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研究与实践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12-19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要]新时期需要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接轨,才能实现自身很好的发展。但是师范院校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弊端已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对安阳师范学院地理专业学员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师地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高师地理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整体优化;途径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地理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致力于培养教育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当前高师地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的要求优化传统高师地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破传统教育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出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

  推荐期刊:《地理研究》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术期刊,以展示、交流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道等。获奖情况:中国地理优秀期刊。

  一、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意义

  (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学科交融与综合日渐突出[2],地理科学在人口、资源、环境、规划、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作用日益强大,其社会价值也逐渐为社会所认同[3]。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与定位地理科学,高等教育地理科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不仅担负着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重担,同时也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担当更多的责任。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的地理教育方式和内容已不适应这种发展的需要,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具备全面深厚的知识、较强的创新能力,如何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地理科学飞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越来越关注地理科学的进展[4]。一方面,地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得到充实与更新,现代地理科学能够运用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球系统进行研究。很多热点问题如人地协调、全球变暖、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绿色发展等都是目前地理科学所关注并重点研究的领域,这也成为地理科学所面对的新挑战和机遇。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手段方法和新成就,围绕目前面对的热点问题,对其进行综合可靠的评估研究,为实际面临的问题做出一定的贡献。另一方面,现在出现了许多新的科技成果,如:空间科学、系统科学、遥感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地理科学在解决面对的新问题时,能够将这些科技革命成果吸收进去,帮助问题的解决。

  (三)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地理科学自身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学地理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师生观、教学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目前中学地理已经纳入中招考试当中,这说明地理课程越来越重要,同时也给地理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此相对应,高等教育诸多方面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目前国家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高等教育正在打造多层次化的教育结构,因此高等师范地理专业应该思考一个问题:目前地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如何能够做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扭转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用原来的方法指导地方高校的教育,必须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向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大国贡献力量。

  二、目前高师地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设计缺乏特色

  目前许多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一味盲目参照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模式[6],致力于打造综合性大学,然而却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就会忽视正确理论的指导,对本校的课程模式模糊不清,失去了原本地方高校所应具有的特色与优势。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发展上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那就是为地方的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尤其是人民教师。因此,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应有所倾向,突出自己的培养目标,使之具有自身的特色。

  (二)讲授课程多、学时安排少

  很多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育)的课程种类丰富,涉及的内容特别多,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课程资源的浪费,相似的或者有关的课程实则可以整合在一起。如城市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等完全可以与人文地理学整合在一门课中。正是因为课程种类繁多,所以造成了这些基础地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减少。老师和学生都会因为教学时间短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只能精简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靠。

  (三)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较多的理论课程并不能满足地理专业的发展要求。实践课程也很重要,不容忽视。但是事实是,许多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年才进行一次野外实习,或许有的学校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开展过野外实习,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因此,实践课的比重应该适当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课程,较少的教育实践时间很难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四)地理专业类课程多、地理教育类课程少

  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等师范院校更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学术化倾向明显[7],从而忽视了实践性,忽视了与基础教育的对接。课程内容偏深、偏难、偏狭,让学生很难提起学习钻研的兴趣,使得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地理教育类课程设置不仅太过薄弱,而且时间安排也不合理,严重背离了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五)地理必修课多、选修课少

  现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必修课占有很重的比重,而大部分的必修课是专业理论课,选修课较少。教育类课程设置除了地理教学论、教育学和心理学必修课之外,教育方法课和教学实践课却很少,这与原本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目前的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很难与中学地理课程相衔接。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如时间短、与工作和毕业相冲突等原因,教育实习达不到实际目的。

  三、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认识

  为了调查全日制地理专业本科生对本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认识,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安阳师范学院2013级至2017级170名地理科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见附件)。

  (一)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的目的旨在提高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以及表达自己真实的看法(见表1)。

表1
表2

  (二)调查结果分析

  这次的调查,课题组选取了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旨在真实全面了解学生对地理专业的认识。从结果中清晰发现,有91%的同学对自己所就读的专业不是太了解,这就暴露了现在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明确的弊端,学生对专业的概念特别模糊,不知道自己所学的是什么,有哪些用途,这会使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更无法激发学生在地理领域的创造力。

  71%的同学表示,自己以后想成为或者有可能成为一名教师。成为一名教师就要具有当一名老师的基本技能与素养,如讲课技巧,多媒体的熟练应用,了解学生心理等,然而在调查中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学生对当前的关于教师技能培养方面的不足有很大的意见。49.41%的学生认为地理教育方面开设的课程偏少,建议增加地理教学技能类的课程,如地理教学模型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说课技能训练等,这充分反映了学生们在此方面的欠缺与需求,迫切需要我们做出相关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调整。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学地理老师,然而有62.35%的学生认为现在学习的课程与中学地理课程没有太大的关联,这也说明学生现在所学知识并不能很好地面向基础教育,与中学地理对接。在教育实习方面,学校往往把教育实习放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仅仅五周时间,对中学课程内容了解少且实习时间短,很难适应如今社会对地理教育者的需求。

