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社科论文

可食用景观在种植社区中的应用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12-14所属栏目:社科论文

  

  摘 要:在对国内外可食用景观的成果研究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以我国社区生态环境现状为出发点,探寻可食用景观在种植社区中的具体运用方式以及发展策略。通过在社区中推广可食用景观,一方面可以改善城市社区所面对的环境问题,缓解资源浪费的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城市居民的生活压力,提供一个舒缓身心的休憩场所,促进社区居民的自然教育和相互交流。

  关键词:可食用景观;种植社区;都市农业;生态可持续性

可食用景观在种植社区中的应用

  1 种植社区的发展研究

  1.1 国内研究我国在近几年才开始对种植社区有较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且逐渐演变成一门融合环境、建筑、生物、科技等多个类型的复合型学科,包括生态学、土壤学、农作物耕种、景观设计、雨污水回收利用、食物垃圾分类处理等各方面内容。在实践方面的探索也具有显著的成果:北大教授俞孔坚于 2004 年在沈阳建筑大学通过景观学与都市农业结合的方式设计出“水稻景观”式的校园农业;清华大学博士后石嫣,于 2009 年在北京凤凰岭脚下开设了“小毛驴”农场,用于社区农业实践。

  1.2 国外研究国外早在 19 世纪末就开始了对于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探索和研究。1898 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希望能够将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他的这一理论被认为是生态社区的萌芽,标志着人类开始研究人与自然怎样才能够更好地“和谐共生”。20 世纪 20 年代,巴洛斯和波尔克等人提出了“人类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把生态学的思想运用于人类居住区的研究,“生态社区”的思想开始形成。1967 年美国规划师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首次在城市设计中引入生态学理论,重点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研究的提出也为之后的生态社区建立奠定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更多的学者和民众开始对生态环境给予重视,种植社区的思想也随之快速发展。

  1.3 种植社区的定义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理论并且结合当今社区发展的趋势,对于种植社区的构想如下:它是一处由农作物、人、建筑互相交融共生的城市生态型居住空间,具有农业、生态、休憩、交往、娱乐等功能,是一种将乡村生活情趣融入现代居住环境的新型城市居住区模式。种植社区可以通过资源回收、减少能源消耗等方式促进生态循环。在社区中进行种植活动,可以实现城市居民对农耕生活体验的渴望,并且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种植社区能够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创造更具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自给自足的居住模式减轻了住区对外来农产品的依赖,形成节约型的经济模式,对于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实现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可食用景观的发展研究

  2.1 可食用景观的相关理论发展目前,对于可食用景观的理解和定义,国内外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从狭义理解,可食用景观是指对居民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蔬果进行栽植、养护所形成的景观,是以农业生产和景观设计为基础的一种景观表现形式;从广义而言,可食用景观不仅仅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可食用性的蔬果创造出的景观空间表达方式,更深层次的作用是通过这种景观呈现模式,满足人们对于亲近自然、美感表达、生活情趣的诉求,创造出生态和经济共存的景观发展模式。

  2.2 中国发展可食用景观的时代背景

  2.2.1 粮食供给力缺失,城市环境建设需求提升的需要。中国的粮食资源短缺问题非常严峻。中国人均土地资源仅是世界平均土地资源的 1/3,人均水资源仅是世界平均水资源的 1/4。鉴于这样的现状,中国应该探求新的生态发展模式,适当减少成本高、维护工作繁杂、损耗率大的景观,转而研究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为人们的健康生活提供多样性的选择。

  2.2.2 居民对于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21 世纪以来,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大面积的土壤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食品安全问题引起广大居民的关注和重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蔬菜瓜果、肉类的安全卫生问题极为注重,因此促使了居民想要从居住区周边土地里直接种植、收获食物的想法。

  2.2.3 城镇化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近几十年,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耕地转化为城市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自发或者被迫地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失去与乡村间的联系。这部分居民对乡村生活有浓厚的情节,希望在城市里也能回归从前的田园生活。另一方面,城市居民也希望在喧嚣日常中寻得一方土地,远离人群,倾听自然,感受四季。

  3 可食用景观的运用

  可食用景观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剩余食物资源利用率,减少居民的生态足迹,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提高生活品质,塑造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

  3.1 可食用景观的价值

  3.1.1 景观价值。可食用景观不仅仅是单一的农业生产种植活动,而是通过对农作物的外形、颜色、气味的研究,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设计,形成都市中独特的田野景观,既具有生产功能,也具有美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作用。

