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07-24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 新时代的外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要注入新的内涵,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文化意识教育,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而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是一条可行之路。本文旨在探索如何结合外语学科特点,在学生文化意识教育并着力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 文化意识 本土文化 外语教学
习近平同志将我们所处的时代定义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2018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特别强调外语教育必须重视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这意味着在新时代我们的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入新的内涵,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沟通的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意识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主动传播中华文化。如何有效实施文化意识教育尤其是加强中华本土文化的教育是外语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 外语专业文化意识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意义
201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 834 万人,比 2018 年增加 14 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显复杂严峻。根据麦可思《2018 年本科生就业报告》,面临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 2017 届毕业生中有 2.9%选择自主创业。随着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一比例还会稳步上升。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由此可见,高校的日常教学中也应该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教学环节,虽然现阶段大部分学校都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作为通识类课程,都与外语专业结合极不紧密,导致学生结合自身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来创新创业还有很大差距。
在新时代背景下,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入新的内涵,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沟通的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意识教育,让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主动传播中华文化。我们目前的外语专业虽然开设了各类中西方文化课程,但通常是以概况课为主,教学内容侧重于阅读相关外文篇章,而教学方法也以教师为主导居多,更多情况下这类课程依然流为语言技能性课程,对学生形成有益的“国际视野”、“文化意识”、“人文素养”作用不大。而且往往以所学外语相关国家文化为主,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存在着“重目的语文化输入,轻母语文化输出”的现象,甚至出现了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导致很多中国外语专业学生在涉及中华文化知识的交流上无法顺利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于连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无法表达。这样是很难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没有对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国立场做出教育,学生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在跨文化交际中主动传播中华文化。这为我们的外语教育敲响了警钟,如何改革现有的文化类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新时代外语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外语教育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机结合可视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鉴赏能力,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地、有鉴别有比较地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同时,通过引入文化产业相关知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这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专业外语能力,拓展知识结构,以现代化为参照系,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 外语专业文化意识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可行性
文秋芳老师指出在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未彻底得到解决(文秋芳,2016)。就这一点而言,外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意识培养,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外语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支持鼓励学生运用外语向外界阐述中国思想、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大部分的外语教学实践中,依然唯语言知识传授为重,往往忽略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养的培养。很多学者已经开始探索融合中国本土文化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张蔚老师提出了应该要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多面性”和“文化创造力”(张蔚,2009)。其中“文化创造力(Cultural Creativity)”是指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外国语言文化知识,并与本国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能力(陈申,2001)。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正确对待祖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态度(钟华、樊葳葳,2000)。这与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核心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正好不谋而合。从外语专业新国标提出的文化意识培养以及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出发,对外语专业现有的文化教育进行改革,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带动外语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补齐本科教学环节的短板,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 外语专业文化意识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途径
3.1 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这是符合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广谱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就决定了教师应该也具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同样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外语专业的学生虽然相比其他专业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国际视野,但在创新创业方面却思维过于局限,很少懂得利用专业优势来为自己添彩。这固然与外语专业本身特点有关,比如女生人数远远多于男生,而女生从性格上说更趋向追求稳定,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但这也与教师由于本身也缺乏创新精神,而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启发不够有关。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教师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创新精神,没有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精神。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两者相结合过程中的障碍,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专业教学改革相融合有效路径。“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王占仁,2015)。
3.2 改变文化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训练运用
目前,高校外语专业所开设传统的文化类课程多以教师为课堂主体,讲授重点其实依然是语言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难主动形成“文化意识”,更不用说正确的“文化观”。因此,教师应该大胆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提高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兴趣;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所学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给学生更多的亲身实践和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坚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的语言理论知识、文化创新能力以及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能力不断提升。
3.3 以校外实习基地和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积极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实习,将校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进而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学习校内教学所欠缺的诸如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还可从企业聘请校外专家到校为学生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流程,弥补高校外语专业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短板。另一方面,帮助学生组成团队,对本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并积极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利用比赛来实践创意项目的可行性。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创业能力。
3.4改革现有的课程管理及评价体系,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
高校外语专业应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纳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各类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并对自主学习加强系统指导,全面实行过程性评价制度,最终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的检查、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生实践参与程度和创新能力,同时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便激发学生和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可把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效果切实纳入教师年度考核,将学生的实践参与程度与评奖或评优相挂钩,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教学相长。
4 结语
在外语专业常规的语言知识课程之外,增设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为目的的文化类课程,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可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有相似之处,可将两者结合,既可弥补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的缺陷,又可以帮助学生利用专业外语能力,拓展知识结构,以现代化为参照系,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重新认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2):6.
[2] 张蔚.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症”及其对策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7):458.
相关阅读推荐:外语教学方向的论文期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