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论文

钢琴改编曲民族文化分析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7-17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在人类社会中,音乐传达了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思想和道德品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融合。音乐与人类社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精神风貌,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方向。钢琴艺术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方艺术文化,钢琴作品里国外文化元素较多。钢琴音乐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相交融,形成了不一样的钢琴音乐色彩。许多改编后的钢琴作品在吸收国外艺术精华后融入丰富的中国人文艺术精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钢琴语言,建立了全新的钢琴文化,促进了我国钢琴事业的创新发展[1]。分析钢琴改编曲目里的民族特色,不管是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还是对艺术作品文化的学习都是有必要的。

钢琴改编曲民族文化分析

  一、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点及其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一)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点

  我国改编后的钢琴曲主要有三个特点元素。第一是与时俱进。钢琴演奏一直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少音乐家就开始根据民族文化编写钢琴曲谱,如《云南民歌五首》《变奏曲》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革命奋斗的精神;《梅花三弄》《百鸟朝凤》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的真实情况。在改革开放前期又出现了像《彩云追月》这类有着鲜明的中国时代印记,能代表中国优秀钢琴作品的艺术成果。第二是具有民间小调和民歌的色彩。《云南民歌五首》就是由各地民俗音乐融合而成的钢琴音乐编曲。《梅花三弄》《百鸟朝凤》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民间乐器和古代歌曲所改编的曲子。我国音乐家们巧妙灵活地结合了民族特色,借鉴了民族音乐特点,让改编曲非常有创意。第三是通过不同文化交融碰撞,推动艺术形式创新。有些钢琴音乐家利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改编中国传统音乐,演绎出新的钢琴作品,如《蝶恋花》,利用滑音、颤音加上唢呐独奏技巧,呈现了不一样的美感。借助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演奏各种传统民间音乐,让我国传统文化内容与新的技术相融合,实现了我国文化艺术内容的迭代和形式重组,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钢琴技术,呈现了多样的钢琴风格,拓展了艺术空间,展现出我国钢琴艺术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技巧。

  (二)钢琴改编曲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钢琴独特的艺术结构带来了无与伦比的音乐意境,钢琴音乐的独特优雅不断通过指尖流出。独特的器具光泽、黑白相间的琴键、充满魔力的音色是钢琴一直受到音乐家追捧的主要原因。钢琴悦耳的声音不断流入听众的耳朵,这种声音转化为心灵的抚慰,让人们一直沉浸在这个美丽的音乐世界,不可忘记。我国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国钢琴改编音乐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钢琴优势,辅以多声道乐器,更好地表达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更真实地反映我国的音乐风格。将中国钢琴音乐的改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利用钢琴的立体结构艺术和现代音乐技术来满足当代的艺术审美心理,让新音乐和传统音乐一起发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传统音乐,创造出一种可以立足于国际的民族音乐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不断改变,民间音乐也随之不断消失。我们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的快节奏生活融合在一起,创建新的钢琴元素,运用新的钢琴技巧,寻求民族音乐的特色发展。在艺术交汇的时代,钢琴艺术和文艺事业都要思考现代美学,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被现代人接受。中国民间音乐古朴淡然的精神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沉重复杂的快节奏生活,中国钢琴改编曲可以用轻松的音乐气氛,传达中国精神,解放人的思想,重建人类的浪漫情怀,重塑现代美丽新生活。

