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高校师德状况调查分析及师德建设对策研究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12-29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调研活动的方式,详细列举了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深刻挖掘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围绕如何提高师德水平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对于促进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杂志征收高校类论文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建议与对策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思想、道德情感、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校园带来了巨大冲击,师德滑坡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为全面了解高校师德状况,查找存在问题,分析产生原因,以期更好地发掘提高师德对策,笔者进行了高校师德状况调研活动。

  推荐期刊:《中国高校师资研究》自创办以来,在教育部人事司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始终围绕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局,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平台作用,为高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服务,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获得了各方的充分肯定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一、调查的对象、形式与内容

  本次调查对象涉及六所高校近200名教师、不同职业的50名大学生家长和400名在校大学生。采取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形式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560份,有效问卷542份,有效率为96.7%。调研围绕着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评价、高校教师敬业爱岗情况、高校教师对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力、高校教师自身素质能力、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情况、高校教师团结协作能力、高校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内容等七大方面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问卷中反映出的师德问题

  1.从业不敬业,缺乏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问卷中“对高校教师职业的评价”一项,95%的家长和90%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师职业是神圣的,是受人尊重和令人向往的,而仅有54%的教师认为高校教师职业是值得为其奉献一生的。“高校教师敬业爱岗情况”认为好的仅有23%,一般占到58%,还有19%的人认为差。调查问卷反应出人们对于高校教师抱有较高的期望值,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期待。而在现实中,教师所反馈给社会的是缺乏对教育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一些教师把教育当做谋生的手段而非事业,缺乏敬业意识,对于业务,无心钻研,敷衍了事;对于授课,照本宣科,内容单调;对于集体,无视其存在,特立独行。有的教师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无心教育,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清誉。

  2.教书不育人,缺乏为人师表的责任意识。“高校教师对学生人生观形成的影响力”,仅有15%的人认为影响很大,72%的人认为一般,13%的人认为没有任何影响。“高校教师自身素质能力”,86%的人认为素质能力很高。“高校教师为人师表”方面37%的人认为很好,32%的人认为很差。调查数据反映出高校教师个人的素质能力是被绝大多数人所肯定的,但是能否将自身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用到教书育人上来,却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质疑。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教书育人思想,缺乏为人师表的意识,只教书不育人。

  3.特立独行,缺乏团队协作能力。“高校教师团结协作能力”,26%的人认为好,56%的人认为差。这反映出部分高校教师过多地注重个人发展,忽略了团队作用,缺乏合作能力和意识。由于没有合理的研究梯队,个人课题难以进行后续研究。

  三、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高校进人渠道广泛,道德考核标准难以把握。高校教师引进渠道广,只要学历、科研水平等硬件达标,就可能成为高校教师。这就决定了教师职业客观上规范程度较低,再加上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特征以及教育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的个性创造性活动,使得对于高校教师的角色很难有一个共认的、可操作性的考核标准。对于教师道德的认定更是抽象,尽管有岗前培训,但即便是严格考核,也只是纸上谈兵,无法体现个人的真实道德水准,效果甚微。

  2.师德建设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体制支持。高校教育体制过分强调教师的学历、学位、成果等“硬件”,忽视对教师基本思想道德修养的“软”要求。对教师的考核,只要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高档次的科研论文、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就可能成为师德标兵。在这种体制下,师德已经被逼到了道德底线的边缘。

  3.经济诱惑,价值观失衡,奉献与敬业精神减弱。在物价高飞的时代,怀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年轻老师面临着经济收入低、房价高涨、职称竞聘等问题,这让他们对师德认识产生迷惘。现实与梦想的经济落差必然引起行为上的失范,使他们很难在个人奋斗、自我发展方面与献身教育、关爱学生等很好地结合。因而在师德实践中,有些教师表现出忙于学位与论文、科研与创收,而无心教书育人。

  4.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望值并未因社会现实而改变。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期望值”和“实际值”之间的落差,是“师德滑坡”批判的主要社会心理基础。当提到师德,人们就会想到“孔圣人”,就会想到古代师德的“圣人标准”。但是不可否认,教师也是自然人,并非圣人,他感受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接受着各种思潮的熏陶,是生活在当下的现实的个体,所以任何社会都不应该提出超越社会背景的师德要求,否则只能是不贴实际的“穿越”。

  四、加强师德建设的建议

  1.健全和完善科学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增强师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师德不能仅仅依靠社会舆论等道德力量来监督约束,必须制定科学、全面、长期的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职业道德的落实执行。除了国家的法律,地方的法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细化,确保教师在职业道德习惯养成上和社会对教师道德行为评价上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2.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管理,发挥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作用。改革创新切实可行的、与时俱进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把师德行为表现与教师自身发展和实际利益结合起来,激发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其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完善自身人格,提升师德境界。一是将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对教师提出不同层次的师德要求。二是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师德行为优秀的教师优先考虑。三是大力宣传高校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营造文明、清新、高尚的校园道德氛围,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

  3.严把教师引进关,从源头上杜绝品德低下者混入高校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遴选制度,改进教师引进程序,严把各个考察关口。对应聘教师的考察不光要看教师的学历、论文等,更要注重教师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品质状况。同时改革教师的退出机制,一经核实有严重的师德缺陷,根据师德考核规定,马上解聘,撤销教师资格。

  4.推行教师着装职业化改革试点,以加强教师自律,引起社会尊重,便于公众监督。教师是一特殊职业,其言行易引起学生注意、模仿和追随。教师的道德水准、言行举止对学生、他人乃至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过硬的道德修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推行教师职业着装统一化意义重大。通过教师统一职业服装,可以使民众易于辨别教师这一特殊职业人群,一方面可以对教师本人起到自律和自省的作用,利于保持和塑造职业形象;另一方面可以引起社会对教师师德的广泛监督,同时,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加上职业服装对教师职业的无言诠释,可以赢得民众对教师职业的普遍尊重,利于形成师德建设的良性循环,使师德水准不断升华。

  5.教学相长,尊重学生,丰富新时期的师德内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先哲精辟地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教学原则。知识的日新月异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学会拥有向学生学习的胸怀,教学相长,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校教师要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本,既关心学生的学业又要引导学生做人。在现代社会中,学生的“向师性”依然存在,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激励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莫非.高校师德滑坡的归因分析与解决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24):42-44.

  [2]权威发布:十九大报告全文[DB/OL].(2017-10-18).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