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12-03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内容摘要:学校中教师的教学是水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调查发现,当前水族地区的高中教师在传承本民族文化中存在教师传承意识不强、教师传承能力不足、教师传承水族文化缺少相应的机制、缺乏相应的条件支持等问题。因此,水族地区高中教师传承民族文化应从教师教学出发,提高教师对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提高教师民族文化水平、制定相应的传承水族文化的机制、建立相应的条件支持等几方面使教师成为促进民族文化的有力传承者。
关键词:水族地区高中教师民族文化传承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共处、共同进步的重要纽带,也是决定这个民族昌盛与否的重要一环。①三都县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这里生活着40万人口,其中水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7%,占全国水族人口总数的63%。三都水族自治县完整的保存着水族丰富且完善的优秀民族文化(信仰、饮食、服饰、水语、水书、马尾绣、文学和历法等等),特别是水书代表了水族独有的文化特色,是水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本质区别。丰富多彩的水族文化,为水族增添了神秘的气息,为三都县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并且水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代表水族文化的水书、特色的水族端节以及水族独有的马尾绣被选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水族、对国家甚至对世界都存在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民族共同体的维系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民族群体自己创造的一种“原生态的、适宜的、内生的教育活动(如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仪式、传统节日等)”②,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仅仅依赖“内生式”的教育形式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寻找一个新的有效的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路径,即内生式与外在式相结合的方式。外在式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很多种方式,而最系统、有效的传承方式就是学校教育。高中阶段,学生在认知、理解、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发展比较完善的阶段。所以,高中教师对传承民族文化有独特的客观条件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水族地区高中教师传承民族文化存在的问题
为了深入了解水族地区高中教师传承民族文化的现状,笔者对三都县M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深入课堂观察以及对教师进行访谈,发现三都县M中学水族教师传承本民族文化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传承意识不强;教师传承能力不足;教师整体传承力度较弱;传承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支持。
(一)教师传承意识不强
三都县M中学是该县一所重点中学,该校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5%,水族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5.74%;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8.22%,水族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72.44%。在这样一个水族学生占大多数的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中学里,笔者通过深入课堂观察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师“有意识”的缺乏。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较少融入并有意识的讲解水族民族文化的知识(水书、水语、民族节日、民族英雄人物等)。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讲到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党代表邓恩铭时,并没有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邓恩铭(水族人),并进一步讲解水族文化。因此笔者了解到,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较多教授的仅仅是教材中单纯的知识,而对水族文化知识并没有有意识的向学生传承。二是教师“无意识”的缺乏。除了教师缺乏有意识的传承民族文化以外,还存在无意识的缺乏,具体表现在:某化学教师在讲解石灰的化学成分时,仅仅讲解了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无意识去讲解关于水族民俗中石灰的效用之一(在埋葬英年早逝的人的地方会撒一圈石灰来驱邪)。总之,由于教师有意识和无意识双方面的缺乏,阻碍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的顺利进行。
(二)教师传承能力不足
在对三都县M中学进行调查发现,虽然学校少数民族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5%,水族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5.74%。但是,经过对教师发放问卷和访谈发现了几种传承能力不足的表现:一是教师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较弱,30.7%的水族教师不会讲水话,53.2%的教师不太了解水族文化(包括水书、水族端节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很难顺利的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二是69.3%的教师本身会水语、对民族文化也较了解,但是缺少把民族文化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的能力。所以,不能很好的向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三是教师对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较弱。一部分教师会水语,懂水族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也会适当运用。但却缺少结合时代要求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的能力。没有创新,民族文化就缺少活力、缺少吸引力、缺少感染力,就较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能顺利的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
(三)教师传承水族文化缺少相应的机制
每一种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学校中教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样。通过对三都县M中学进行调研了解到,学校对教师传承民族文化基本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更多是靠教师自身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情怀与责任感。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面临较重的升学压力和学校严格的评价机制,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就缺少了积极主动的行动与民族传承的责任感。所以,在缺少相应激励机制的学校传承民族文化是存在较大的障碍的。
(四)缺乏相应的条件支持
