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6-23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舞蹈是身体语言与音乐旋律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作品中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舞蹈演出者是诠释作品的载体,演员的表现力直接影响着观众对于舞蹈作品的感悟。而高校在培养舞蹈演员表现力的同时,学生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自身的形象气质也能够不断地完善,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舞蹈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舞蹈教学中表现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然后讲述了现阶段影响高校舞蹈学生表现力的相关因素,最后就如何提升高校舞蹈学生表现力的相关策略予以研究。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表现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挖掘作品深层文化,丰富舞蹈作品内涵每一个舞蹈作品都包含了一定的文化精神,无论是中国舞还是他国舞种,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正因如此,才能给观众带来震撼和共鸣。高校中的很多学生在舞蹈启蒙阶段的想法都是塑造优美的形体、培养良好的气质,而进入高校选择继续学习舞蹈则是为了学习技艺,掌握一技之长。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就是要深挖舞蹈作品的文化内涵,不同阶段多作品的不同感悟都为学生打开重新认识舞蹈学科的大门,引领学生感受舞蹈学科不一样的魅力与精神力量,然后通过学生的肢体语言、情感渗透、音乐感受等表达出对作品的理解。[1]
(二)增强舞台表现力没有表现力的作品是没有情感和灵魂的,除了掌握舞蹈动作之外,表现力是舞者表达情感的必要因素,注入了良好的表现力,舞者就能借助动作与表情和观众之间来一场心灵上的对话,作品就具有生命力了。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能够让专业人士参透舞蹈作品更深层次的内容,而非专业人士也能在观赏时感受到舞蹈的主题和魅力,在舞者的演绎过程中一起感受情境中的情绪起伏,并透过舞蹈观察到更细致的艺术内涵。舞者自身也能在舞蹈表演中看到不同的文化、生活风俗、社会形态乃至世界观,将对世界和生活的感悟渗透在舞蹈作品中,以此增强舞蹈的表现力。
(三)丰富课堂效果舞蹈还是一门表达故事和情感的艺术,高校舞蹈教师除了需要教会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等,还需承担起作为学生“舞蹈世界”领路人的角色,培养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于未来从事舞蹈相关职业的热情,促使学生高效利用在校时间自主学习与训练。在培养学生表现力的同时,需要学生加强相关文化的了解,并掌握不同情感的表达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更容易了解各种舞蹈的表现形式,所展现出来的舞蹈也更加灵动。
二、现阶段影响高校舞蹈学生表现力的相关因素
(一)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高校舞蹈学生群体中每一位学生的天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一些学生可能舞蹈学习起步晚,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舞蹈表现力学习,但天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表演中更容易渗透情感,作品带给观众的感染力也更强。而有的学生,肢体协调性、柔韧性稍差,所以在同一个学习环境下需要付出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效果。这正是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以至于学习效果也各不一样。[2]
(二)外界因素除了学生本身之间存在差异性之外,外界因素也能够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首先是环境因素,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都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也不同,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校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情感、性格产生影响,而舞蹈是一门需要投入很多感情才能表现出艺术美的学科,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同一个作品时,由于从小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其感悟也会不同。[4]例如,有的学生从小就在一个音乐、舞蹈氛围很浓的家庭中成长,或是父母本身就是舞蹈表演工作者,那么这个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很可能优于同班其他学员。第二,舞蹈授课教师因素。高校中的每一位舞蹈教师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教学方法,自身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职业心理也各不相同,不同舞蹈老师教出来的学生,表现舞蹈时的风格也不相同。
三、如何提升高校舞蹈学生表现力的相关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化学生的舞蹈基本素养身体素质和舞蹈基本素养应该是高校舞蹈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所有老师强调的最多的话题,这方面的培养方法,一般都比较简单和枯燥,从而很多同学都忽视了其重要性。良好的身体素质是舞蹈练习的前提,学生的柔韧性、灵敏度对于舞蹈作品会产生直接影响,当学生自身没有落实提升身体素质这一内容时,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手段给学生一些硬性要求。首先,课前要引导学生做足够的热身练习,然后规定每一个拉伸动作组合的组次、时间,使学生能够将每一个联系环节都落实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的演绎能力和表现力将能看到明显的提高。第二,要培养学生的耐力和力量,很多舞蹈剧演出时间较长,如果学生的体力跟不上,下半场的演出将会不在状态,觉得非常吃力。而且,若学生的肌肉力度不够,观众的观感也会大打折扣。[2]对于舞蹈基本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舞蹈功底和音乐感知能力两个方面。众所周知,舞蹈功底对于舞蹈演出十分重要。在教学时,教师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舞蹈功底,而且不同类型的舞蹈,会用上各种不同的舞蹈基础组合。[3]另外,双人舞或是群舞表演中,还需要了解舞伴的舞蹈功底,才能更加默契地演出,确保舞蹈作品能够顺利完成。而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能够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舞蹈作品中的情感方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分析不同类型的作品,或是让同学们多看一看、写一写音乐评论。
