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4-10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教育和健康是个体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形式,现有大多数研究已经证实了两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但鲜有文献研究教育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利用Log?it方法研究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同时用结构方程模型全面检验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老人,健康水平更高。教育对健康的正向影响,在非农业户口群体中表现较大(相较于农业户口)。文章考虑到老年人中的失能老人群体,发现较高的教育水平降低了老年人的失能概率,初中教育以上的老人群体失能概率明显低于小学教育及以下的老年人。研究发现教育通过心理状态对老年人健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在我国老龄化的背景下,应重视教育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注重健康干预政策的实施与使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关键词】教育 健康 老年人 失能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严峻的社会问题,截至2018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有2.49亿,占总人口的17.9%。根据预测,预计在2050年左右,中国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的34.9%。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各项生理机能弱化,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健康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改变也影响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易出现抑郁、悲观等情绪。然而,随着现代养老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模式不再适应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年轻人忙于事业无暇顾及老人,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年人是社会的一种宝贵财富,老年人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值得年轻人学习。
由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到2030年完善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国家高度重视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加大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制定实施老年人人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力推实现全民健康。
二、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教育和健康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从教育与健康的实证研究进行梳理。教育与健康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早已被证实(Goldman,2011)[1]。侧重于建立因果关系的实证证据显示结果好坏参半。文章关注的是研究教育对晚年健康结果的影响,但也有很多文献研究了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健康教育)对年轻人、妇女等群体的健康的影响。
一些研究提供了支持性的证据,证明教育对日后生活中各种健康的结果的因果影响,包括死亡率、自评健康、健康行为。LIeras Muney(2005)[2]利用美国1915年至1939年义务教育法的变化作为工具,发现教育对死亡率有因果影响。她发现,多上一年学,1925年出生的人的预期寿命会增加1.7年。Van Kippersluis(2011)[3]等将荷兰的义务教育法作为工具变量,发现教育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影响死亡率。据估计,额外一年的学校教育可以将89岁之前的死亡概率降低近3个百分点,而基线是50%。Etile和Jones(2011)[4]发现了战后法国教育扩张导致吸烟减少的证据。然而,Clark和Royer(2013)[5]利用英国两个义务教育法律的变化,发现这个变化会对教育程度和工资收入产生影响,但是对成人死亡率与健康不产生影响。同样,Braakmann(2011)[6]发现没有影响教育的各种卫生措施和健康行为,如吸烟或没有节制的饮食。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文献主要围绕教育是否对健康有影响,教育是如何影响健康的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毛毅、冯根福(2011)[7]发现受教育程度对健康状况总体上有正相关影响,受教育程度通过中介和调节影响两方面共同作用于健康状况。程令国等(2014)[8]使用老年人数据,发现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存活率。赵红军(2016)[9]等研究了不同教育程度对18~70岁人口健康程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初等教育对居民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高等教育对健康却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对于教育是怎样对健康产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相关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假说。比如,程令国等在他们的研究中对教育作用于健康的方式进行了归纳,并提炼了两种假说,第一种是“预算约束放松假说”,第二种是“效率提升假说”[8]。第一种假说指出,接受过更多的教育往往代表着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这由客观角度扩大了对健康投资的预算约束。第二种假说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生产效率效应,另一部分是分配效率效应。前者指出在同等健康因素的作用之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健康产出(Grossman,1972)[10]。分配效率效应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健康问题有更充分的认识,所以相对而言通常会对自身的健康做出更为科学的投资。例如,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更加意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能够积极锻炼身体。叶晓梅等(2017)[11]从预算约束放松理论出发,并且联系效率提升假说、认知丰富假说,全面研究了教育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教育对老年人健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理论与假设
基于前人研究,关于教育与健康关系的主要理论有社会因果论、资源替代论、资源强化论。社会因果论指社会经济地位如教育、职业、收入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导致工作环境、收入、获得的医疗机会等不同。资源替代论指对于那些社会资源少的群体(农民、女性等),会更加依靠教育的影响,教育对他们的作用会更大。资源强化认为那些社会资源丰富的人群(比如说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可以从教育中得到更多,更能反映出教育对健康的作用。以上分析说明教育是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些理论已经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得到实证数据支持。所以文章假设: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髙,其健康状况越好。