通过对三都县M中学的调查发现: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缺少相应的条件和支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教师教学中缺少水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教材。课程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是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教师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课程来实现文化的传承的,而水族文化作为至今保存较好的民族文化之一,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教学中却缺少水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教师所教内容是国家统一使用的教材,与地方水族文化有一定的差别。因此,造成教师教学与当地水族文化呈现出分离的状态。其二,民族文化传承缺少家长的支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影响孩子终身的人。由于受“学而优则仕”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考成为中国家长生活中倾心倾力的第一件大事。同时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发关注,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家长高度关注学生成绩的情况下,是无法理解与支持学校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的。其三,缺少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经费的投入。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承都需要有相应经费的支持,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不例外。而经调查发现三都县M中学缺少传承文化的经费投入,导致在组织相应的科研活动时,不能有效的体现民族特色。同时由于经费欠缺,教师对民族文化传承也缺少激情,从而不利于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加强水族地区高中教师对促进水族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一)提高教师对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除了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水族民族地区的教师还可以开发本民族文化的校本课程以达到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目的,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穿插本民族文化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水族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许多研究表明,“在师生交往中,教师的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着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在作为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文化的基本参考体系。”③同样,在课堂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内在的文化价值观念都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日后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三都县M中学部分教师的访谈了解到,七成高中教师对传承水族民族文化、弘扬水族民族精神表示支持。但经调查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实际行动,没有真正参与到水族民族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未把水族文化相关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教师缺乏传承本民族文化意识的表现。因此,要想在学校教育中大力传承本民族文化,必须提升教师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意识,使教师充分认识水族民族优秀文化的成果,从水族民族文化中汲取对教育有价值的部分,与教学相结合,真正使水族民族文化在学校的课堂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发扬光大。
(二)提高教师民族文化水平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尚职业,教师自身的发展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水平是向学生有效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具体有以下措施:一是组织教师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学校应创办专门的民族文化培训班,设定固定的时间,邀请精通民族文化的民间艺人来对全校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并设定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实施具体有效的考核标准,进而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水平。二是组织教师去实地参观民间技艺,进行现场学习和考核。使教师更好的感受民族文化带来的直观的印象。增加教师对民族文化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三是,组织教师进行民族文化进课堂的比赛,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运用的表现,来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颁发证书。从而激励教师把民族文化带进课堂,融入课堂,传承于课堂。
(三)制定相应的传承水族文化的机制
文化的传承需要相应的机制督促。在三都县M中学,教师传承水族文化缺少相应的机制。只有制定合理且有效的机制,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体措施如下:其一,把民族文化有效运用于教学中,融入课本教材中的能力作为教师评价的内容之一,学校设立专门的听课监督组,实时有效记录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融入情况。其二,建立教师之间的竞争机制。通过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大赛,以这种比赛竞争的形式来体现民族文化传承的能力,并制定相应的评审细则,公正评判结果。作为教师评职称的条件之一。
(四)建立相应的条件支持
针对文化传承缺乏的客观条件,可以建立以下相应的支持:第一,鼓励教师参与水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在顺利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学习的同时组织教师参与水族民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教学。通过选取各个学科教师来参与水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以达到学科教师把水族文化与学科的特点相结合的目的。从而开发出符合国家宏观要求又适应民族学校学生需要的校本课程。教师通过对水族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各学科教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并牢固的掌握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转变家长的态度,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学校应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引进来”就是邀请社区中掌握水族文化的成员走进学校,组织教师和学生开展水族文化活动;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教师和学生走进社区,亲身直观感受水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水族师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改变社会、家长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态度,发挥家庭和社区对水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功能,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传承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倾向。第三,增加水族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经费的投入是其运行的基本,也是开展一切民族文化活动的根基,即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加强对水族文化传承教育经费的投入,鼓励教师投入到水族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中,打造出特色的水族校园文化和水族办学特色,培养新一代优秀的水族文化传承人是民族地区地方领导和学校领导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大力增加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参与到水族民族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会极大促进水族民族文化的传承,更好的弘扬水族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韦建丽.论弘扬民族文化在推动地方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抢救与保护水族文化遗产为例[J].三峡论坛,2012(2):81.
[2]徐莉,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对接——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幼儿教育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05(4):17.
[3]刁培萼.教育文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4]王鉴.我国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研究[J].教育研究,2006(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