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9-06-11所属栏目:社科论文
摘要: 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试图通过背景假设的介入作用和主体间的批评互动来说明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和克服相对主义,以此建构一种社会化知识的理论。但却面临着理论框架过于狭隘、精致的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质疑。针对这些问题,把探究的视域从社会语境拓展到行动语境,从社会化知识拓展到技能性知识,从互动的客观性拓展到体知的客观性,将有利于弥补其局限。
关键词: CCE; 社会化; 客观性; 实践
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 Critical Contextual Empiricism,以下简称 CCE) 是海伦·朗基诺( Helen Longino) 的代表思想。CCE 理论叙述了一种社会化的认识论,它由经验、语境和批评三部分构成: 其一,科学知识建立在经验证据之基础上; 但经验证据是可废除的,它们仅仅在背景假设的语境中充当证据,人们对经验证据的相关性的解读会发生变化; 其二,背景假设的可靠性需要由主体间的批评互动来进行审查,经得起审查并幸存下来的背景假设才值得依赖; 其三,通过这样一个共同体的批评性互动的过程,可以实现从信念到知识的转化,并保证知识的客观性。
CCE 理论为解决非充分决定性论题和克服相对主义提供了方案,突破了传统认识论中“理性— 社会”的二分困境。但它对语境、知识和客观性的论述忽视了实践中行动层面的内容,遭到了理论框架过于狭隘、精致的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质疑,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本文试图通过对 CCE 理论的实践拓展,为克服这些局限提供一种思路。一、社会语境的局限与行动语境的拓展从语境论的角度看,CCE 理论试图通过社会语境的介入来解决非充分决定性论题提出的挑战。非充分决定性论题所表达的事实是指证据不足以在几个相互竞争的理论之间充分地决定哪一个理论是正确的。〔2〕88这意味着,从经验证据导向理论假说的逻辑进路并不是唯一的,经验证据和理论假说之间存在一条逻辑鸿沟。 CCE 理论的目标之一是,引入价值负载的社会语境来填补这道鸿沟。朗基诺认为,经验证据对理论假说的支持,需要以证据说明的相关性为基础。假说的证据支持是一个相关性事件: 当 X 在一组信念或假设的语境中时,它将会成为假说 h 的证据,但在另一组不同的语境中,X 就不会成为 h 的证据,而会成为某个假说 h’的证据,或者完全不是任何假说的证据。〔3〕45朗基诺强调理解经验证据的社会语境,即她所说的背景假设,它包含特定的实质性假说和方法论假说。实质性假说把观察数据和假定的过程或结构联系起来,可以构成经验的或形而上学的断言; 方法论假说形成了科学探索的规则和框架,构成了直接的学术语境。朗基诺用背景假设来说明关于经验证据的解读方式,为证据和假说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特定的时空内涵。背景假设充当了填补经验到假说之间鸿沟的内容。见图 1:
背景假设的提出为经验证据赋予了特定的价值。科学事实本身并不决定它们得到表达或理解的方式,它需要一种价值导向来决定认知过程和认知意义。背景假设的介入发挥了这样一种价值导向的作用。马丁·科利尔( Martin Carrier) 指出,“非充分决定性问题可以得到解决,部分是通过采用被称为‘认识的’或‘认知的’价值来解决的。……认知价值在科学中发挥着一种双重的作用,它们传达了意义和确证的要求。意义要求对认知研究中的问题选择和理论追求产生影响,确证要求对评估证据与理论的相关性起作用。”〔4〕2550也就是说,背景假成为了一种负载认知价值的媒介,它符合科学实践的社会标准和理论内容的逻辑要求,为经验证据的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然而,背景假设并不能为证据相关性提供完备的说明,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证据相关性。黄翔认为,“朗基诺给出的社会性维度难以说明证据相关性标准的客观性的所有来源。……大量研究表明,实验所采用的物质材料、仪器的涉及以及实验者的隐含的技能等因素,决定性地影响着一个数据是否能成为证据的判断。”〔5〕132 - 133这种质疑立足于科学实践,意味着证据相关性的建立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行动问题。语境的介入不但要关注认知价值的作用,还应关注实践中行动语境的影响。进一步说,如果从实际变化的情境问题中的人与人、人与世界互动的行动语境,尤其是科学家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处理问题的实践技能出发,会有助于弥补背景假设忽略的部分。行动语境可以在实践上做出两方面的补足: 一是关注具身经验的认知作用,二是说明行动意义上的非充分决定性。