对于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机制分析。教育通过影响社会经济地位、健康行为、心理状态从而影响人的健康状况。首先,教育通过影响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获得稳定、环境优越、收入较高的工作机会较大,当健康受到威胁时,更容易获得治疗和保护。其次,教育通过影响人们的健康行为来影响人们的健康。例如,接受了较高程度教育的人可能更倾向于健身,身体超重、烟不离手、嗜酒的概率更低一些。最后,教育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影响人的健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社会交往能力较强,有利于拓展、维持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可以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较多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保持较好的精神健康状况。综上分析,文章假设如下:教育通过社会经济地位、心理状态、健康行为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基准回归不同受教育程度,小学以下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教育对影响健康的差异性分析:Healthi=α0+α1Ei+γXi+uiHealthi代表个体的自评健康,Ei代表个体的受教育程度,Xi代表其他控制变量,ui代表随机扰动项。
(二)教育对老年人失能状态的影响以ADL失能和IADL失能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方程,以老年人口特点为自变量,在逐步加入受教育程度、城乡、性别等变量时,看模型的稳定性,Logit模型分析教育对老年人失能状况的影响。ADLi=α0+α1Ei+α2Ci+εiIADLi=α0'+α3Ei+α4Ci+εiADLi、IADLi代表老年人失能状况,Ei表示教育水平,Ci表示控制变量。
(三)教育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
在分析教育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因为它既能单独处理一组自变量,也能对若干组自变量进行同时处理,以探索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所具有的关联。在分析教育对老年人口健康产生的作用时,笔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一是社会经济情况,其二是心理特点,其三是健康行为。由于这三个角度能够通过若干个指标来加以评价,所以,我们可利用特定的结构方程来研究不同角度和其指标间的关联。在此,笔者基于预算约束放松假说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效率提升假说与认知丰富假说,针对教育对老年人口健康的作用方式这个问题,构建的结构方程为:Hi=a0+β1Ei+β2Mi+εiHi=a1+β3Ei+εiMi=a2+β4Ei+εiHi表示老年人健康状况,Ei表示教育水平,Mi表示中介变量,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心理健康和健康行为。
五、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文章的数据来源是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Longitudinal Study,CHARLS),CHARLS调查对象是45岁以上中老年人及家庭,是用于中老年人口、老龄化等研究的微观数据库,CHARLS于2011年开展全国基线调查,范围涵盖150个县级单位,450个村级单位,大概10000个家庭,将近17000人。这些样本每两年追踪一次。在分析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及其影响渠道时,文章使用了CHARLS2015年最新数据,筛选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匹配2013、2011年的样本共5944个。
(二)变量选取1.被解释变量文章使用的被解释变量是健康水平,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界定为自评健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自评健康是根据问卷中的问题:“您觉得您现在的健康状况怎么样?”,回答有“很好”、“好”“一般”和“不好”。设置虚拟变量,本研究把自评“极好”“很好”、“好”、“一般”归为一类,称为自评健康“健康”(编码为0),把自评健康“不好”“很不好”归为一类,称为自评健康“不健康”(编码为1)。
CHARLS采用Katz指数量表调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设置6项典型的日常活动:穿衣、吃饭、洗澡、上下床、如厕、排便控制,每一项活动对应四个选项:一是“没有困难,二是“有困难但仍可以完成”,三是“有困难,需要帮助”、四是“不能完成”。在本文中,笔者将前两个选项合在一起,表示能够独自完成,并且也将后两个选项合在一起,表示不能独立完成。如果有1项及以上需要帮助,即为失能。CHARLS也对老年人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实施调研。在此笔者设置了五个项目,分别是吃药、理财、买东西、做家务以及理财,针对每个项目设定了四个选项,选项及合并方法同ADL,如果有1项及以上需要帮助,即为失能。
2.解释变量受教育程度是根据受访者对“您现在获得的最高教育水平是什么(不包括成人教育)?”回答有“文盲”、“未读完小学”“私塾毕业”“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中专毕业”“大专毕业”“本科毕业”“硕士毕业”“博士毕业”。将“文盲”、“未读完小学”“私塾”归为小学教育水平以下,同时设置小学教育水平、初中及以上教育水平,将被调查者划分为三个人群,以反映他们的受教育程度。
六、教育对健康水平的影响
(一)教育对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以自评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基准Logit回归结果显示,以小学教育水平以下样本为对照组,小学与对照组相比,系数为正,但P值为0.449,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群体健康自评不存在显著差异。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上群体,回归系数为负,且P值为0.000,说明在1%水平下,初中以上的人群比小学以下的人群更健康的可能性要高24%,这表明教育水平对老年人的健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其他控制变量,年龄、户口对于健康自评具有显著影响,年龄每增加1岁,自评健康概率高2%,因健康自评为主观题,推测其原因为年龄越大对自身健康水平评价越乐观。相较于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群体的健康可能性要高22%。本节中的分析证明,教育对老年人的健康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二)教育水平越高,IADL失能水平越低以ADL失能为因变量,进行逐步Logit回归结果显示,逐步将各控制变量加入方程,教育水平系数始终为负,说明模型具有稳态性。以小学以下为对照组,小学、初中以上系数为负,说明教育水平越高,ADL失能水平越低,健康水平越高,但该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七、结论与政策含义
以往的研究较多关注教育与自评健康间的关联,而没有充分重视教育和身心健康间的关联。这项研究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和养老金追踪调查的数据来检验老年人教育与身心健康间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方式。通过本研究笔者发现,以教育水平为衡量指标,教育水平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项研究证实,教育对健康有重大影响,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其他健康状况,教育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失能率。在影响机制上,教育通过心理状态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产生了显着的积极影响。教育可以对社会经济地位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根据这项研究的结果,面对老龄化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应重视教育对健康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健康干预政策。
参考文献:
[1]Goldman D.,Smith J.The Increasing Value of Education to Health[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1(10):1728-1737.
[2]Lleras-Muney 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Adult Mor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Review of EconomicStudies,2005(1):189-221.
[3]毛毅,冯根福.教育对健康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3):87-93.
[4程令国,张晔等.教育如何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来自中国老年人的证据[J].经济学,2015(1):305-325.
《教育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来源:《西北人口》,作者:张宝顺,于林月,陈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