  地理科学最大的专业特色之一在于它的实践意义,当前地理科学的实践课程并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61.76%的学生认为地理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没有有效结合,缺乏实践的课程无异于“纸上谈兵”,大学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无法将理论用于实践,大学所学就是无本之木,经不起考验。学生普遍认为应该增加实践课程,将所学知识能与实践结合起来,开设一些室外实习课(雨天观察土壤剖面、夜晚观测星空等);大一开学进行一次野外实习,加深对专业的整体认识;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实际的教学案例。沟通是有效工作的前提,针对大部分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不会讲话的问题,9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关于职场沟通技巧方面的内容,学会有效沟通。在课程实践形式中,大多数学生对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更感兴趣,要求我们除了心得、论文等传统的实践形式外,结合学生的兴趣创新相应的实践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77%的学生认为自然地理比重偏多。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都是地理学科的组成部分,自然是人文的基础,人文是自然的反映,应该对两者给予同样的重视。有9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增加与生态地理相关的课程。目前,大一、大二上学期主要学习自然地理,大三主要学习人文地理,有78%的同学认为有必要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课程交叉学习。

  本次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基本表达了当前大学生学习的心声。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及时对现在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四、高师地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途径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目前地理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不能适应地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迫切需要优化改革。

  (一)明确整体优化的基本理念

  大学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使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重视基础教育和创新教育。以高校地理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需要。地方高等师范教育应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地理教师,培养专家型地理教师,这是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教育的客观要求。

  (二)强化学生的教学技能

  “如何培养优秀的地理教师”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要合理安排课程,在重视必修课的同时也不能忽略选修课,对繁多的课程门类进行整合,增加课程时数,让学生能够学深学精。其次,教育类课程相比其他课程所占比重太小,为了突出教师的从业特点,应当适当添加一些能够提高师范生技能的课程,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地理微格教学、中学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堂教学技能、地理教学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等。第三,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多参加教育见习与实习,强化学生的技能教育。

  (三)适当增加选修课和实践课的比例

  在保证必修课学时的同时,适当添加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教学技能。一些必修课在保证充足的教学学时以外,要适当增加实践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增强其地理学科素养,能够运用地理的时空观念、生态观念、永续观念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为了突出师范性的特色,除开足地理教育学课程的学时外,还要按从师任教实际需要增加选修课程,如教学语言艺术、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班级管理等。研究中学新课标,让学生对中学地理内容更加了解,找到自身所欠缺的方面,为以后走上中学地理教师的岗位有所准备,更好的服务人民与社会。

  (四)树立教研意识,培养专家型的地理教师

  如今在实际中学教学中,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仅仅有知识有经验有教学技能是不够的,老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因此现在的中学地理教师也担负起了教育研究的责任。在课程设置中要增加教学研究课程,帮助学员树立新时代的教研观,促使他们由教书匠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转变[8]。通过地理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教研素质,培养其教育研究能力,从而保证地理课程改革和创新的持续性。

  (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地理课程体系

  大学要优化人才的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地理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9]。为此,应做到优化整合地理课程资源,在大学低年级强化地理专业基础课,保证开足学时并适当延伸其教学内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在大学高年级逐步增加选修课和实践课,要传承地理教育的本色,继续保留课程教育学、中外教育史、教师语言艺术,同时根据地理学科的新发展及基础教育的需要,新增一些课程,如新课程教学论、微格教学、教育哲学、地理教学模型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说课技能训练。要避免课程之间的脱节与重复,剔除与学科发展不相适应的陈旧内容。

  (六)改革地理教学方式,提倡开放交互式教学方法

  如今讲授式教学法仍是大学的许多课程经常使用的,老师是课堂的掌控者。随着新的教育观念的传入与探索,原有的陈旧教学观念应该改变。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这个观念。地理教学方式也应不断改革,提倡开放的交互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其受到锻炼。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典型的教学案例,学生边学习,边模仿。学生站上讲台讲课,同学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指点。

  (七)突出实践环节和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理科学专业是师范类的专业之一。在课程体系中应该突出实践能力和教师教育的特色,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专业特点,使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建议与中学进行对接,设置中学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进入中学进行听课试讲,以便更加了解中学地理的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以使师范生了解自身不足以及努力的方向,消除在毕业时候走上讲台的陌生感。

  五、结语

  通过对高师地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使学生的地理专业素养得到强化,师范技能得到加强,不断提高地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仅有利于调动院系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育特色专业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而且有利于凝练学校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是高师教育改革的关键和突破口,它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质量与规格。

  [参考文献]

  [1]王艳.知识经济时代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04):57-58.

  [2]王柏玲.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需要创新思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4(02):124-126.

  [3]张勇,李菊.全球化呼唤高等教育思维方式的转变[J].大众教育科学,2012,133(03):25-29.

  [4]吴景勤.地理信息系统热点问题综述[J].国外铀金地质,2002,19(02):98-103.

  [5]孙艳.新中国三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极其学生观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8(08):5-8.

  [6]侯沛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科技·人才·市场,1997,13(01):25-27.

  [7]冯帮,廖凯.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色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论坛,26(02):89-91.

  [8]李家清,户清丽.创新地理教学论课程模式培养专家型地理教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02):76-80.

  [9]申怀飞,翟书梅,吴国玺.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111(05):90-92.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