首先,具身经验就是要强调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它依赖大脑、身体、情境和文化的整体系统,是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在交互过程中获得的体验〔6〕185。朗基诺所说的经验仅限于证据,却没有关注到认知者身体的经验。她通常把地图制作比喻成知识生产过程。可以说,一张地图是对世界某个部分的表征,它在某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与世界相符合。朗基诺看到了地图的表征形式具有差异,但是没有看到,以何种方式来表征地形不仅与制作者的目标有关,而且与地图制作者在制作中获得的体验有关。制作者怎样运用规则、怎样进行探测和描绘,都依赖切身经验的行动语境。第二,在经验内容和实践表现之间也存在一种类似于经验证据和理论假说之间的非充分决定性,即具身经验并不能在多样的实践中充分地决定哪一种行动作为情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进一步说,朗基诺对非充分决定性的说明是在理论层面上讲的,而实践层面上也需要这样一种类似的叙述。具身经验的内容和实践过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不同的个体在相同的环境中得到的体验并不尽一致,他们在处理情境问题时采取的实践途径也会出现差异。通过行动语境对经验内容赋予认知意义,可以使个体能够按照自身的体验来对问题情境做出回应。如果把科学家认知判断的语境敏感性作为社会语境的一个补充,科学家参与实践过程中经历的情感和认知的变化将得到更好的理解。至此,联结证据和假说的社会语境可以向实践者通过体验来实现理解的行动语境拓展,进一步发挥和拓宽语境的介入作用。对行动语境的强调,就是要去关注认知者从情境问题中获得的实际体验,它既有明言的成分,也有默会的成分; 去关注身体亲历过程中的规则内化,而不是文本分析的逻辑推理〔7〕58。这样的拓展,可以为假说和理论的可接受性提供依据,也有利于弥补朗基诺证据型经验的局限,从具身经验的多样性来回应实践的多样性。
二、社会化知识及其技能化拓展
CCE 理论最终导向了一种社会化知识观。社会化有别于社会学化,社会学化把侧重点放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上,而社会化强调主体间的批评性互动,要求认知规范与社会规范的统一。这种社会化知识观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它包含明确的规范性条件,二是它导向了多元论。在朗基诺看来,社会价值虽然有可能对证据和假说之间的关系做出说明,但是它们并不一定会在经验上得到辩护,它们还可能需要在形而上学或规范性上做出考量。对背景假设而言,证据相关性本身应当要求得到形式化的论证,从而构成一种独立于某个特定研究纲领或理论的可接受的标准。朗基诺认为主体间的批评性互动可以实现这个审查过程。她指出,要有效地开展批评性的话语互动,应当具备四个条件: 场所、吸收、公共标准和适中的平等性〔8〕167 - 172。根据她的叙述,可以做如下总结,见表 1:
这四个条件为科学对话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框架。在朗基诺看来,开展批评性互动应当承诺一种多元论立场。这就要求在解释或评估过程中避免对一元论假设的依赖,并且对某些科学语境中多样性的不可消除性持一种开放态度。社会化认知的结果是社会化知识,它具有暂时性、定域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暂时性意味着批评性互动得出的结论在某个阶段是有效和可接受的,它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改变; 定域性意味着幸存下来的内容代表特定共同体关于特定领域的有限理解,而不是在所有方面和程度上都是普适的; 多样性意味着研究可以有不同进路,批评可以有不同的切入点,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反映着世界的不同方面。通过对人类行为的考察,她指出,“我们留有研究进路的多样性,它能对个体行为倾向的原因做出多种说明,而这些倾向不能还原到某种基本的因果水平,不能整合到单一的综合说明中,也不能以淘汰竞争对手的方式在经验上实现通约。”〔9〗135也就是说,朗基诺的多元论知识观是非消除主义的。
