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多媒体播放契机在语文教学中的艺术处理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08-03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的契机,有机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并辩证地处理好“张”与“弛”、“动”与“静”、 “虚”与“实”、“抑”与“扬”的辩证关系,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升教学境界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如同身临其境,悄无声息,顺其自然,轻松地感知、理解和记忆,而笔者则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运转乾坤,胸有成竹地传授知识,达到了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契机

多媒体播放契机 语文教学

  着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笔者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就怎样如何处理多媒体教学中“张”与 “弛”、“动”与“静”、“虚”与“实”、“抑”与“扬”的辩证关系做了些探索,以期抛砖引玉。

  一、正确处理“张”与“弛”的关系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学作品中的 “张”与“弛”,主要是指节奏的紧张和迟缓矛盾的变化状态与静止状态。在多媒体教学中处理这类课文时就应该善于将紧锣密鼓与丝竹之声巧妙地融合起来,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例如:笔者在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笔者为了把普通小酒店的平淡、逍遥和发生打斗后剑拨弩张的这种截然不同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于是动了点脑筋。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先播放鲁达、李忠、史进三人饮酒询问酒保等情景的多媒体,并将多媒体播放的时间与教师讲述语言的节奏和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紧密融合,转化为教学的契机。在这种轻松的音像播放氛围中,通过“细吹细打,轻扰慢捻”,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普通的小酒家。当讲到鲁达痛打镇关西时,就快速交递、变换播放相关的多媒体音像,教师讲述的节奏也相应地加快,用响雷急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味紧张地使学生快速体会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痛快。这样,由于节奏把握得比较好,艺术地处理好了多媒体播放契机的“张”与“弛”,这一课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多年以后,学生们回忆说,老师讲述鲁达、李忠、史进三人饮酒时,就连我们也好像有种逍遥、快活的感觉,而讲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们现在的手指节好像都还“喀咯”地响。所有这些都说明笔者讲的这堂多媒体教学课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二、正确处理“动”与“静”的关系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鸟的鸣唱反而能把深山密林那种寂寞表现出来,这就是“动”与“静”的艺术辩证关系。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如果“动”与 “静”的关系处理恰当,不管是以动显静,还是以静显动,都可以收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教学效果,从而深刻地揭示出文学作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具魅力,使故事情节更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例如,笔者在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思想内容,先播放长安街头人民哀送总理的灵车的多媒体音像,在播放过程中,先是去掉播放声音,让学生在这反复移动的画面中,静静地默哀,以求动中显静。然后,再次播放有哀哭声音的移动画面,以求静中有动,让学生感受长安街头人民哀送总理灵车的庄严、肃穆,并通过多媒体显示周总理遗像的画面定格在屏幕中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回顾周总理的一生,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中缅怀总理,从而深刻体会到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样,也达到了较好的教学目的。

  三、正确处理“虚”与“实”的关系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实写,有的却是虚写。在多媒体教学中,对描写人物外貌、行为动作的内容,多媒体大多数都能够清楚地将它表现出来,但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层面等这些潜在部分却往往无能为力。事实上,只要在多媒体教学中艺术地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就同样可以把这些潜在内容有机地表现出来,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学生感到回味无穷。但是,笔者认为,这必须要利用暗示、反衬等手法隐露式地表现描写对象,将人物的潜在部分让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判断等思维去补充与丰满描写对象。

  四、正确处理“抑”与“扬”的关系

  有的课文为了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对爱憎与褒贬往往采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多媒体的播放也要讲究播放契机,有艺术地处理好“抑”与“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符合生活逻辑和描写对象思想感情变化的规律。例如:讲授《荔枝蜜》一文,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突出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开头讲到“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时,学生心中也荡起一丝对蜜蜂不快的感情涟漪,笔者就抓住这一契机播放一张阴暗色彩背景的蜂图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一片阴影,这时多媒体表现的是“抑”。当最后讲到“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此时,学生的心中激起一种对蜜蜂的无限仰慕。趁这一契机,笔者播放了一张明亮色彩背影下的蜜蜂图像来达到“扬” 的目的,与开始那张阴暗背影下的蜜蜂图像交替连续快速播放。学生在对“暗—明—暗—明”图像的接连感知中加深了对小蜜蜂的印象,透切地理解课文。在这里,“抑”与“扬”的关系得到了辩证处理。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就这样恰到好处地把握多媒体播放的契机,使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如同身临其境,悄无声息,顺其自然,轻松地感知、理解和记忆,而笔者则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运转乾坤,胸有成竹地传授知识,达到了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和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语文教学设计论文可以发在什么杂志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