(二)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潜能,提升学生对于不同情感的表现方法只有真正热爱舞蹈艺术,才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去探索和自主学习。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舞蹈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舞蹈基础训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于舞蹈艺术表现力的潜能,促使学生产生舞蹈表演的欲望和兴趣。如果不断给学生施以压力,仅仅依靠教师的严厉要求和标准,学生很难激情洋溢地投入舞蹈表演中。如若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以此激发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热爱之情,那势必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认识不同风格的舞蹈,并促使学生从心里认同表现力在舞蹈表达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思考音乐情感和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第二,舞蹈教师在辅导学生参加舞蹈表演时,要教会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舞蹈灵感,将细节做得更加到位一些。并通过提升理论知识了解各个动作的科学性,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舞蹈知识有什么特点。真正打动人心的舞蹈作品并不是加入了很多花哨或是复杂的动作,而是通过真切的表达舞者内心世界和作品的实际内涵,让舞蹈散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美与力量。在舞者感悟这种美与力量的过程中,还能在极大程度上激发自身的艺术潜能,提升舞蹈表现力。[4]在学生了解舞蹈作品的基本情感和意境之后,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表达各种舞蹈类型中不同的情感表达方法。舞蹈表达作品一般都会采取比平时生活中更加夸张的方式,所以只要深入分析就很容易掌握其中的情感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挖掘作品背后的情感,并及时总结、记录不同情感的最佳表现方式,同时考查学生对于情感表现的掌握情况。例如,在一个阶段的学习过后,教师可以随机播放几个音乐片段,让学生进行舞蹈即兴编创等。
(三)全面提升学生对于舞蹈表演内蕴的理解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对于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而引导学生理解舞蹈本身的内蕴也同样重要。只有学生将音乐韵律和舞蹈动作深刻联系在一起思考,并根据作品内蕴特点分析表演的内容,然后依据舞蹈技能和对于作品的艺术理解进行舞台表现,才能让舞蹈作品更具表现力和艺术张力。而这样的思考、练习过程,能够丰富学生对艺术审美和艺术价值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这种结合了音乐韵律、舞蹈技能、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自身理解能力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舞者在表现舞蹈时将自身生活经历结合在一起,因为每一位学生的人生感悟都是不同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如果全部按照老师的硬性要求,而不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教出来的学生将都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例如,在学习某地域的舞蹈作品时,可以倡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所了解的这个地域的相关文化,然后剖析所学舞蹈作品的特点,注重引发学生的想象,将对于这个地域的印象融入舞蹈作品中。[2]例如,在学习大家都熟悉的舞蹈作品《雀之灵》时,要了解到这是一个傣族舞作品,在表现时,舞者的举手投足和神韵之间不仅要模拟孔雀跳跃旋转、展翅飞翔以及迎风而立的姿态,还要将自己“化身”为孔雀,呈现出灵与肉的交融。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表演,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在舞台上演绎一只优雅高贵的孔雀。只有内心对作品内蕴有了足够的积累,融入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独到见解和想象力,在表演时深入作品意境,才能发挥出最佳舞台表现效果。
四、结论
总之,高校舞蹈教师在实际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不断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改善,在不断地探索中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理念,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进而运用到舞蹈表演中。
参考文献:
[1]秦滨.关于大学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思考——以“民族舞蹈”为例[J].智库时代,2019(17):191-191.
[2]林友.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台表现力分析及培养策略[J].艺术科技,2017,30(11):412-412.
[3]闫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重点及其对策[J].戏剧之家,2019(22):181-181.
[4]李辉.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解析[J].读与写(教师),2019(8):0270-0271.
《高校舞蹈教学表现力的培养》来源:《戏剧之家》,作者:欧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