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论文

乡村振兴下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6-04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提是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乡村的全面振兴,坚持城乡的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按部就班。建立健全农村的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强化农业创新人培养机制,激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工作队伍[1-2]。而要实现乡村振兴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在于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要实施这一战略,前提是拥有一支思想先进、态度端正、技术达标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并且这支队伍的人数要满足于社会的需求,满足于农业中各领域的需求。然而当前中国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在持续向城镇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农村人力资源目前面临着老龄化以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现在的农村工作人员整体水平无法满足发展乡村的各项要求,社会迫切需要专业度更高、整体素质更高的人才队伍进行乡村振兴工作的建设[3-5]。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

乡村振兴下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

  1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新型农业人才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2017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并提出具体的时间表和“七条道路”,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到底怎么走,七条道路分别指明: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推进和强化新型农业人才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基础[7-8]。打造新型农村人才队伍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优质的新型人才队伍可以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农业的成功转型,提升农业产业的社会地位[9-10]。

  1.2实施乡村农业振兴需要新型农业人才的支撑

  在“七条道路”中,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需要对乡村与城镇的差别有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对城乡结合各个环节都要熟悉的专业型人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需要对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有一定研究并且可以用之于实践当中的专业型人才[11-1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需要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对如何改革供给侧结构有一定的研究的专业型人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需要在环保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并且对可持续发展农业有一定研究的专业型人才。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需要对中国传统农耕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并且对现代化农耕技术有一定研究的专业型人才。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需要对乡村社会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对当地的社会关系与法制建设都有一定研究的专业型人才。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需要对农业农村都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对发展当地脱贫产业有一定研究的专业型人才[13-14]。实施乡村振兴道路,不论哪一条必经之路,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新型农业人才支撑。优质的新型农业人才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各项条件,拥有丰富全面的知识文化层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拥有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能力。如果不能打造出一支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在基层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城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贫富差异更加明显。

  2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2.1新型农业人才不足且农村人才整体专业技术水平较低

  新型农业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支撑[15]。长期以来,高素质综合人才在第二三产业中普遍存在,而在国家重中之重的第一产业农业中却成为了一个短板的存在。新型农业人才的稀缺是制约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因素。实施乡村振兴必经之路涵盖了农村、农业、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文化等各个领域,目前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中,涉及多领域的新型农业人才极度稀缺[17]。要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他们的知识面需要涉及到每一个领域,并且需要精熟其中几个领域。然而当前国内新型农业人才队伍整体的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少。因此,乡村要振兴,既需要专业的农业科学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又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需要专注于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综合性较强的人才。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调查数据,2018年末全国农村应用人才人数接近2000万人,然而这2000万人中不足5%的人才到乡村就业[18-19]。这意味着实现乡村振兴计划中需要的新型农业人才严重不足,且间接导致了服务农村建设的人才出现年龄断层的情况。农业型人才在农村的年龄断层已经达到了5~20年的年龄差,当前服务于中国农村建设的人员存在基础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整体年龄偏大的现象,完全无法满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是针对新时代环境提出的战略要求,现有的农村人才已然呈现出无力的状态。因此要针对建设新农村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性知识并且能够起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人才,充分发挥现代化人才在推进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

  2.2新型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力度不足

  新型农业人才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引进、培养。新型农业人才是农业产业振兴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加快新型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是重中之重。当前服务于农村建设的人才中,多数掌握的是传统的农业知识,依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经验,对于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手段缺乏及时的学习、深入的了解。而导致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对于新型农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不足、外流现象严重。农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对于新型农业人才的吸引力远比不上一二线城市,而且新型农村人才建设资金供给不足,导致当地对于引进新兴农业人才的力度不足,从而引起农村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的缺失。同等条件下,新型农业人才更愿意选择留在基础设施条件更好的城市中。当地政府对于服务农村建设的人才培养力度不足[21],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不全面甚至缺失。较多服务于农村建设的人才引进之后,直接上岗并进行教条式工作,没有再接受过或是很少有机会再去接受管理、服务、科技、文化、政治等专业技能培训。如何解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人才的引进是当前政府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22]。一些农村工作人员因为无法接受现有的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在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向一线城市涌进。这一问题不仅在相关专业人才上体现,在普通农村人力资源上也有相似的问题,当地农村居民(多为男性年轻人)多数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家务农的都是老人或是知识文化程度较低的妇女。