从社会化知识的规范条件和内涵来看,她在号召和约束共同体多种话语的同时,希望批评性互动能够从思想的碰撞中消除偏见。但社会化知识的观点存在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一,如黄翔指出,社会化知识的规范条件不仅过于狭隘,而且过于乐观。科学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一系列有碍公开性和批评性公共空间运作的社会性因素的影响。〔5〕134艾尔文·戈德曼( Alvin Goldman) 认为朗基诺那种批评的开放性要求难以满足,因为“研究者们在提交他们的研究报告时,他们并不希望他们的科学方法受到挑战。……在标准的水平上增加任何反教条主义,过于严苛地强调这一点会导致没有任何知识生产共同体能够符合它。”〔10〕2148 - 2149第二,当朗基诺以 CCE 进路走向多元论的时候,就决定了她要面临知识的实践问题,即多样的知识生产实践何以可能? 这时,朗基诺提倡的批评性互动就无法彻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她没有涉及科学家互动的能力问题。如果单纯从理论的角度来叙述社会化的四个条件,那么它们对知识生产的约束力可能并不会如朗基诺理想的那么有效。
这些质疑暗示了社会化的规范不仅要针对研究报告中的话语内容,而且要考量与科学家技能相关的知识。科学研究者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忠于” 自身的认知能力,而多样的认知能力是知识生产实践多样化的基础。进一步说,社会化知识观可以突破命题性知识的概念范畴,向科学家自身拥有的技能性知识拓展。技能性知识是指人们在认知实践或技术活动中知道如何去做,并能对具体情况做出不假思索的灵活回应的知识。它具有实践性、语境性、直觉性和体知合一性。〔11〕110 - 111 事实上,朗基诺近年来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暗示了她对非命题性知识的重新认识。人类行为要比自然现象更具抽象性和不可明言性,对行为的理解需要依赖行为个体本身的默会知识。尤其是在建立共同体的认识可接受性以及表达知识内容的过程中,它将不可避免地涉及知识的明言和默会两种特性,因而也将不可避免地涉及主体及其共同体科学技能的习得与实施过程。对此,如果把对知识的理解诉诸实践中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从技能的角度来解读知识的社会化,那么对批评性互动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一方面,社会化知识的四个条件可以用一种动态的时空观来阐述,例如平台可以是实验室或竞赛的现场,吸收可以在当下进行的实验或技能切磋中获得,标准可以在某种紧急状态中临时下决定,适当的平等性也可以根据适时发生的状况纳入或排除相关的参与要素; 另一方面,技能性知识的观点可以继承多元主义的特征,不同的认知者可以拥有不同的技能性知识,在同一平台中,主体间的竞争不仅有利于消除偏见,而且可以提升共同体的认知和实践水平。
三、互动的客观性
转向体知①的客观性当 CCE 进路得到贯彻,偏见就会在批评的话语互动中被消除。这种主张的确在许多科学争论的案例中得到分析。有效的批评互动可以把主观的话语转变成客观的知识,这个过程的实现不是要把一种主观性凌驾于其他人,而是要确保被认可为知识的内容从多种观点的批评中幸存下来。朗基诺弱化了相对主义的立场,把科学实践置于互动的语境中来考察理论的恰当程度。由此,她把社会化知识的客观性视为一个程度问题( objectivity by degree) 。她指出,一种探究的方法在其允许得到有变化的批评的程度上,它就是客观的。它的客观性不仅存在于主体间的批评中,还存在于其程序和结果都对这种描述的批评具有回应的程度中。〔3〕75 这种客观性的理解打破了传统培根模式的客观性说明,它不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一种科学知识够不够客观,依赖主体间的互动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消除偏见和质疑。