  二、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风格

  (一)旋律

  为了保有民族旋律特有的简单、和平、轻盈和空灵的特色,中国钢琴改编音乐往往直接将完整的民谣旋律运用到钢琴曲改编中。改编后的钢琴曲有机地融合了民族因素和西方的钢琴技巧,变得新颖独特。例如,在著名的钢琴作曲家李英海的《日落鼓》中,原始曲调的旋律完整地保留,改编后的曲子弹奏出的声音线条呈现出柔和连贯的音乐美感和浓厚的民族风格,逻辑思维应力和情感表达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在旋律和声的处理中,李英海用五度乐律取代二部或四部和声,这种处理模式成为中国民族音乐音调运用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此外,中国钢琴改编曲也是中国民族音乐模式和音调应用的代表,中国很多著名的钢琴音乐家都善于创作具有民族旋律的钢琴曲。在王建中的经典代表作《百鸟朝凤》的曲子中,原唢呐的主题音调材料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有效保留,曲子的句型规则灵活生动,让创作的音乐形象更加活灵活现,极大地提高了钢琴作品的艺术内涵[2]。改编曲里旋律技巧灵活运用,注重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魅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变奏法,主要用于民歌改编的钢琴音乐中,其特点是保留原调的主题和结构,运用一些方法修改旋律,以丰富作品的质感。例如在改编曲《百鸟朝凤》中,钢琴演奏者想生动地表现杜鹃清脆的歌声,首先使用了八分音符变奏,然后又添加了二度的附加音符,将原来的八分音符变为十六分音符,让旋律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柔和。又如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里,首先通过改变节奏来改变音乐气氛,然后通过添入加花手法来改变声音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对比旋律,生动地反映了军民生产的热烈气氛和积极场景。二是重复的连词,也称为句子对,主要用于民族器乐的表演中,它的功能是丰富曲子旋律。例如在《百鸟朝凤》的后半部分,钢琴音乐家或在不同的音序重复相同的旋律,虽然曲调是一样的,但基于它出现在不同的音区,其音效也不完全相同;或在高音部分用十六分音符表达杜鹃的叫声,形成一唱一和的演奏气氛。又如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里,引言部分的主题曲调是单一的曲调音色,当音乐主题第二次出现时,钢琴乐手用八度的纵列和弦开始独奏,其整体就奔放地表现出陕北特有的高音调旋律特点。这种方法的应用在基本曲调对特征音调进行推导或插值的时候可以借鉴参考[3]。钢琴音乐家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传统的音乐技术,使音乐能够围绕核心音调E旋转而不断扩张,音乐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是基于E主调的,使得整体结构严谨而规则。

  (二)组体

  中国有着悠久辉煌的音乐文化,具有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模式系统,为中国钢琴音乐的改编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根据对中国钢琴改编音乐实例的分析,不难看出,许多作品并非盲目地坚持传统的创作方法,而是遵循灵活多变的技巧进行改编,作品虽然突出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导致旋律之间会有一些冲突,旋律上不稳定,但它已经取得了极好的民族音乐情感艺术体验。例如陈培勋先生改编的音乐作品《寄生草》加入了广东当地的民间小调,听起来非常活泼,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景和活力。基于旋律上的不稳定,中国钢琴改编音乐非常注重西方和谐创作技法的借鉴,这不仅让作品具有民族风格的特点,而且充满了新奇,形成了传统和谐的民族风格。如《第一新疆舞曲》,其音乐作品的构成有机地运用巧合变异,使西北边境的音乐听起来明亮而华丽。

  (三)音色

  中国民族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音效,使音乐诠释具有浓厚的民族魅力,呈现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怀。我们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民族乐器的音乐特性,来提升中国钢琴改编曲里的民族风格特色,这也是绝大多数音乐创作人常用的技术手段。如李英海《日落鼓》就是利用这种技术的成功范例。整个《日落鼓》分为十一个部分,其中引进、主题、八大节奏变化和结尾收声生动地模拟了如钹、琵琶、古筝等中国典型民族乐器发出的声音,声学效果充分吸收了中国声乐的清脆、朦胧,营造的清晰淡雅的场景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特征。由于这种特殊的音色处理,中国的钢琴改编曲具有强大的古典文化因素,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清新优美的自然音色景观,这种改编曲的音乐概念也符合中国人们长久以来对“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四)曲式

