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论文

杯花舞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20-03-23所属栏目:文史论文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林惠祥先生定义的“人类学”。他说:“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学科”:包含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映等的原始状况之研究。林惠祥先生进一步谈及了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认为可分为4科: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人体学)、史前学(史前考古学)、民族志。在我们对民俗舞蹈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研究中,所取人类学的视角必然是“文化”的而非纯“体质”的。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杯花舞不仅仅只关注于杯花舞本身,而是由此延展出深层的文化内涵。杯花舞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祈福消灾作用的民间舞蹈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杯花舞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民族文化是中国梦的魂和根,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因此,我们应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不同时期杯花舞的文化焦点进行阐释,一方面更接近探讨其本质,另一方面将有力于探究杯花舞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杯花舞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兴宁客家杯花舞形成与发展的渊源

  (一)地域渊源

  民俗舞蹈为民俗文化的一分支,而民俗文化又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某一地域的先民在适应并掌握生活环境的派生物。因此,地域渊源是民俗舞蹈得以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兴宁市属广东省梅州市,古代属龙川县地。东晋置兴宁县,以境内宁江而得名。此后这里逐渐发展成粤、闽、赣交界处的地区性商贸中心,曾有“小南京”之称,也是客家先民的聚居地。他们在贫困落后的龙川县通过自身的努力及辛勤劳作,创造并发展客家先民的农耕文化,由此应运而生的梅州客家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杯花舞。

  (二)文化渊源

  客家的文化历史是汉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可以视为汉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一个缩影”,客家先民自安定以来在梅州地区已有了悠久的历史。《杯花舞》是客家先民们在历史迁徙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以独特的客家历史为积淀,具有中原、道教、土著等相结合的文化特征,在多元的文化因素中不断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民俗舞蹈形式。如《杯花舞》中的磨杯、转杯、打杯等动作,以及杯子打击发出清脆的响声都是多元文化冲击融合产生的动作。《杯花舞》的舞姿动态都与中原地区的汉族舞蹈相吻合,而通常所用的客家山歌音乐则是具有显著的客家民俗舞蹈风格。杯花舞在历史发展变化中,以富有浓郁的本土文化气息、健康活泼的民俗舞蹈形式,广泛流传于梅州客家民众的生活之中,受到他们的喜爱。

  二、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杯花舞的历史文化焦点

  “文化焦点”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者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的研究》一书中曾引述赫斯科维兹的话说,“文化焦点”指的是“每一种文化在它所涉及的某方面比其他方面表现出结构上的更大的复杂性和变动性的倾向……文化焦点所涉及的方面往往可用来标志整个文化的特征。”从舞蹈类别的宏观视角来看,民俗舞可作为初民社会的“文化焦点”,是因为民俗舞浓缩了初民社会的文化特征,对当时社会主流舞蹈形态发生过实质性的影响。以舞蹈类别的微观角度来看,客家杯花舞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焦点”将能表征每一时期杯花舞的特性。

  (一)作为产生期文化焦点的“祭祀性杯花舞”

  客家杯花舞是客家先民在劳动生活中不断演化而来的,其中包含先民对于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社会文化的诉求。在客家先民心中极度需要神灵和上苍的眷顾,给予自己一块能够安身立命之地。明清时期至建国的初期,虽然在明末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却也在清朝的建立之中灰飞烟灭,此时期战乱连连,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不断侵略中国,人民生活处于极度不稳定的状态。客家先民们为了躲避战事,举家迁徙到南方,在多次迁徙和重建家园的劳动中,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性格。而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下道家盛行,客家先民希望以此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祈求神佛的庇佑和安稳的生活环境,从而产生了“祭祀性杯花舞”。“祭祀性杯花舞”在明清时期的演出形式是道士的表演与五句板说唱同步进行,演出过程始终是在一张草席的范围内进行,据说是因为道教中,佛祖只管土行,老子分管金、木、水、火四行,老子没有土行无立足之地,寸步难行,就请求佛祖让出一席之地配合着用竹板打击节奏进行伴舞。到了清代末年,这种表演方式发生一定的变化,由清末道士朱官祥创造性地利用兴宁县产的白色瓷质“伯公杯”替代竹板进行击杯伴舞,节奏型较为之前更为丰富,伴奏敲击声也更加悦耳。以“伯公杯”为道具,来表达客家先民对于天地神明的敬仰之情。

