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12-31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在校本化“学思练”课堂模式下,根据学情,确定方法,进行语文作业改革新尝试:一、形式创新多样,讲求不拘一格。二、内容保证实效,激发学习兴趣。三、批改及时到位,评价追求多元。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个性因素,分层实施;其次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乐学愿望和情绪,兴趣盎然地“我要做作业”;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其积极求知、勇于探索。
[关键词]“学思练” 作业改革 探索
一、形式创新多样,讲求不拘一格
根据实际需要,语文作业可分为课前预习提纲、课中反馈训练、课后巩固作业等,各有要求。抛却传统的保守观念,布置作业的形式也要求多样化,不拘一格。我以为,作业设计切忌随意,杜绝生搬硬套,要好好动一番脑筋,体现出作业布置的价值:一是贴近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二是激发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对学生训练有方,要有一定的思维训练含量。
布置作业的创造性极强,不必拘于陈规陋习。我曾借助于“学思练·导学案”,精心设计过许多实践性的作业, 增 强 动 手 能 力, 让 学 生 爱 学 乐做,有积极的自觉性,收效喜人。如: 1. 续 写、 扩 写 或 改 写。2. 办 手 抄 报。 3. 片段仿写。4. 画示意图。5. 排演课本剧。6. 做摘抄卡。7. 观察体验。8. 搞社会调查。9. 网上博客跟帖。10. 故事(文章)叙述。
二、内容保证实效,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材要求和整体计划以及学情实际的安排,精心设计编制。不断创新作业内容,启发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规律,重点在于促进学生乐做、爱做语文作业,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其热爱语文学科的情感。
(一)改革作业内容,保持新颖性 1. 内容改写或小创作。如以写促读,激活思维,促进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提升其遣词造句的能力,更强调了思维训练和情怀润泽。即使是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创作欲望。他们写的可能状况百出,就在点评和修改中,学生进一步把语文知识转化成了能力。 2. 日记习惯重培养。只要写出自己生活中有意义、有意思的事件、人物等,字数 300 字左右,书写认真工整,内容真实可信,表达文从字顺。有话则长,循序渐进。 3. 布置朗读录音作业。语文学科需要朗读,口头作业较之笔头作业更受学生欢迎,可以通过小视频来验收效果,引导其关注朗读的语气、节奏、情感变化,不断揣摩与完善,在学生积极的训练中,学生不断琢磨朗读技巧,增强了语感。这些尝试,化训练为无痕,化有形为无形的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二)分层布置训练,保证实效性作业布置也要因材施教,可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有选择地布置。我们“学思练·导学案”的练习题都是分层设计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选做,分类批改。对于“学困生”,不能要求过高或求全责备,首先要鼓励他们克服惰性,敢于动笔,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作业布置不能贪多求全,有侧重、有梯度,训练适切、题量适宜、难度适中,且根据学情布置适量的差异作业,能在最大限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完了、做对了、做好了”才算真正完成了作业,达到了训练巩固、学会应用的目的。
三、批改及时到位,评价追求多元
课前预习体验、课堂自主探讨、课后巩固训练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讲究“练”的实效性,最好在当堂完成,杜绝网查或抄袭,这就更需要对语文作业的“导学案”做大胆的摸索与探索。
1. 作业积分制。教师作业批改要有记录,按不同类型进行“积分制”考核,随时记录学生错误的名称、题号、错误比率等相关数据。要有专门的“错题集”,对学生反复出现的错字、语病、拼音等记录在案。努力做到:及时讲评、有错必纠、自主订正,二次批改,精益求精。
2. 作业评选制。可设立专项或综合评选。评价标准可以围绕作业的美观性、正确率、层次化,注意梯度、数量和质量等各项要求。不定期评选出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激励先进,带动其他。
3. 作业免写制。对于已达到一定水准的语文作业,可以阶段性奖励,尝试发放“免写牌”,从心理和荣誉上双重给予肯定,激发并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教师在编制“学思练·导学案”上的作业时,必须精选习题,分层要求,限时训练,促发思维,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及时加以矫正解决。
对“学思练”课堂模式的探索仍需进一步深入,对语文作业的改革也永远在路上,低负高效是永远的追求。首先要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个性因素,分层实施;其次要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乐学愿望和情绪,兴趣盎然地 “我要做作业”;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其积极求知、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永康 . 语文教育学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 张中原 , 徐林祥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 [M]. 江苏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学思练”课堂模式下语文作业改革的尝试与探索》来源:《华夏教师》,作者:赵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