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农业论文

中国西部农村脱贫现状和特征分析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11-12所属栏目:农业论文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工作,将其列入“四个全面”,十九大报告又将精准脱贫列入三大攻坚战,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于全面脱贫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文章聚焦我国西部农村地区这一贫困度集中的区域,通过与全国对比、东中部地区对比、地区内各省对比和连片特困地区的对比,总结和呈现一段时间以来西部农村地区的贫困现状和特征,为西部农村地区脱贫攻坚政策的制定给予参考。

  关键词:西部,农村,脱贫,特征

农村脱贫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战略成效显著,走出一条广受世界赞誉的“中国式扶贫”道路,从1978年到2016年,累计脱贫超过7.2亿人,中国在减少绝对贫困方面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截止2016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贫困人口在中国仍有433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4.5%。

  中国西部地区包含12个省、市、自治区,即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广西,总面积为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7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西部地区总人口达到37414万人,占全国的27.1%。2016年,西部地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06.8元,低于东部地区(30654.7元)、东北地区(22351.5元)和中部地区(20006.2元);其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609.7元,低于东部地区(39651元)、东北地区(29045.1元)和中部地区(28879.3元);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为9918.4元,仍低于东部地区(15498.3元)、东北地区(12274.6元)和中部地区(11794.3元)。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划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位于西部地区的就有9个(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西藏区、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西部地区已成为中国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2015年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7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确保西部地区在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本文选取2010—2015年的数据,对西部地区脱贫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西部地区近年来贫困的特征。

  二、西部地区农村脱贫趋势和现状

  (一)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状况比较

  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每人每年2300元),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5575万人,较2010年减少10992万人,贫困率为5.7%,较2010年降低11.5%,年平均降低2.3%;而2015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2914万人,较2010年减少5515万人,贫困率为10%,较2010年降低19.2%,年平均降低3.8%。从贫困率来看,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从贫困率降低的速度来看,西部地区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贫困人口规模在全国的占比长期达到50%以上且不降反升,表现出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规模大、脱贫难度高的特点。

  (二)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状况比较

  从地域区分来看,2015年东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653万人,较2010年减少1934万人,贫困率为1.8%,较2010年降低5.6%,年平均降低1.1%;2015年中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为2007万人,较2010年减少3544万人,贫困率为6.2%,较2010年降低11%,年平均降低2.2%。从贫困率来看,西部地区显著高于东、中部地区;从贫困率降低的速度来看,东、中部地区脱贫要显著慢于西部地区,这与东、中部地区原本的农村贫困人口较少,贫困率较低的情况有关。

  三、西部地区内部农村脱贫状况比较

  (一)西部地区各省脱贫状况比较

  从西部地区分省数据来看,截止2015年,农村贫困率最高为西藏,其他省份依次为新疆、甘肃、贵州、云南、青海、陕西、广西、宁夏、四川、内蒙古和重庆,其中低于全国水平(5.7%)的仅有内蒙古和重庆,最高的西藏与最低的重庆相差14.7个百分点,显示出区域内部各省之间的贫困水平差别巨大,且大部分省份贫困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西部地区多维贫困指标比较

  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0年人类发展报告》发布了由健康、教育、生活标准三个维度十个指标的多维贫困指数,在传统以收入为主要标准的贫困测量方法之上的突破,能够从微观层面进行贫困测度及分解。本文选取2015年可查到的相关数据指标结合收入消费情况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多维贫困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西部地区在绝大多数分项指标中均处于落后位置,其中上幼儿园或学前班较便利的户比重、助力车拥有量、空调拥有量、计算机拥有量等指标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仅在个别指标中处于领先(摩托车拥有量、移动电话拥有量),表现出西部地区多维贫困状况相较东中部地区更为严重。

  在西部地区各省份农村地区来看,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中,重庆超过9000元,西藏、内蒙古超过8000元,超过了东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而甘肃与地区内的其他省份相差较大;在人均消费支出指标中,青海、重庆、内蒙古、宁夏超过了东中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各省的收入和支出指标相关性不强,例如青海出现了支出与收入的倒挂现象,而西藏的收入排位第2,而支出仅排在倒数第3;在卫生条件指标中,西藏两项指标均偏低(卫生站指标倒数第1,医生/卫生员指标倒数第2),其他各省在卫生站指标中均达到85%以上,在医生/卫生员指标中仅有新疆、西藏、四川低于70%,其他各省均达到80%以上。

  从教育条件水平来看,西部地区各省农村地区的幼儿园建设水平普遍低于小学建设水平,表现出注重小学阶段的教育,而忽视了学前阶段的教育;其中广西、云南、新疆的幼儿园、小学两项指标均相对较高,而内蒙古、西藏的幼儿园、小学两项指标均相对较低,而宁夏、甘肃、云南的小学指标较高但幼儿园指标偏低,表现出显著的差距。

  从耐用消费品拥有水平来看,移动电话拥有量相对较高,除新疆、西藏、四川外,其他省份均超过200部/百户的水平,而家用汽车和计算机的拥有量相对偏低,其中西藏的计算机拥有量仅为0.2台/百户,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洗衣机和电冰箱的拥有量也相对偏低。

  五、结论

  本文从全国、分地区、西部各省份、连片特困地区、多维贫困指标等角度,对西部农村地区2010年以来的脱贫趋势、现阶段贫困状况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以下特征:

  (一)西部地区的脱贫趋势特征

  2010年-2015年,西部地区贫困率连年下降,且速度快于全国水平和东、中部地区水平,地区内各省份的贫困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西部地区贫困人口规模在全国的占比并没有明显变化,一直处于半数以上且有微弱增长的趋势。

  (二)西部地区的贫困现状特征

  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率仍高于全国水平和东、中部地区,且落后较大;地区内各省份的贫困率差异较大,脱贫速度各有快慢;地区内连片特困地区多、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率高,贫困人口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其中西藏贫困率达到18.6%,是全国最为贫困的地区。

  (三)西部地区的多维贫困特征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AmartyaSen(1999)认为贫困是由于人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不仅仅是指收入的贫困,也包括教育、医疗、晋升、发展等福利指标。随着国家提高对脱贫攻坚的重视以及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多维贫困的问题已日益突出。目前来看,西部地区无论从收入消费还是多维贫困各项指标,均落后于东、中部地区,其中西藏在多维贫困的各项指标对比中均大幅落后于其他省份和地区,说明西藏地区人民的卫生、教育和生活条件仍处于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姚力.贫困与反贫困的学术视野与研究进路——《鉴往知来——18世纪以来国际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述评》[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2]王鸾凤,方舟.金融发展、制度质量与农村贫困缓解——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验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3]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4]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