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12-21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以核心素养的观点看,当前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在教与学的主体关系、课程教材的使用、师 生 间 的情感交流等方面均面临诸多困境。应采取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实施教材二次开发、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等方法与策略,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中学数学;教学困境;情感交流
一、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几个困境
(一)教师与学生主体间的对立与冲突后现代课程观的代表人物多尔认为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3]。但实际上,在“轰 轰 烈 烈 搞 素 质 教 育,扎 扎 实 实 搞 应 试 教育”的潜规则之下,师生之间的地位依然无法平等,数学教学实践中难以改变教师作为知识灌输者,学生作为接收容器的局面。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讲学生听是效率最高最省事的知识 灌 输 方 式,为 此,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不能动摇,学生只能听从不能质疑,这是以牺牲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代价,扼杀其独立探索精神,学生逐渐形成喜欢呆读死记不爱思考的习惯,对于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不求甚解,在解题时易犯生搬硬套 的 毛 病,失 去 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熟练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可能形成自己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思想。从学生层面来看,即便到了号称人人平等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师道尊严影响依然 巨 大,对 于 教 师一贯怀有敬畏之心和崇拜心理,尤其是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抽 象 枯 燥 乏 味 的 学 科,对 思 维、运 算、推理、演绎能力要求较高,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暂时的困难而产生挫败感、焦虑感,对 学 习 兴 趣 和 自信心是不小的打击,因而教师作为拥有知识的指导者会自觉不自觉地被学生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自我矮 化”心 理。结 果,学生以放弃自主性和灵活性为代价换取对教师知识权威的绝对服从,窒息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师对教材(教参)的迷信与盲从在目前数学课堂实践,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如同 “奴仆”与“主人”。教学内容囿于教材与教参,一切唯教材马首是瞻,教学围绕着“教 参”转,70%的 教师离开教参不能教书[4]。教材与教参上怎么说,备课阶段就怎么准备,讲课时就生搬 硬 套,有 些 教 师习惯于按部就班以教参为样板进行教学,从头讲到尾,讲授分析时机械而教条缺少变化,教师成了“活着的教参”,无视学情的差异,只会机械地转述教参的内容,而很少做到活学活用,去思 考 这 样 做 存 在什么不足,哪 些 地 方 还 有 探 讨 的 余 地 和 改 进 的 空间?一般来说,教材(包括教参)其编制理念出发点是面向大众群体,并没有预设的具体服务对象,但是教师面对的却是活生生的个人,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特殊化、个性化的过程,但 是 对 教 参 的 过度依赖造就不少老师的思维惰性,由于缺乏深入的独立思考和二次加工,没有形成自我的理解与认同意识,自我放弃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权利,自 然也就失去了个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超越的机会,彻底沦为教材的附庸。这种不合理的使用教材和教参,使教材与教师之间相互牵制,这样 一 来,被 奉 若 神明的教材 故 步 自 封,束 手 束 脚 的 教 师 只 会 照 本 宣科,惘然无措的学生唯命是从,学习兴致不高,课堂上昏昏欲睡,能动性也得不到有效激发,甚 至 会 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 教 学策略
(一)确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摒弃过时的学生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唯有观念上的根本改变,才会有态度上、行动上的实质性转变。教师应把学生看作自身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拥有无限可能的创造潜力的独立个体,他们不是消极的知识“容器”,不是缺乏 力 量 任人摆布、只能被动接受“外来”知识灌装的 客 体;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为了自己 的 兴 趣 爱 好,主动去 建 构 知 识、寻 求 意 义,而“教 师 是 学 习 的 组 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公式、定理的讲解和示例是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数学素养、言语风格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而学生 的 学 习 态 度、效果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工作激情,学生的反馈是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方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辩证统一 的 整 体,教 中 学,学 中 教,充 分 体 现 平等、民主的核心素养要求,凸现“教学相长”的 深 层次发展意蕴。因此,在课堂 教 学 上,教 师 与 学 生 是平等关系,不管是在角色层面还是在行为层面。学生需要的不是“权威”,而是教师的“威信”,没有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的“威信”,就如同没有号召力的将领“虽令不行”,做不到“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无法营造出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也 是 不 能 创 建 出真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因此,教师应该放下权威,走下讲台,走出知识权威的神圣光环,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潜能的开发者、活力的调节者,与学生交朋友,充当他们的学习顾 问,成 为 平 等 中的首席。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促进二次开发教师介于学生和教材之间,是联结与沟通二者的桥梁与媒介,唯有在充分理解教材的意义指向和学生的实质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发掘教材的育人功能,实现教材的内部转化,实现立足差异、弹性教学,满足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为此,教师的任务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式的教教材而是在融合数学核心素养意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用教材,把教材变成学材,这 就 需 要 重 新 厘定教师与教材的关系,以数学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引教学目标、过程以及评价,并重新加以组织和建构,赋予教材以新的使命,教材的功能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数学学科课程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育人载体,教师应该成为数学教材开发和使用的专家,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利用教材再次开发,将数学核心素养理念在课堂上贯彻和实施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核心素养的理念为指导,实施教材二次开发,努 力 把 教 师 的 教材转化为学生的学材。首先要使学 生 理 解 基 于 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程标准内涵与意义,以及所确定的核心要素内容和知识方法过程。心 理 学 家 皮 亚 杰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活动及活动内化成为可逆的运算活动(内心活动),他借助逻辑和数学中的运算概念,用以表明儿童的思维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组织的,儿童能够通过经验看出他在某一时期的智力发展所必需而他又能够吸取的东西[6]。
(三)构建情感交融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情感认知以核心素养的理念观照传统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对学生情感培养的忽视,对师生情感交流的漠视。作为现代文明社会里的一分子,学生渴望获得平等对待和受到尊重和赞赏,希望教师既是学业上的“良师”,也是生活上的“益友”。师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交流以外,还应该有情感的交融。而情感水平的高低短期内足以影响学生学习 积 极 性的激发,长期来看甚至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的情感联系上;是师生个性魅力的生 动 展 现,是 师 生 相 互 关 爱 的 结 果[8]195。因此,从教师层面来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离不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情感渗透。从 心理学的角度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特殊的情感建立 与 交 流 的 过 程。心 理 学 上 的“无 声 移 情 效应”揭示了学生对某学科学习的好恶往往与其对任课教师的情感倾向密切相关,不和 谐、紧 张 甚 至 对立的师生关系,只会让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失去学习兴趣,避之唯恐不及。情感认知与数学学习效果存在线性相关,具有导向功能和起着强化作用,正向或负向强化有效的补充作用,为此《数 学 课 程标准》把“情感与态度”列为四大教学目标之一。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鼓励错误的尝试;其次是信任学生,信任 学 生 自 身 的 价值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勇气和信心,降低交流成本,缩短师生距离;再次是理解学生,理 解 学 生 与 教 师的差异,允许多种多样的思维和行 为,鼓 励 创 新 进取,填补师生交流的心理鸿沟[9]。
三、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提出,为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师的课堂实践过程、教材的组织编写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与方向,为教师认清并革除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陈弊,改进数学教学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指导,树立了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人的目标,让教 师 不 再 为 了 教学成绩置生命于不顾,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拯救出来。在教学中突出“优化的思想”,凸显教学的生命气息,实现“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的跨越,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分析与批判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的质的深化与升华。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 ·教法,2015(9).
[2]朱立明.基于深化课程改革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6(5).
《核心素养视阈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困境与纾解》来源:《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何勇刚,张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