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08-24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 作为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重要地位。这门课程对大学生的气质提升,人格健全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担当着培养“仁医”的重任。然而现在一些地方医学院校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紧张、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普遍存在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低下、教材内容落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重复单一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授课实践,查找在医学院校中开设这门课程的共性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地方医学院校; 大学语文; 教学
一、概述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一重要论断在当前的医疗卫生行业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有关医德的缺失、医患关系紧张的新闻层出不穷,这说明整个社会要求医疗行业的从业者应更加重视服务质量和具有人文情怀。大学语文作为一门提供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是医学院校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方医学院校受制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压力、师资不足等问题的影响,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开授并不重视; 地方医学院校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是我国医疗服务一线的工作者,如何有效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二、地方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语文课程几经沉浮,从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 “大一国文”到 50 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苏联教育模式而取消,再到 1978 年在教育家匡亚明、徐中玉、苏步青等倡导下,“大学语文”复开; 时至今日就一般综合类大学而言,仍然没有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纳入到正常教育体系中,而在医学院校中这种情况则更为突出,据笔者观察,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 一) 学科定位不明确,重视程度普遍较低从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词》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古今中外的医学教育都将救死扶伤和人道主义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仁心仁术”作为共同追求的的灵魂。按笔者看来,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应与综合类高校的类似课程有所区别,因为对医学院校而言,培养具有精湛技术医护人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在这门课程中突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彰显人文精神。医学院校相对于综合类大学而言,从学科上来说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对于教学和课程的要求也相对严格和细致; 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往往内涵庞杂,虽蕴含有大量文学、历史、哲学等内容,但又缺乏这些学科的学理深度,这就导致这门课程的学科定位并不是特别的标准和明确,导致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较低,所以这门课程往往都只针对部分专业相对于偏“文”一点的学院开设,如中医、护理等,而且还只针对于大一新生,课时量和学分较少。
( 二) 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师资严重不足对医学院校可供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而言,其陈旧的内容,与医学不甚相关的学科背景也成为困扰日常教学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养课,在医学院校的存在应更加重视对人心理健康和日常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 一个好的大学语文课本可以打通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界限,现在的语文教材种类虽多,但基本上来说还是走不出文学作品赏析的路子,对于医学人文相关的内容涵盖较少,缺乏医学特色。同时,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往往是文学、历史等专业的科班出身,对于本专业的研究有一定的造诣,虽然进入了医学院校,但缺乏对系统医学知识的了解,知识储备不足,在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学科交叉上后劲不足。
( 三) 授课形式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对于普通大学而言,大学语文的定位是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而作为相对专业的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则应该更加注重结合医德理论和医患交流实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固定其思维方式。目前,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课还采取了普通专业课的授课形式与方法,单一化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实的心理需求,这种上课方式降低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求知欲和影响度,导致上课玩手机、作专业课作业、逃课等行为层出不穷; 于此同时,医学院校招收的学生以理科生居多,相对而言人文社科基本功不够扎实,他们在繁重的专业课程学习之余,迫切希望这种人文社科类知识能马上运用于实践,一些课程在开授中不注意学生的感受,仅从教师的出发整理讲授内容,导致了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缺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积极探索地方医学院校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创新
( 一) 不断精选教学内容地方医学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人文课程的讲授,这些人文课程应紧密围绕着医学专业,通过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的行为不断增强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课本可以选取历代医家经典的典章篇目,主动地贴近医学生和专业,灌输中国医家饱含仁爱的医德精神,还可以将如孙思邈《大医精诚》、李中梓《医家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等经典篇目作为专题讲座来进行讲授,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这些手段会对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同时在教材选取上也要不断提高针对性,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最好能加入医患沟通案例、论文写作等知识,不断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 二) 不断提升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授课内容尽可能做到信息量大和覆盖面广、题材新,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加强对多领域的涉猎,丰富教学内容,在上课中要积极使用多种先进技术,采取“慕课”、短视频等手段,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理性的审美态度,还可以多样化教学形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综合素质。总之,“医乃仁术,医者仁心”。这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这也是医务工作人员的毕生追求,在地方院校培养合格医务工作者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追求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塑造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品质。所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应蕴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情感、道德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为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为医者的大爱之心。
参考文献:
[1]白燕.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三个维度[J].现代教育科学,2012,( 5) : 133.
[2]郑飞中.医学生人文教育中语文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 2) : 271.
与地方医学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的相关论文,你可以阅读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发表论文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