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10-15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 课堂教学制约因素众多,教材文本和学生生本是最重要的构成因子。教师需要掌握教情和学情,找到教与学的契合点,以优化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度。对教学整体节奏的把握、对教学环节的展开整合、对课堂训练进行适时的升级,可以有效地实现课堂和谐,顺利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多元观照 同频共振
1.教学调查,创设教与学的和谐氛围
教学调查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只有掌握多种教学设计需要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比对,才能展开教学设计行动。教学调查包括教情调查和学情调查两个部分,进行教情调查时,教师要对教材展开深度解析、对教辅手段进行评估、对教学生成展开多重预设,以提升课堂教学的适合度。进行学情调查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对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进行科学判断,也可以深入学生之中,征询学生学习诉求,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重要参数。课堂学习气氛热烈、教学程序顺畅、课堂互动高效,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共性追求。教师对教学环节展开全面考量,对教学生成有调整准备,对教学气氛有启动措施,能够合理地运用教学中的积极因素,自然可以形成正面的激发动力。
案例一: 《泉城》 教学展开时,教师先让去过济南的学生讲述观泉经历。学生兴趣盎然,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有的学生说,济南泉水特别清澈,一眼能够看到底。在阳光下,泉池里碧波荡漾,银光闪闪,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舒爽、惬意。也有的学生说,济南泉水是甜的,那种甜味真的无法言表。喝到口中,早已甜到心里。学生交流进入良性轨道,教师趁机利用多媒体给出一组济南泉水图片,学生讲述得更加细致。为了让学生提升讲述能力,教师发动学生阅读文本,找出其中的比喻句,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一些例句: “好像银花盛开。”“好像明珠散落。”“好像一串串珍珠。”“如同三堆白雪。”为了激发学生的讲述兴趣,教师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济南的泉水,学生都显得很兴奋,介绍语言更为生动了。
2.设计优化,提升教与学的互动品质
语文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新课程改革之后,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大多会遵循教学模式展开环节安排,这势必要走入新的惯性思维之中。全新教学模式需要参考,但不可一味照搬。教无定法,教学模式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定法”,多次复制式运用,势必形成新的教学桎梏,优化教学环节势在必行。教学环节有内在规律,这是必须遵守的。在具体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情和学情实际,对教学环节展开多重整合优化,凸显教学重点,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教与学是课堂教学最需要关注的制约因素,达成教与学的高度和谐一直是我们的不懈追求,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提升课堂和谐指数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二: 《一路花香》 是一则寓言故事,课堂教学展开后,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全文,并发动学生展开质疑活动。学生经过讨论,最终提出一些问题:课文题目为什么叫“一路花香”呢?这花香是如何来的呢?是谁浇灌了这些鲜花呢?这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问题展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有的学生说,课文题目是 《一路花香》,是一位挑水工亲手种出了一路鲜花,给读者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当然还有那只破桶,正是因为有了它才有了滋润鲜花的水分。这个故事讲的道理是每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会有自己的价值,任何人都不应该有骄傲的资本。也有的学生说,挑水工是种花人,破桶是护花者,这一路花香,给大自然带来了美丽,也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信念。不管处于什么位置,不论做什么样的工作,都可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训练创新,塑造教与学的优秀品牌
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要创新意识,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和学习心理实际展开预设,可以大幅度提升训练效率。教师要注意搜集多种信息资源,精选训练内容,而不是随意照搬现成的题库内容,因为学生学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针对本班级学生学习基础实际展开定向性设计,这样才能提升适合度。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学生的训练形式展开优化,训练形式包括训练题型和训练方式两个方面。创新训练题型,提升训练题目的趣味性、直观性,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训练投放和执行形式要更新,多增加一些实践性内容,发动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思活动,或者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展开实地观察、信息搜集、社会调查等,都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案例三:课堂训练设计不拘一格,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有创新意识。如学习 《说勤奋》 时,教师设计一组课堂训练任务:①背诵课文第一段,同桌展开竞赛,看谁记得快记得更准确。②问答:你勤奋吗?说说你是如何勤奋学习的。③收集几条有关勤奋成才的名言,讲述身边的勤奋故事。学生拿到训练内容后,很快展开互动学习。教师展开巡视,并与学生交流相关信息。训练成果展示,学生表现良好。
教师为学生设计背诵、问答和讲故事等训练内容,具有创新性,无论什么群体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训练之中,并在具体参与展示过程中获得历练。教师深入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一起展开交流讨论,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多元观照实现语文教与学的和谐》来源:《基础教育研究》,作者:刘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