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11-27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 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要以教师转型为保障,为此,地方高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否能胜任这种转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地方高校转型的目标指向,分析了现有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维度,提出了转型地方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的不足及方向。
关键词 转型 地方高校 教师 职业胜任力 评价
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需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重点难点领域的改革(教发[2015]7号)。但是由于当前我国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使得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改善受到限制(陈绍辉,2012)。从胜任力角度来研究评价对象的实际工作能力是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如何建立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教师职业发展胜任力指标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地方高校转型的目标指向、目前研究现状及评述三方面进行探讨,为构建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师职业胜任力指标提供依据。
1地方高校转型的目标指向
地方高校转型来自于部分地方高校对人才培养方式的自我探索和国家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引导,其政策制定大致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为标志,2013年6月,在教育部的指导下,三十多所高校共同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并在联盟大会中通过了《驻马店共识》,标志着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开端;第二阶段是以3个政府文件出台为标志,在2014年、2015年由国务院和教育部等部委先后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几个政府文件都提出了鼓励和引导一些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目标,这标志着国家在政策层面指明了地方高校转型的方向;第三阶段是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为标志,《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方向及实施路径,这意味着地方高校应用转型进入到实施发展阶段。
2地方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维度
有关地方高校教师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维度:
(1)教学能力评价维度。教学能力评价是研究和实施最早的对教师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的一种方式。一些研究者认为,地方高校都是教学型高校,教学能力是地方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地方高校为了更好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急需改革与创新教师教学评价方法(王晓萍,2015;缪锌,2015;唐世纲,2016)。而有关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则要追溯到很早以前,国内研究发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但真正开始于八九十年代,如王照奎 1989 年发表的《高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估初探》、陈玉琨1998年出版的《教育评价学》等都论述了教学能力评价问题;为了探究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国内外学者对其教学能力评价及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从一般教学能力和特殊教学能力两个方面,提出了地方本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Simpson(1994)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应该包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计划性、知识传授和沟通技巧等方面;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很多地方高校都将教学能力作为评价教师职业胜任能力的一种依据,在评优评先、晋级晋职等方面作为参考。
(2)“双师型”教师评价维度。随着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提出,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究“双师型”教师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地方高校教师职业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张道文,2010;康艳,2011;周卫东,2013;丁奕,2014;董立平,2014;赵锋、杨世信,2015),但是有关“双师型”教师的具体标准却存在不同的观点:一是“双证书论”,二是“双能力论”,认为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但不论是哪种观点,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解释上,会产生认识误区(徐学兰,2012),虽然如此,“双师型”教师的具体指标要求已体现在应用型高校转型相关评价指标中。
(3)教师胜任力评价维度。“胜任力”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政府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驻外联络官,却发现许多表面很优秀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令人失望,这一事件引发了探究一种能够有效预測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员选拔方法,“胜任力”因此被提出。与此同时,“胜任力”理论开始被引入到教育领域,国外的一些学者和组织依据胜任力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始探究教师胜任力模型构成及其实施(Simpson,1995;NPQTL,1996;Bisschoff&Grober ,1998; Sternberg R.J,2002;Catano V M& Harvey,2001;Danielson,2004)。 如Dineke(2004)采用德尔菲法及验证性因子分析法,研究发现其模型主要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作为教师的人、学习过程的促进者、主题知识专家、组织者及终身学习者。美国国家专业化教学标准局、教学效果评估和促进委员会等机构制订了具体的高校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
这些指标体系共同的要素有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方法、表达能力、指导技能、课程及教材的设计)、组织能力、终身学习及反思能力等。1996年,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在依据教师胜任力标准实施的全国教学质量项目中,开发设计了一个胜任力框架,提出了教师入职教学胜任力的指标。相比较而言,国内有关教师胜任力的研究与实践要晚于国外,近些年来呈现井喷研究态势,一些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教师胜任力、教师教学胜任力等胜任力模型,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后表明,高校教师胜任力是一个包括人格魅力、学生导向、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四维结构;何齐宗、熊思鹏(2015)运用文献法、德尔菲法和统计法研讨了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教学胜任力包括知识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品格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