自然让高新技术企业应该作为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主要目标,而通过调查显示由于高科技企业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并存在一定投资风险而未被私募股权基金所青睐,为追求稳定收益还只是注重对传统行业进行投资,没有发现初创型企业背后所隐藏的发展潜力。
三、应对私募股权投基金投资风险相关措施
1.优化风险管理结构,健全信息披露制度风险管理结构可以制约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降低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风险。在实际市场情况基础上优化风险治理结构和投资监管制度,这就需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才能对团队或者机构进行专业化管理,控制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高风险。对外而言,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私募股权信息披露制度要结合各方关系,将不同的信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信息披露制度全面与否,直接影响投资人和监督管理机构是否能得到准确的内部信息。在此基础上,私募投资股权风险管理效率以及管理质量可有效地得到提升。另外对于违法信息披露制度行为的处罚措施也应进行明确规定,通过出台相应实施细则,明确违反信息披露制度应要承担的相应法律后果和行政责任。2.加强对私募股权基金的立法与监管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少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与制约,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行业当前之所以存在较大投资风险正是因为我国在这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一般来讲,私募股权基金的立法存在三个模式,分别是《公司法》、《信托法》和基金单独立法。借鉴已有经验为私募股权基金运作监管形成的专门规范,例如日本《证券投资信托法》、美国《投资公司法》以及中国香港《单位信托与互惠基金守则》等。设立单独法律体系不仅可以节约在人力物力上所花费的时间,而且将大大缩短完善法律所需时间,从而早日规范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行业的发展。在法律的指导下加强对证券交易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于投资行业来讲良好的信用体系也势必不可少的,应重视构建信用体系,加强信用建设。对于私募股权基金首先应在团队内进行信用建设,对管理团队人员的个人品格、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3.完善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策略首先,在进行投资之前,要对被投资企业进行全方面评估预测,对产业机制、产品结构、经营理念、生产规模、竞争结构等方面都要有充分认识。一个企业的产品结构可以反映它在整个行业中不同产品盈利能力,在此基础上为投资者确立投资方向。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也应该对以上因素进行深刻分析如何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其次,私募股权基金在选择投资对象时要了解企业的资源能力,例如人力、物力、市场、技术、创新能力等。一个企业核心团队的管理能力对整个企业发展来讲至关重要,对于具有优秀管理团队的中小型企业,团队成员知识结构合理、社会经验丰富在未来也必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除此之外,私募股权基金对企业进行投资之后也应该积极参与并监督企业日常管理,建立一套体系完整的监察机制,促使被投资企业管理层加强管理。最后,分阶段投资较一次性投资相比具有更大优势,在无形当中促使投资者尽最大可能去降低投资风险。
四、结语
鉴于私募的股权基金投资现状,由于管理不当、相关法律的缺失以及没有科学投资策略的指导,导致这种投资方式仍存在着很大风险,若不加以管控,定会制约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对整个金融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私募投资业能够提高对私募股权基金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把握住私募股权基金所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各项职能作用,全方位管控私募的股权基金风险,促进私募投资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法律完善研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视角[J].法学杂志,2020,02(15):97~104.
[2]段慧欣.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商论,2020,01(02):50~51.
[3]付钢,谢依丽.股市波动加大我国私募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11(25):90~91+95.
[4]张晨明.私募基金发展中的风险控制策略[J].智库时代,2019,10(17):33~34.
[5]王翠翠.ZS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风险防控问题是研究[J].西北大学,2019,(30).
《私募股权基金投资风险管理方法》来源:《全国流通经济》,作者:石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