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例谈中年级 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11-19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近几年,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逐渐增强,“用说明文的方式教说明文”的观念已成为共识。但在教学实践中仍会出现种种困惑,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文艺性说明文,如果作为一般平实性说明文来教学,会造成理性有余而审美不足,失去文章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如果作为一般性散文来教学,又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失去了文章的知识力和思维力。那么,对于这种兼具实用与审美特质的“跨界”的文章样式,如何更加精准地定位体裁,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从而“得其要领”,读出文章“真味”呢?本文尝试以《雾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一课为例,探究中年级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中年级 文艺性说明文

  一、提取信息,形成解释,实现“说明文”的知识价值

  《雾凇》向读者介绍了雾凇形成过程和形态的相关知识,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获得雾凇的相关知识,主要方法是提取文本中的最为关键、最具说明力的知识信息,形成理解并作出解释。教学中,可针对这一学习目标,设计一个问题链作为教学的支架开展学习:问题 1:这是一篇说明性文章,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雾凇的?问题 2: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介绍了雾凇的形成过程。如果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雾凇的形成,你认为应该是哪一句呢?问题 3:学习说明文,提取关键信息是非常重要的方法,那么你认为关于雾凇的形成,这句话中包含哪些关键信息呢?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可以很快概括出课文的一、三两个自然段描写了雾凇美丽的形态,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并从中提取“雾凇,俗称树挂,是寒冷季节里,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这一关键句,接着进一步提取“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三个关键信息。随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阐释自己对这三个关键词语的理解,形成了对雾凇这一自然现象的解释。

  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提取信息、形成解释的能力是阅读难点,需要教师细致设计,步步引导。通过逻辑清晰、层层深入的问题链,帮助学生经历一次 “由面到点”的阅读过程,先后提炼出最为关键的段落、句子和词语,快速了解雾凇形成现象的科学知识,并习得了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说明要点、获取科学知识的阅读方法。

  二、涵泳词句,深度品悟,达成“文艺性”的审美体验

  王荣生教授认为:“实用文阅读是为了获取文章的意思,阅读是理解,就像我们读报纸、读信、读百科知识、读学术著作那样。”“文学阅读着眼于作品的艺术性,阅读是鉴赏,重点放在言语的品味和感悟。”[1] 那么,作为兼具实用与审美特性的《雾凇》一课,阅读时既需要获取信息,理解内容,更应该走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品味细致优美的语言,体会雾凇的形成过程及奇特壮观的美景。

  对词句的深入品味是中年级学生阅读时的难点。在品读具体描写雾凇形成的重点句段时,笔者设计这样的问题来驱动学习:默读第二自然段的第 2~ 8 句话,想一想:哪些词语具体体现了“严寒季节”?哪些词语具体体现了“雾气多”?哪些词语具体体现了雾凇的“凝结过程”?把关键的词语圈画出来,并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这里,笔者采用了“由点到群”的阅读方法,即选取与说明要点相关的词句,着力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涵泳品析。

  三、比较融合,迁移会文,尝试“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的知行转化

  学生对母语的认识基础是感性而零散的,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认知表层,进入高阶思维型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将前面提取的关键词句群划分成类,“由群到类”,运用比较阅读的策略,引领学生进入深刻感悟阶段。

  笔者先将两类词语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

  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弥漫着阵阵雾气(雾气)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灯光、树影模糊了镀上了白银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慢慢地 轻轻地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首先,这两组词语所表示的意思基本相同,可是在语言表达上却有区别。通过提示,明确左边方框里的词语被称为科学语言,右边方框里的词句被称为文学语言。其次,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种语言放在《雾凇》这样一篇文章中去用呢?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 1:雾凇是自然现象,用科学语言,显得专业又简洁,雾凇又特别的美,用文学语言,比较生动优美。生 2:用科学语言让雾凇的形成有了科学依据,这样就能让人更加相信了,然后再用文学语言,把雾凇写得美美的,吸引游客去观赏。生 3:这篇文章在概括写的时候用了科学语言,在具体写的时候用了文学语言,既让我们增长科学知识,又让我们感受到雾凇的奇特美丽。

  在关键词语类型化的基础上,“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这两个术语的引入让学生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为学生的比较阅读与深入思考提供了支架。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有了必要的概念作为媒介,学生进入积极深入的思考交流状态,并清楚地说出了不同类型语言的表达效果。在此基础上迁移练笔,提供包含“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词句,帮助学生强化认知,内化所学,从而尝试着将语文本体性知识的“知”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行”。

  《例谈中年级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策略》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刘 春。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