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12-16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摘要 水稻"三控"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增收节支效果明显。本文结合实践,对“三控"技术的优势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技术要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简单的总结,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三控"技术;优势;要点;注意事项
1水稻“三控”技术实施的优势
水稻的“三控”技术应用后,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促使农户增产增收。根据多年的实践,水稻“三控”技术实施后均可促进水稻增产,增幅约10%;提高了水稻植株的抗逆性,大大降低了倒伏的几率,表现出明显的高产稳产性。二是降低农药、肥料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在水稻生产中应用“三控”技术后,可以降低肥料的用量,一般可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0%左右),节约氮肥用量的20%左右,整体来说氨肥利用率相对提高30%,大幅度降低了肥料产生的面源污染,且田间主要病虫害(如稻飞虱、纹枯病等)发生程度降低30%~50%,药剂防治的次数减少1-3次。三是技术简单容易操作,有广泛的适应性。该技术适应范围广泛,在不同地点(土壤及气候条件有差异)、不同栽植时间、不同水稻品种、不同栽植方式下,只要按照该技术的操作过程实施,都可以获得稳定的节本增产效果,在各推广地受到农户的欢迎。
2水稻“三控”技术要点
一是控制复肥的施用总量。在氮肥总量的控制上,要结合水稻的目标产量以及未施肥的空白对照区的产量综合考虑。具体方法:将未施肥的空白对照区作为基础(可在试验中获得,也可结合经验调查估计获得),水稻产量每增加100 kg则要增施氮肥5 kg左右,结合选择的水稻品种、当地的土壤肥力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目标产量。二是分阶段对氨肥的施用情况进行调控。在综合各种因素确定水稻生产中所需要的氮肥总量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对各阶段的施氮量进行调控,实施"氨肥后移"技术,降低分藥肥的施用量,防止水稻植株出现过多的无效分葉,确保田间的穗数充足,在此基础上主攻大穗。一般播种前的基肥占比为40%,移栽后14 d左右施20%作为分羹肥,幼穗刚开始分化时施人30%,进入抽穗期后施入10%。具体的用量可在追肥前结合水稻植株叶片的生长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三是控制磷肥以及钾肥的施用量。以未施肥的空白对照区作为基础,水稻的产量每增加100 kg,则纯磷的用量增加2-3kg、纯钾肥的用量增加4-5kg:如果未施肥的空白对照区产量资料缺乏,则磷肥及钾肥的施用量可按照氨肥:磷肥:钾肥=1.0:0.2~0.4:0.8~1.0的比例确定,其中将全部的磷肥作为底肥,钾肥在分藥、穗刚分化时分别施入1/2%。
3注意事项
水稻“三控”技术适合推广的区域主要在我国的南方稻区。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一些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或者田间栽植密度不符合要求,可以在插秧后的5-7d增施尿素45-75 kg/hmn'。如果前茬作物是绿肥、蔬菜等,则该技术应用时要适当减少施肥量,有的早季稻草实施还田的地块,晚季水稻生产中应用此技术时可以适当降低钾肥的施入量。三是注意其他配套技术的应用。栽植密度要合理,确保田间基本苗数充足。不同的品种基本苗数有所差异,常规水稻一般基本苗数为90万株/hm,杂交水稻一般基本苗数为45万株/hm左右。适时进行控苗,当田间茎藥数达到目标穗数的80%左右时开始适度晒田,以降低田间无效分藥的数量。“三控”技术实施后,田间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减轻,施药量及施药次数可以适当减少。其他的配套技术与当地常规技术一致。
4参考文献
[1]谢伟东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1(1):125-126.
[2]方文江,林国斌,林龙鹏,等优质杂交水稻广8优2168的特征特性及配套“三控”栽培技术J1现代农业科技,2016(2):34.
《水稻野三控冶技术的优势及要点》来源:《现代农业科技》,作者:陈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