  3.1.2 生态价值。农作物对于局部生态能量循环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种植区域,昆虫和鸟类都能够进行一系列的种子传播和授粉活动,从而形成局部的小型生态链。这样有助于增加局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还能够对其区域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

  3.2 可食用景观的种类选择可食用景观在选择上具有丰富性和可替换性,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蔬果植物都能够进行种植和应用。

  3.2.1 粮食作物类。粮食类作物是居民的基本食物来源,比如小麦、棉花、油菜花等农作物。种植这些作物一般需要较为开阔的场地,大片的农作物具有十分良好的景观效果。在种类选择上,要尽量选用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土壤类型的本土粮食种类,这样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成活率,体现当地的农耕文化特点。

  3.2.2 蔬菜类。蔬菜类农作物可以形成独特的景观。莲花白、生菜、小葱等绿叶蔬菜可以放置在可移动种植箱中栽培;黄瓜、西红柿、辣椒等小型蔬菜可以采用盆栽的方式,放置在社区空地或者阳台上,既节约空间,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氛围,还能为居民提供日常食品来源。

  4 可食用景观在种植社区中的运用策略

  可食用景观在种植社区中的运用应该以农作物种植、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精神生活改善为基础,重点探讨社区的空间整合模式、生态环境改善方式、可持续发展策略三大关键问题。

  4.1 可食用景观在种植社区中的空间整合策略种植社区中的建筑空间形态和居民生活模式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实施的平台。通过对社区中建筑物围合形成的空间、景观绿化场地、活动休憩空地的有效利用,将可食用景观和社区空间进行合理整合。

  4.1.1 场地资源整合。根据可持续开发原则,结合种植要求,对可食用景观的实施条件进行前期调研和初步分析。调研内容包括:场地微气候资料、土壤状况、水域面积、植物种类、微生物生长状况等数据。另外,要注意场地的生产废水循环利用,做到污水零排放。

  4.1.2 种植空间整合。现阶段中国的居住建筑布局比较紧凑,想要有大片的农田和土地进行可食用景观的种植是不太可行的。所以说,需要对社区中的景观空间进行合理设计。另外也可以尝试一些新的种植技术和方式,比如说:将种植的地方从地面移向墙面和屋顶,这样能够在不占用大面积土地的情况下,实现可食用景观的种植。也能够有效地改善局部微气候。

  4.2 可食用景观在种植社区中的种植策略研究相关的种植技术和种植知识,结合社区自身的现实状况和条件,以低能耗为标准,选择适宜的种植品种。另外,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对场地内的土壤、水体、植被进行适当开发和良好维护,形成社区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

  5 相关案例分析

  5.1 英国陶德莫登小镇:可以吃的城市风景在英国的陶德莫登小镇,被政府限制的空地上全都被种上了蔬菜、水果和药草,包括铁道沿线、河流两岸,甚至警察局和公墓,城镇沿路都有可以吃的农作物,营造出了“可食用风景”。种植场地附近居住的大部分居民是因为土地被侵占,搬迁到这里的农民。他们自身就有一种对土地的依恋之情。房前的空地上种满了油菜花、蒜苗等农作物,临河的农田上面种有白菜、莴笋、辣椒等农作物。小镇居民自发将场地上的农田和空地进行统一规划,通过自己种植农作物的方式,重新拥有逝去的田园生活。另外,农田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活动教育基地,通过增加与大自然的交流机会,促进小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开阔眼界。另外,在采摘农作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

  5.2 绿色凹宅整个住宅场地占地 24m2 ,一半是具有有机农场的开敞性活动空间,另一部分是私密性的住宅空间。通过这样的规划设计,为农作物、建筑、人三者打造出合适各自生长的空间。住宅外部的微型农场能够为居民提供足够的蔬果,并且每一种农作物都能在模块化的培养箱中自由生长。另外,为了确保住宅内部有足够的能源供给,整个住宅的屋顶都铺满了光伏板吸收太阳能;雨水和日常生活用水则是通过收集管道存储起来,经过一系列的消毒、过滤措施,形成二次生活用水。

  参考文献:

  [1]宋岩奇.刍议国内外生态社区研究进展及其特征、意义[J]. 现代城市研究, 2010(12):50- 57.

  [2]周传斌,戴欣,王如松,等.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1,3116:4749- 4759.

  《可食用景观在种植社区中的应用》来源:《现代园艺》,作者:雷璧伊。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