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华盛论文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课堂“看瓜学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来源:华盛论文咨询网时间:2018-10-23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摘 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关注教师应怎样教好学生,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广大农村学生中的“看瓜学生”却被忽视。本文就“看瓜学生”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看瓜学生”的相关对策,以期改善农村学生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农村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看瓜学生,成因,亲情缺失,转化策略,主动学习

小学教育论文

  “看瓜学生”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忽视而产生的一个群体,一般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与几名优秀生的对话,处于中间段的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课堂进度往往被忽视,这种忽视导致他们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长此以往,他们打不起精神,上课时茫然地呆呆坐着,有的只能自顾自做小动作,有的漫不经心似听非听,成绩不进反退。他们只是陪好学生一起坐着,并没有融入课堂,长久下来产生厌学心理。笔者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对此现象深有感触,与周边农村教师交谈,发现各个学校都有此类现象且情况较为严重,深感痛心。本文旨在分析“看瓜学生”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让“看瓜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有效促进课堂教学,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一、“看瓜学生”产生的原因

  1.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乏的影响

  农村小学所处地理位置相对较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处于相对的封闭状态,学生对新事物认知较慢,接触面较窄,大多数学生课外知识涉猎较少,有的几乎无课外书可看,他们了解到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知识匮乏,教学效果不佳。[1]再者,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农村学生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常常年头外出,年尾回家,无暇顾及子女学习,学生一般只能由家里老人照看,老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处在这样一个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空白的环境中,学生的性格就会比较孤僻、冷漠。他们得不到爱与关怀,缺乏父母双亲的呵护陪伴、缺乏安全感,加之学习成绩一般,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自卑心理导致他们遇到问题不愿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长此以往,学习能力逐渐减弱,课堂上他们越来越听不懂,只能浑浑噩噩作为陪读生存在,学习与他们而言是沉重的负担。

  2.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习习惯的改变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小学低段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归纳知识点,学生在书本上记笔记,他们在书本上写的时候大脑也在快速记忆从而能学到一些知识。到了高年级,老师不再往黑板上写重点了,需要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学习好的一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中等的就很吃力,之前的抄笔记、死记硬背导致他们大脑缺乏锻炼、变得迟钝、思考问题不全面,现在换成自己独立思考,他们的大脑承受不了,思维受阻,因而容易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造成低效课堂。

  3.学习上缺乏信心

  自信心的缺乏是影响“看瓜学生”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们无效的参与会引起课堂的哄笑,老师不恰当的评价机制使他们自卑,这些外部的不认可态度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从心底里感受到自己一无是处,自卑与不自信导致他们不愿开口。三年级的思彤是一个很内向的女生,上课回答问题总是小心翼翼,在连续两次数学课都回答错误后,数学课上她不再主动举手,即使老师提问,她站起来也迟迟不开口,引得其他想回答的学生埋怨,老师为了课堂进度也只得放弃问她转而提问其他学生,后来的数学课她再也没有开过口。

  二、解决“看瓜学生”的对策

  “看瓜学生”大多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缺少亲情的关爱,内心自卑,不会学习,学习上没有信心,针对这几个方面,结合教学实际,我制定以下策略进行转变。

  1.给予关爱,教会他们主动学习

  留守儿童缺乏爱,亲情缺失导致他们在内向低人一等,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爱,使他们有一种获得感。情感是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帮助,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教师要懂得利用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我之前所带班级,班里有一个男生叫晓旭,成绩很差,上课从不发言,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都很少参与,大多数老师对他要么同情要么漠视,他把上学当任务,每天都按时到校上下课,但从不参与任何学校活动。有一次他发烧,上下课都趴在桌子上,有同学感觉到不对,就赶紧向我报告,我先让同学给他接了一杯热水喝,再用温度计测量的确发烧了,就和另一位老师一起送他去医院。他身体恢复回到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找同学问题了,主动打扫教室,见到老师也积极打招呼。他在日记里写到:“同学们都在帮助我,老师也很关心我,我要好好学习了”。正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他才开始主动学习!

  2.树立自信,使其学会学习

  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教师不能因、态度消极、很少思考的儿童,面对教科书苦思冥想却始终为学生没有自信,不敢发言而选择忽视。其实,这些学生是班级的中间力量,更大程度上反映着整个班级的水平,由于教师的忽视,他们只能成为“看瓜学生”。[2]教师需要采取措施让学生重拾信心,在与学生相处时,留心观察,用赏识性目光去看待他们的特长并使其表露在外,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巴甫里克,在女教师眼中是一个思维迟钝没有起色,女教师对他失望极了,他很艰难地从小学毕业。等到升入五年级,植物课给他带来新的转变,这时老师认为他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他善于动手,他像一位熟练的园艺师轻轻嫁接那些珍贵的树木,细心培养使它们成活,老师们觉得他是一个天才园艺家,这个消息传遍全校。这时候,巴甫里克身上那种害怕、拘束、犹豫的表现消失了,他在课堂积极回答问题,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老师们讲课。植物老师发现了巴甫里克的特點并用赏识性的态度在全校肯定他,这对巴甫里克而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他继续自信发挥他的特长,并且更加认真地听讲,这个孩子的思维觉醒,迅猛的智力发展,对知识的兴趣的增加——这一切都跟那位植物老师善于成功开发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的禀赋有着直接联系的。作为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发现学生身上的特长,使他树立信心。[3]例如语文教师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方面,注意学生习作素材获取渠道多样化,鼓励他们从电视媒介上获取素材,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从课堂上获取素材,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在课堂上开口说话时有话可说,这对培养学习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论文发表问题咨询

回到顶部