  我们常说的钢琴音乐曲式是指钢琴音乐的最基本表达形式,一般来说,可以理解为按照一定的逻辑组合,对由不同音乐元素构成的某些或相同、或不同的音乐曲谱进行的分类。曲式决定了整个钢琴改编曲风格的表现效果。早在古典时期,西方音乐就逐渐形成了严密的逻辑艺术结构,如奏鸣曲式、陀螺仪曲式等,这就要求钢琴作曲家要注重大局,在理性逻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模式布局和音乐主题开发的有机设计创作。但是,中国民族音乐并不坚持固定的音乐结构,而且段落组合非常自由灵活,它的布局和发展主要是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绪变化。中国的曲式可以粗略地概括为一阶段、两阶段和多阶段音色变化这三种结构形式。中国早期对钢琴改编曲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就是音乐结构不要单一,最好有两个以上的音色变化阶段。两阶段音色变化也称为二项式,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可比性结构特点,通常由两个重要的音段组成。三阶段音色变化由三个不同的音段和特殊的音乐结构整合形成。这种两个以上的音色变化使得中国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更加明显,并为观众呈现出不同的钢琴改编音乐感受。

  三、中国钢琴改编曲的发展建议

  综上所述,钢琴音乐制作的变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音乐需求和审美感受,丰富了中国的音乐史。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的钢琴音乐在创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现在中国钢琴改编曲的风格特点,笔者对中国钢琴改编曲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演奏手法借鉴

  多样的民族文化就像丰富的精神食粮,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自身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蕴含各种各样不同的音乐内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深深地印在中国人民的心里。钢琴在西方是镇静乐器的代表,它具有的西方风格和中国民族乐器风格是显著不同的,中西乐器表达的文化含义差异也很大。为了强调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在中国钢琴的改编曲布置中,我们需要将中国乐器和西方乐器灵活使用。事实上,中国的许多钢琴曲改编演奏都使用了一些民族乐器。我国乐曲家在改编钢琴曲谱的时候要熟悉这些民族乐器带来的艺术风格,欣赏它们特有的乐器音色,大胆地创造新的钢琴艺术,让使用民族乐器改编的音乐符合钢琴演奏,满足中国人的精神审美需求,让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走出国门,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钢琴艺术的创新。

  (二)多声语言汇合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更多地强调横向音乐节奏,其丰富的音乐旋律形式得到了世界音乐界的认可。在音乐的整体构成中,旋律可以视为音乐的主要结构,而音律和谐则是各个部分音乐组合的必然发展。只有音律和谐才能塑造具有多变风格的音乐,为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音律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钢琴作品的内容深度、艺术色彩和精神风格。在整个中国钢琴曲改编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一直强调既要展现传统音乐中旋律线条的美感,又要展现钢琴的多声乐。正确的和声和复调构成技术进一步丰富了旋律线,横向旋律线和纵向多声部的重叠组合让钢琴改编曲得到了彻底释放并向多音创作方向前进。

  (三)复调处理创新

  通过以上对钢琴音乐特点的分析,中国钢琴改编作曲家们引入了西方复调音乐技术,主要以单线条为主的方式去表达中国人自己的思想情感,给我国音乐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发展空间。在具体的应用中,中国钢琴改编曲将各种复调音乐技巧与中国传统的五音旋律模式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又在复调上反复加工,创作了具有多音调思维的钢琴音乐作品,展现了独特的中国民族音乐魅力,丰富了现代人们的艺术生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国钢琴改编音乐《梅花三弄》,其丰富而美丽的音乐结构生动地展现出梅花清新美丽的艺术形象。随着中国音乐文化不断创新融汇发展,人们更加需要具有民族审美趣味的钢琴改编音乐,毫无疑问,在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飞速变化的现代社会,古典民族艺术文化依旧会在未来蓬勃发展。总之,中国钢琴改编曲使用多种不同艺术元素来呈现民族艺术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音乐价值和创新价值。我们对钢琴改编曲中的人文思想进行思考是对钢琴音乐发展走向的展望期待。在中西艺术文化高度融合的今天,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改编音乐意义重大,希望音乐界继续关注和深入分析中国钢琴改编音乐中的民族风格,根据积累的音乐经验,提出更有效的钢琴音乐改编策略,以丰富我国的钢琴审美艺术。

  参考文献:

  [1]高琳.中国钢琴改编曲的美学特征[J].清华大学学报,2016(8):123-124.

  [2]滕明薇,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风格和演奏特色研究[J].黄河之声,2015(9):81.

  [3]李静.中西音乐美学元素的融合———以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2016(6):139-142.

  作者:邱涵子

  钢琴改编曲民族文化分析相关推荐钢琴改编曲民族音乐特征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