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普通高中大班额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探析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07-27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 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流动人口不断向城区涌入, 农村高中学校大量撤并, 城市学校大班额情况普遍存在, 导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质量不平衡、 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调查发现, 大班额教学存在教学观念落后、 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资源短缺等问题。 文章针对普通高中学校大班额教学存在的问题, 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教学环境、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等方面探讨了普通高中大班额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大班额; 教学要素; 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精神及教育部相关规定, 中小学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安排班额, 根据班额组织教学班级, 原则上普通中学每班学生 45~50 人, 小学每班 40~45 人。 通常, 中小学每班 46~55 人被认定为大班额, 56~65 人为超大班额, 66 人以上为特大班额。 受历史、 经济和教育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大班额问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一、 普通高中大班额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习主体地位未落实。 学习主体主要针对学生而言, 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处在学生群体中的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 又要关心由不同学生个体组成的学生群体形成的课堂氛围。 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研究指出, 人们从心理上适应环境主要是通过应对方式实现的。 在大规模的学校、 大班额现实场景中, 心理辅导与咨询师资力量薄弱, 不能做到一一对应地疏导, 甚至完全忽略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受生活阅历、 心理调节能力、 学习负担等方面的影响, 在大班额环境中面对困难、 挫折、 压力时往往不能正确应对。 长此以往, 学生会产生焦虑、 压抑、 浮躁等不良情绪, 同时也缺乏关怀。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低落, 积极性丧失, 个体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实等问题, 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低效甚至无效、 负效。

  2. 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一般来说, 教学资源由教学材料、 支持系统、 学习环境组成, 甚至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因素。 可见, 教学资源是相互作用、 协调运行、 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方面, 教学材料能创造出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信息资源, 也可以是数字化的素材、 教学软件、 补充材料等信息化教学资料。 在大班额环境下, 教学活动受时间、 空间限制, 教师也不能完全面向每一个学生, 教学显性材料不能被有效利用, 隐性材料受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影响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因此, 显性和隐性的教学材料创造的教育价值是低微的。 另一方面, 支持系统主要支持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 包括学习能量的支持、 设备的支持、 信息的支持、 人员的支持, 等等。 在大班额教学活动中, 支持系统作为资源的内容对象与学习者沟通的途径, 不能有效实现媒介的功能, 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此外,教学环境不只是教学过程发生的地点, 更重要的是指学习者与教学材料、 支持系统之间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氛围, 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交流效果。 毋庸置疑, 大班额教学环境下学生运用资源开展学习的具体情境受到阻碍, 课堂交流频次减少, 教学效果也不明显。

  3. 教学主导作用不明显。 教学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就教师而言, 众所周知, 在单位时间内对学生产生重要作用的还是教师个体。 正如米塞阿·马里查指出, “教师现在是, 将来也永远是任何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起教育、 指导、 引导及辅助和疏通作用。 教师不仅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即组织、 指导、 激励。 作为指导者,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 促使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然而, 在传统大班额环境下, 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 课堂管理方式单一、 领导力薄弱, 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 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甚至抵触学习。

  二、 普通高中大班额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叶澜认为, 教学模式是把教学原理、 内容、 目的、 任务、 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形式理论化了的教学方法。 下面从课堂教学理念、 原则、 方法、 组织、 激励等方面建构大班额教学模式。

  1. 更新教学理念, 教育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 观念, 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教学理念指引教学方法和过程, 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大班额教学主要沿袭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 即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等。 这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教师的教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的学。 当前,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在信息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相当广泛,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的需求, 也难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高中学生的心理成熟水平和思维水平渐趋提高, 在相对闭塞的大班额环境面前, 学生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限制。 因此,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 教育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应做到目中有人, 而不仅是从学科自身价值定位教学活动, 同时, 教学活动要高效, 要在单位时间内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取得最大效益。 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众多学生时, 应时刻反思教学活动, 并进行科学的定量与定性的评价分析, 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最优化和教学效益高效化。

  2.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把握课堂教学原则。 课堂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 科学的教学原则体现着教育教学规律, 它制约和指导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原则是动态发展的, 学龄段不同, 教学模式不同, 与之相应的教学原则就不同。 高中阶段是学生迈向社会和升入高校深造的重要阶段和关口, 社会、 家庭对高中生寄予高期望。 高中生求知欲望强烈, 自主合作能力强, 遇事有个人主见。 教学中, 教师如能放手, 进行有效引导, 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大班额和高中生的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启发创新、 循序渐进、 平等和谐、 全面发展的原则。 其中, 启发创新就是在课堂上利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把学习建立在自觉需要的基础上, 使学生敢于挑战自我和他人, 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循序渐进原则是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 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生成起点、 过程和结果,又要按照高中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 因势利导,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平等协调原则就是依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课堂上加强 交流和对话, 让学生学会, 从而实现均衡、 协调发展。

  3. 采取恰当的组织形式,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教法要依据学法有针对性地确定, 需有一定的可行性, 否则就不 能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依赖于教学组织的, 只有恰当的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才能奏效。 大班额人数众多, 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心理状态各异, 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比如, 采取讲授法时应抓住重点, 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不断设问激趣, 通过讲解、 讨论、 谈话、 讲读、 讲演等具体形式, 系统讲解知识, 设法让学生全程参与、 个个 参与, 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智力水平的目的。当面对疑难问题时, 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做到一一答疑, 这时最适宜用合作探究法。 在进行合作探究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 爱好、 认知水平把众多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组建小组机构, 按照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选择与确定、 问题讨论与假设、 实践与寻求、 验证与结论等步骤, 有序组织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为检测学习效果, 巩固知识、 培养能力要有必要的训练和实践, 可通过课内外的练习、 实验、 实习、 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采取训练—实践式教学法时, 要体现层次性、梯度感, 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有成就感。

  4. 建立教学激励机制, 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 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利用外部诱因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内在动力。 高中生学习负担重, 压力大, 容易厌倦, 特别是在班额较大的情 况下, 部分学生意志力不强, 如果不加以恰当激励,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产生懈怠感。 因此, 在 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目标 激励、 角色激励、 物质激励、 竞争激励、 奖惩激励、 参与激励、 情感激励和示范激励等方法,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学习时,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表观点的机会,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 建议, 使他们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当然, 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把握激励的时机和频率, 尽量避免激励的简单化、 机械化。

  针对大班额问题, 目前普遍采取的策略是变大班额为小班化。 主要侧重于减少班级人数, 增加班额数量, 这种做法相对于大班额、 超大班额以及特大班额而言, 确实能改善班级环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 从教学本身来讲, 采取化解班额的方式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未必有必然关系, 而要彻底解决普通高中大班额问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因此, 面对大班额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要使课堂教学高效化, 教师还应创新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要素。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Z]. 国办发〔2001〕74号.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Z].教人〔2002〕8号.

  相关阅读推荐:高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