  (二)作为创新期文化焦点的“娱乐性杯花舞”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方式,它的形成受自然和社会两种因素的影响……是由人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和对社会观念的反应构成的。”具有其自身特色的民间舞作品,都是在顺应当是自然环境和历史潮流而生,所蕴含的瑰丽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具有启发式意义。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文艺思潮开始兴盛,杯花舞在此时迎来了艺术发展的良好时期,出现了颇多传承杯花舞的作品。尽管这一时期的作品思想内容的不断升华、表演技艺的不断创新提高,但整体的文化导向还是趋于娱乐性质,杯花舞更加普及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杯花声声》。《杯花声声》作品的外在形式是展现其内容的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形式手段来塑造形象,“缘物寄情”的道具杯子充当着独特的角色。《杯花声声》利用抒情性舞蹈来表现阿妹采茶的生活化情节性主题,用间接表现法将道具杯子塑造成茶具,当姑娘们拿着杯子手舞足蹈,热烈击打杯花时,表现出了她们勤劳的身影与藏不住的丰收喜悦之情。

  (三)作为成型期文化焦点的“舞台性杯花舞”

  在国家大力推崇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逐渐进入到了民众的视野当中。此项目旨在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杯花舞作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备受广东省各院校的重视。由此在这一时期所创作品已属成熟期,文化焦点不再聚焦于产生发展初期的祭祀性、娱乐性,更趋向于“舞台化”。在原生形态的基础之上,创新地把握杯花舞的整体基调。作为成型期文化焦点的“舞台性杯花舞”,所能体现其代表作品有《请茶歌》,由华南师范大学舞蹈系王虹教授及2018届硕士研究生曾瑶编创。将杯花舞的文化底蕴依托于客家茶文化,围绕“茶”元素来创作的杯花舞作品,将客家山歌《请茶歌》选为音乐并以此命名。以伯公杯的敲击声与请茶歌融合与一体,将采茶动作结合杯花舞基本动作,请茶的舞蹈元素贯通整个作品始终,传达出客家女的亲切热情与质朴勤劳。非遗视况下的杯花舞将继续由此“文化焦点”再深入传承。

  三、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杯花舞对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

  (一)杯花舞对社会文化的包容和谐

  杯花舞与客家先民之间尽管是处于一对相互关系之中,但在客家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存在大迁徙时期,从中原辗转迁徙至梅州这片丘陵盆地上繁衍生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披荆斩棘,与当地土著居民不断相融中逐渐开辟客家的新天地。由此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结构之中,生活方式、意识形态、语言习惯、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会逐渐形成特定的文化理解维度。杯花舞是在客家人迁徙过程中涌现出来,在这极度缺乏稳定的时期,杯花舞所承载着的民俗文化,能够促进社会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渗透,更能使民众感到安稳祥和之感,从而激发社会文化的和谐度,产生社会文化包容的现象。当地民众亲身体会融入进当地的杯花舞的文化氛围中时,才能深刻感悟其舞蹈所带来的文化魅力,由此杯花舞对社会文化产生了促进和谐包容的积极效果。

  (二)杯花舞对社会文化的民族认同

  随着时代的更迭,如今的“杯花舞”逐步演变为蕴涵美好意蕴的节庆广场舞蹈,在“广东省艺术节”“梅州市大型化妆游行表演”等盛大民俗活动中都能捕捉到杯花舞的身影,已成为梅州客家独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在社会文化中也在不断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进而使得民俗舞蹈扩散到了民众的生活当中。民众对于杯花舞的喜爱其初衷可能是由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和审美功能,但杯花舞以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能够使民众感受到民族认同感。因此,在其后杯花舞的传承创新中,应在加以积极引导最终在社会文化中充分发挥民族认同的作用。

  四、结语

  以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杯花舞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作用,能够发现社会文化的包容感、民族感均能得以有效提升。因此,以杯花舞作为梅州客家民俗舞蹈的研究重点,对于提高社会文化效力提供有效途径。今后在我国民俗舞蹈的发展进程之中,民俗舞蹈的文化特质也需深入挖掘和重视,进而为社会文化的相互渗透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人文的风姿流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

  [2]张茜.客家民俗舞蹈的仪式性特征分析[J].艺术科技,2018,04.

  [3]尚冉.从非遗视角看广东兴宁杯花舞的保护与传承[J].肇庆学院学报,2018,01.

  《杯花舞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来源:《黄河之声》,作者:田园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