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11-14所属栏目:科技论文
[摘要]在兰州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地基处理工程中,自重湿陷性黄土较厚,为了验证不同桩长素土挤密桩的地基处理效果,设置3个试验区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通过现场增湿、挤密及浸水试验,结合桩身的压实系数、桩间土的挤密系数、桩间土湿陷性等监测数据,确定了安全经济的地基处理方案。
[关键词]地基;湿陷性黄土;素土挤密桩;增湿试验;研究
1工程概况
兰州新区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工程位于甘肃省兰州市高新区,包含25条管廊项目。该工程位于陇西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秦王川盆地,该黄土呈中等~严重湿陷性,管廊底拟采用素土挤密桩进行地基处理。根据国家及地方现有的相关规定,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区段的管廊地基处理厚度>15m和宽度大于3倍的管廊宽度时,地基处理费用很高。为降低造价,现场进行地基处理后的浸水试验,分析研究不同桩长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湿陷性消除、浸水过程中地表的竖向沉降,通过浸水试验得到了一系列结论,可用于指导该地区未来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2试验概况
2.1场地条件
该试验场地位于兰州市西北的秦王川盆地,是兰州、白银两市的接合部,拟建场地属剥蚀堆积黄土丘陵地貌,具体细分为黄土梁(峁)、黄土冲沟2种地貌单元。黄土冲沟内分布有粉砂、砾砂,上覆次生黄土状土;黄土梁(峁)上分布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马兰黄土,下覆冲洪积圆砾,圆砾磨圆度较好。勘察探明Qeol3马兰黄土分布较厚,最深可达20m。土层物理参数如表1所示,试验段管廊沿线主要地层从上至下如下所述。
1)人工填积(Qml)层①素填土(Qml4),褐黄色,经人工回填而成,颗粒组成以粉土、粉砂为主,含少量砾砂、角砾等,稍湿,大部分经压实或夯实,呈稍密状态,局部未经压实,呈松散状态。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al+pl4)层②1黄土状粉土,褐黄色,以粉粒为主、砂砾次之,土质不纯,局部含砂量较大,具白色钙质斑点条纹,呈大孔隙,稍湿、稍密~中密状态。该层土场地黄土冲沟中分布,埋藏浅、厚度大,属比较均匀的中等压缩性地基土,具有中等~严重的湿陷性。3)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Qeol3)层③1马兰黄土,黄褐色,以粉粒为主,土质纯净、均匀,具有大孔隙,可见少量钙质条纹,呈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土场地黄土梁(峁)上分布,埋藏浅、厚度大,属比较均匀的中等压缩性的地基土,具有较强的湿陷性。
2.2场地布置
本场地的土体含水量普遍在4%~8%,难以保证挤密法地基处理施工的效果,场地地基处理前需增湿土体,使土体的含水率接近最优。经过击实试验,最优含水量为13.27%~13.87%。本试验共布置3个试验区,挤密桩桩长分别为6,8,10m,桩间距、桩径分别统一为1.0m,400mm。涵盖管廊地基处理的不同深度,具体布置如表2所示。增湿孔均采用正三角形布置,内填砂石,为了评价未增湿区域的地基处理效果,试验1区不进行增湿处理。挤密桩采用机械沉管成孔,孔内分层回填土料、分层夯实。施工主机采用带立架的50t履带式起重机,柴油锤锤重4.9t。试验区挤密桩顶垫层施工完成并检测合格后,修筑围堰且浸水,水头高0.5m。桩长处理剖面如图1所示,浸水区域平面如图2所示。
2.3试验监测
挖探井取桩身、桩间土样,自桩顶以下0.5m起,每1m取1组试样,测定桩身的压实系数、桩间土的挤密系数、桩间土湿陷性等数据。桩身压实系数检测时,试验2区取3根桩,试验3区取2根桩,每个试坑取2个点(见图3a),根据试验分区-试坑-检测点进行编号。根据JGJ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及文中检测方法取土样检测桩间土的挤密系数,桩间土挤密系数按重型击实标准计算,每个试坑检测2个点(见图3b)。浸水试验监测主要包括地表沉降监测。每个试验区共6个沉降观察点,其中A,B,C点位于浸水区域内部,D,E,F点位于围堰之上(见图4)。采用高精度水准仪进行沉降监测,在注水前监测初始数据,注水期间,每天观测1次,进行统计。
3试验结果分析
3.1处理区域挤密性和湿陷性分析
对处理后的挤密桩(8,10m)不同桩长区域进行探井取桩身、桩间土样,检验桩体、桩周土体挤密情况。由室内试验可知,素土最大干密度1.85~1.87g/cm3,最优含水量为13.27%~13.87%,平均最大干密度为1.86g/cm3,平均最优含水量为13.7%。由图5a可以看出,桩芯处的压实系数0.86~0.95,桩边处的压实系数0.82~0.92,桩芯处的压实系数高于桩边。桩身范围内的压实系数随深度变化有所起伏。
由图5b可以看出,桩芯处的压实系数0.867~0.884,桩边处的压实系数0.65~0.846,平均压实系数0.86,桩芯处的压实系数高于桩边。桩身范围内的压实系数随深度变化有所起伏。试验2区挤密桩直径400mm,间距1.0m。从图6a,7a可以看出,试验2区桩间土的挤密系数0.794~0.832,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0.81,挤密系数随深度变化有所起伏。
从图6b,7b可以看出,试验3区桩间土的挤密系数0.807~0.824,桩间土的平均挤密系数0.816,挤密系数随深度变化有所起伏。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1区桩间土的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并未完全消除,出现该情况主要是由于该区域施打挤密桩前未进行土体增湿,土体含水量较低,影响挤密桩的处理效果。从表4~7可以看出,挤密桩施工完成后,在处理厚度范围桩间内,土的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已全部消除,桩身土体已无湿陷性。
3.2地表沉降分析
选取试验2,3区的地表沉降数据进行分析,观测时间均至7月28日。由图8可以看出,无论试验2区还是3区,监测点A,B,C点沉降相对较大,监测期间最大沉降量为1.4cm,D,E,F点沉降相对较小,最大沉降量约0.7cm。试验3区及2区的最终沉降量相差不大,说明2个区域素土挤密桩的效果良好。
4结语
1)挤密桩桩芯处的压实系数高于桩边,桩身范围内的压实系数随深度变化有所起伏。
2)试验2区(8m)、试验3区(10m)经素土挤密桩增湿处理后,桩身和桩间土湿陷性均完全消除,试验1区(6m)由于前期未进行增湿试验,桩身和桩间土湿陷性未完全消除。
3)经素土挤密桩处理后的试验2区、3区的最大地表沉降约为1.4cm,8m桩长和10m桩长的地表沉降相差不大,均达到设计要求。
4)选用长8m、桩径400mm及桩间距1.0m的素土挤密桩可以有效节约成本,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刘继鹏,闫芳,高一帆.豫西山地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7,46(18):103-106.
[2]黄雪峰,陈正汉,哈双,等.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变形特征的大型现场浸水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28(3):382-389.
[3]米海珍,杨鹏.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2,33(7):1951-1956.
[4]马侃彦,张继文,刘争宏,等.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试坑浸水试验[J].勘察科学技术,2009(5):33-36.
[5]罗晓锋,孟海东,王艳艳.晋南地区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现场浸水试验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24):133-150.
[6]张广平,黄雪峰,朱殿之,等.不同深度DDC桩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浸水载荷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1,9(3):28-33.
[7]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9]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1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10]周茗如,王晋伟,樊乐涛,等.二元桩复合地基在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研究[J].施工技术,2017,46(11):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