朗基诺对客观性的程度之思离不开她考察知识时提 出 的 两 个 概 念: 认识的可接受性和构型 ( Conformation) ②。它们代表了知识生产实践和内容的标准。认识的可接受性被用来代替“辩护”的概念,它不仅仅要求知识的内容遵循逻辑规则,而且要求在认识上被接受,也就是说,知识生产应当符合科学共同体的各种标准。构型被用来替代“真理”的概念,它要求知识的内容符合内容指涉的对象,无论表征形式如何,它不仅能在特定领域做出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有效说明,而且也能在特定的语境中服务于共同体的目标。认识的可接受性和构型这两个概念在逻辑上要比辩护和真理更加开放。它们要求互动过程应当在共同的话语标准和研究目标的指导下展开,通过多种话语的碰撞对不同的背景假设做出审查,从而逐渐消除偏见,获得客观性( 参见图 2) 。它们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深入程度和被接纳的程度。诚然,这两个标准为知识生产及其内容打造了可变的空间,为知识的客观性注入了“程度”的含义。然而,有程度的客观性要以牺牲确定性为代价,朗基诺并没有对“程度”做出进一步的说明。菲利普·基切尔( Philip Kitcher) 认为朗基诺过于强调价值负载的作用,是一种更为精致的相对主义,消除了知识的客观性。〔12〕676 从基切尔的角度看,科学的社会化讲究的是认知分工与聚合,恰当理解的科学的社会化实践并不要求一种新的客观性概念与之匹配,而不恰当的理解则会像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样取消客观性概念本身。此外,米利亚姆·所罗门 ( Miriam Solomon) 认为朗基诺过于强调互动,她把社会互动过程当作有利于科学家个体做出更好推理的批评实践,并把理性置于个人的层面,期望通过社会来评估个人的“偏见”〔13〕143,这具有个人主义之嫌。朗基诺的初衷是要在个体与共同体的认知上达成一种统一,但有程度的客观性在实践上过于强调消除个体的偏见,而没有照顾到共同体的客观性评估,这确实为个人主义埋下了隐患。
有程度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一种互动的客观性。这种意义上的客观性并不直接针对科学知识能否获得共识,而是强调研究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家通过不断争论,分析和寻找不同主体之间分歧所产生的原因,然后解决分歧的动态过程。科学家之间的这 种 互 动 过 程 正 是 使 科学具有客观性的原因。〔14〕11但朗基诺的互动停留在话语的批评过程中,只表达了理论的客观性。不妨把这种互动的客观性拓展到一种体知的客观性。体知的客观性既能够体现主体通过发挥能动性在互动过程中得到真实的体验,又能够表达“主体从共同体中来,到共同体中去”的内涵,实现一种主体与共同体的关于技能性知识的统一。进一步说,体知的客观性既是有程度的,又是整体的,它在个体和共同体实际转变的意义上拒绝相对主义和个人主义。社会化知识的客观性旨趣试图在社会性和规范性之间做到张弛有度,这种张与弛实际上是发生在主体和共同体之间的,一方面,主体在参与批评性互动的过程中被允许带有偏见,这是一种“驰”,另一方面,共同体在考察个体认知能力及其成果的过程中会给出公共的标准,这是一种“张”。体知的客观性体现了一种具体的实践的观点。综上,在 CCE 理论中,社会语境在相关性说明中发挥了联结作用,但行动语境可以从科学家实际的参与过程对这种相关性进行补充说明; 技能性知识对社会化知识内涵的拓展有利于对其规范性和哲学立场提供更广泛的支持; 有程度的客观性颠覆了传统客观性的理解,而体知的客观性可以避免主客分离,实现个体与共同体认知地位的统一。总之,知识生产过程不仅限于主体间的话语互动,而且更多地依赖行动语境中主体的实际参与及其技能交流,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有必要把这些实践内容纳入知识论的探讨中。
参考文献
〔1〕王不凡. 如何理解《知识的命运》———访斯坦福大学哲学系海伦·朗基诺教授[J]. 哲学分析,2015,12( 6) .
〔2〕成素梅,荣小雪. 什么是非充分决定性论题[J]. 哲学研究,2003( 3) .
〔3〕Helen E. Longino. 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及其拓展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