  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对策

  3.1农业高校要建立新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

  农业高校肩负着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重任。农业高校应对贫困地区农民子女进行思想疏导,引导他们选择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学习,同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扶持与帮助,例如减免学费、提供生活补助等。农业高校应当围绕着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战略的要求,针对所在区域特色产业、环境、气候、市场甚至于全国市场进行研究,将新时代农业产业化特色与当地产业结合,改变学校传统单一专业科目教学的设置,对学生进行全面完整的教学,以实际生产为基础,结合学生所思所学,切实提高农科学子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农科学子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实际进行相关农业生产,不再停留在理论层次,同时也能培养出一批适应于当地农村、农业发展的专业型农科人才。农业高校要从实际实践出发,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结合通过实验、实践、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不再是空有理论知识而毫无实际作用的“人才”。同时学校也要为学生提供在农村基层工作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一定的乡村环境,适应乡村的工作环境,了解乡村的人文知识,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为将来服务乡村建设工作做好铺垫。农业高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相关农业企业中实习的机会,通过实习了解企业的模式,思考如何将企业与农业、农村结合,以企业带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通过不断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经验、有技术、有理论的综合性新型农业人才。

  3.2健全新型农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建设

  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之所以会选择留在城市,无非是城市条件比农村环境条件优越,工资福利等方面都比乡村建设从业者好[20]。为了加大新型农业人才引进,地方政府应该提出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为所有投身于乡村建设的新型农业人才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针对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出台符合当地乡村情况的政策,吸引新型农业人才到当地创业就业。在引进人才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避免从事相关农村建设的人才因为缺少相关专业培训而导致作用无法最大化的发挥[21-22]。在人才的培养上,不仅是针对刚引进的人才,还要针对在原岗位上工作一定年份的人员,强化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定期邀请专业性较强的人才亲临指导,不定期的进行外出学习培训,不断拓宽每一位农村建设人才的知识面,提升整体新型农业人才的素质。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是打造新型农业人才的基础,打造一支优秀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在农村建设方面将会是一大助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3.3校企联合,产学研合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学校可以经常聘请一些成功企业家到学校做讲座,加大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事迹宣传力度,并组织师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师生对校企联合培养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热情。同时,企业能及时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最新动态及最新应用技巧,让企业人员走进课堂,与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把理论知识的应用案例分享给学生,不但能加深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定期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学习交流,这有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他们的创业教育能力[23]。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能够了解企业的最新技术运用情况及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最新热点、难点,使他们在上课时能更好地把握侧重点,对于改善他们的教学方式也大有裨益。只有师生参与积极性提高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4讨论

  4.1乡村振兴归根到底是农业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农村快速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而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是农业产业振兴发展,只有农业产业振兴发展,农民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增加收入,实现“造血脱贫”,才能真正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大量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参与生产经营增加收入,才能实现持续脱贫致富,如果农业产业没有发展,一旦没有救济补贴就会返贫。因此,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归根到底是农业产业的振兴和发展。

  4.2农业产业振兴需要大批新型农业人才

  农业产业振兴发展涉及到农作物种植、农业动物养殖及其产品加工、销售等多个不同专业领域,需要大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业人才。这要求从事农业产业生产经营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产业产品生产技术,还要了解、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和产品市场供求状况,善于从事农业产业开发和生产经营。尤其是农业生产地域性强,农业产业开发、生产经营类型繁多,新型农业人才需求多种多样。

  4.3农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农科高校是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场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批敢于担当、勇于创业的农业技术人才[24]。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农科高校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1)农科高校不培养农业人才。有些农科高校为了追求所谓的“办学效益”,进行大规模“专业结构调整”,把培养农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统统“调整”掉,取而代之是“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一些所谓热门专业,农科高校名不副实[25]。(2)农科高校培养人才不愿从事农业工作,不少农科高校毕业生宁可在城市待业也不愿去农村从事涉农业工作。(3)农科高校培养的人才与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不相适应[26]。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根据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人才需要,是农科高校值得深思解决的重要课题。

  《乡村振兴下的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来源:《农学学报》,作者:黄建颉 罗兴录 单位:广西大学农学院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