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10-15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近年来,新课程的实施虽然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却下降了。究其原因,教师过分注重浮华、虚化的教学形式,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理解却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比较肤浅,未能充分凸显课文教学的价值,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无法提高。为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把握课文主旨的基础上,利用“读”,带领学生感悟课文的艺术之美。同时,利用课文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地亲近课文、走入课文、体验情感、发掘内涵,从而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文内容 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感悟语言艺术之美
南宋朱熹说过:“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读”是品味一篇作品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情感态度的重要渠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引导学生深入课文的关键环节,也是亲近课文的重要方式。只有让学生慢慢地读、品、嚼,才能让学生将文章读得更加透彻、明白。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文,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有思考地读,体会与感悟作品中的感情和韵味。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朗读是一个充满魔法的过程,每一次认真的朗读,都能让学生有不同的感悟。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刺激学生的情感。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中的语言长短错落、整散兼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充分体现了春的从容不迫,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禁让人想到一幅有山、有水、有太阳的风景图,在这样的风景中,人们感到惬意、舒适。那么,在这幅风景图中,还会有什么呢?由此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春天到来了,树木是什么样子的?小草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在脑海中继续为图画添上了一笔又一笔。这样,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就变成了作画、联想的过程,每继续读一句,就能为图画再添一笔。可见,朗读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想象、感悟语言美的过程。朗读,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并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
二、寻找课文关键点,细细咀嚼精妙之处
一篇作品往往是由字、词、句、段、情等共同组成的,每一个要素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雕琢的。为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文,善于捕捉课文中值得深入探讨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探索作品背后未知的世界,感受作品的精妙之处和精华所在。
1 .寻找关键的字词,感受语言魅力字词是构成一篇文学作品的关键要素,立足于课文教学,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整篇文章的基础上,积极探寻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感知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也是语文课堂的本真教学。例如,在教学《散步》一课内容时,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描述“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作者用一个“熬” 字,一方面,表达了母亲经历了严冬的折磨,虽然备受煎熬,但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另一方面,表达了“我”为母亲能够熬过严冬而感到无限的欢喜。再细细地品味,就会发现“熬”字的运用,除了表现母亲“熬”的同时,也表现了 “我”的备受煎熬,此处将儿子对母亲那份深切的担忧和深深的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样,由关键字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挖掘课文中更深层次的意义。
2.寻找情感点,体验作者隐含的情感意蕴
情感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基调。每篇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只有富有情感,才能让作品更加意蕴深厚,让人印象深刻并回味无穷。同一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被作者赋予了不同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文,引导学生细细阅读、慢慢品味,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出隐藏在文字深处的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篇课文通过对父亲三次背影形象细腻的刻画,表达了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的同情、感激、理解、忏悔及思念之情,看似平淡的语言文字,却将浓厚的父子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找到情感点,引导学生深入细读,必然能引发学生心灵与文章的碰撞,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进行情感体验的最佳途径。为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文中的 “冷”字进行研读,包括父子关系之冷、乱世之冷、家境惨淡之冷等,接着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暖”,包括离别之际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前后“冷”“暖”的对比,学生从中读出了父爱的坚毅和执着、生活的艰难和辛酸,读出了文字间浓浓的父子之情。学生能透过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意蕴。教师要立足于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通过文字比较、推敲语言,使学生真正看见其中丰富的内涵。
3.寻找留白处,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留白艺术是我国艺术作品创作中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其主要目的是使整幅作品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而文学中的留白艺术,往往能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目的,适当的留白,能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想象,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这些留白处往往也是最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点。例如,在《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处,鲁迅先生并没有交代孔乙己的结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大约” 和“的确”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语,但却充分地揭示了孔乙己最后的悲惨结局。作者最后一直没有见到孔乙己, “大约”表示只能根据种种迹象去推测,而“的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先生此处的“惜墨”,实际上是将自己的情感以及对社会的不满隐藏在这留白处。为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随文练笔:你认为孔乙己死了没有?请展开想象,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有时文章中的留白,往往都是作者刻意而为之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积极思考、联想,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意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立足课文,以课文内容为载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感受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凸显语文教材中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并将语文知识学习与学生能力拓展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人文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真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丹萍.立足文本 体会情感——以《故都的秋》为例论以文本为出发点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9).
[2]项影.立足文本,关注阅读,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J].中国校外教育,2016(34).
立足课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相关推荐初语课堂中读写互进教学模式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