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08-24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习题教学策略的研究,利用教材习题精选、典型、针对性强等特点,利用教材习题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把学生带出“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困境,同时让学生摆脱题海。
【关键词】高中物理 知识构建 教材习题 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物理知识的构建过程,而知识结构与练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学生常反映 ‘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就是知识结构的构建还没有达到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水平。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1《教师教学用书< 绪论>》中如此阐述。 的确,面对高中物理学科,大多数学生上课认真听了, 感觉也听懂了, 可是课后做题却遇到各种的不会,陷入做题“困境”,学习信心严重受挫。 如果我们把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划分为“知道——理解——记忆——应用—— 灵活应用——创新应用”六个层次,学生所谓的“懂”,其实是处在知道、理解或记忆的某一个层次。
1.教学现状分析
从大量的网络课件和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常规教学中,大多教师教学的着力点在课本的两个例题教学上,后续的课堂练习设计却不得重用,有的过于简单,对本节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构建几乎不涉及; 有的打擦边球, 未切入本节内容的重点; 有的用高考真题或模拟题, 对本节内容的构建形成 “壁垒”。 把教材习题深入研究并作为练习的少之又少。 大多教师把教材习题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行解决,甚至有个别教师瞧不上教材习题,对其置之不理。
2.笔者对本节内容的教学建议
对于例题 1、2 的教学,笔者采用师生合作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会规范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体会加速度在解决动力学两类问题的桥梁作用。 由于例题 1 涉及问题较为简单,笔者采用一题多变的教学策略。 变式一,将 F1 的方向沿逆时针转动 30 度角, 求物体在 4s 末的速度和 4s 内发生的位移。 变式二,将 F1 的方向沿顺时针转动 30 度角,求物体在 4s 末的速度和 4s 内发生的位移。 变式的目的是强化学生进行受力分析的能力。
例题 2 本身是一道斜面上匀变速运动模型,初学时就无需再进行拓展。例题环节结束后,为了巩固学习成果,紧接着让学生解决教材中问题与练习 1 和 2, 它们是针对牛顿运动定律应用两类问题的简单应用,目标是强化训练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用牛顿运动定律把二者联系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规范解题过程,培养思维能力,形成解题方法。为达到目标,笔者采用个别学生板演,其余同学独立练习,完成后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哪怕是解题步骤上的问题也要提出。最后总结归纳,强化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对于问题与练习 3 和 4 设计较 1 和 2 复杂, 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高,但难度跨度并不太大。笔者采用学校作业的策略留给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笔者提示学生重视规范作图,暗示题目的难点。 但在批阅时仍发现学生共性的问题,是不会利用三角函数表示角 (或利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和几何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二课时笔者利用 5 分钟时间着力讲解。
对于问题与练习 4 笔者采用一题多问的策略,另加涉及板块模型的一问: 若车内有一质量为 40kg 的木箱,距驾驶室距离为 4m,问木箱与车厢地板的动摩擦因数至少为多大? 木箱不会碰到驾驶室? 这样逐步提升难度,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提高能力。剩余时间可选难度较大的题目进行渐进式提升训练。教材是课程的物化表现,是学生获取知识、教师高效教学的依托。教材习题是教材编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与正文的文字讲解和例题的针对性应用形成有机的整体。 因此重视教材习题教学有其重要意义。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只有重视教材习题教学,才能更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精准地定位教学目标, 更全面地把握教材内容, 从而选择更有效巧妙的教法。只有在精心选择习题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才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另一方面对学生而言,教材习题针对性强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教材习题的典型性和拓展性强,能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典型模型,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第三,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习题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帮助学生脱离题海。 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这样多维度、多角度地练习,最终把学生带出“物理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张大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 修 1)(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彭前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物理(必修 1)(第三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与例谈高中物理教材习题教学策略研究的相关,可以了解物理教学期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